“滴滴们”:共享改变世界?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一个“们”字,是因为滴滴只是以“共享”为关键词进行模式创新的代表者之一,类似模式覆盖的领域,小至充电宝、单车,大至汽车、房屋,无所不包。
  考虑到共享精神的要义之一是“闲置资源”的重新配置,严格来讲,以滴滴为代表的一众国内“共享平台”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但无可置疑的是,它们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颠覆了一些曾经牢不可破的行业。从商业模式上看,它们创造了全新的产业链条,将传统的“消费者→汽车/酒店/单车/充电宝”的现金流结构转换成“产销者→平台→产销者”,在大大提高供需对接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收获了海量用户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随着供给端的进一步丰富甚至过剩,以及需求端迸发的一波又一波消费升级,再辅以时刻在线的数十亿台移动终端,这个价值大到能够改变世界。国外的先进代表是Uber和Airbnb,国内是“滴滴们”,它们今天都还没有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独角兽”估值纪录。
  由于仍处在大量投入阶段,利润和正向现金流还很遥远,支撑天价估值的自然就是“改变世界”的最终梦想,但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理论上可以漂漂亮亮解释的逻辑和交易闭环,和最终在用户心智中锚定的形象与落实到财务报表上的一个个实打实的数字,两者能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值得我们思考。至少从近年“滴滴们”的发展历程看,改变世界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也是艰辛的。
  共享模式能成,首先得拿到足够多的资本。这一点我们在国内上演的“打车大战”和“单车大战”中已经看到不少戏码,各路资本支援的弹药源源不断,生怕“滴滴们”账上的钱不够烧。资本向来精明,为什么要纷纷下注一个需要持续“烧钱”的业务?从短期财务回报上看共享模式,这笔账是怎么也算不过来的。原因在于,“滴滴们”组织技术团队迅速做出一款主打共享模式的App并不难,但要打造一个有足够多用户使用的共享平台,只能先靠钱“烧”出来,因为盯上这块“肥肉”的玩家太多,当所有人都在赶着完成从0到1时,谁先拿到钱,谁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就成了这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补贴”成了特殊时期的鲜明特征,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市场,代表需求端的活跃用户量动不动就以千万计,在产品体验差异化不大的情况下,用户凭什么选快的而不是滴滴,选摩拜而不是ofo?那就用钱开路。资本对于单车市场还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不管是摩拜还是ofo,本质上是一种租赁模式,资本的强力注入,瞬间产生了规模效应,以至于看上去也有点共享的意思。
  拿到钱只是第一步,共享模式能成关键靠熬。出行领域还算得上刚需,光靠资本和广告,短期的确可以迅速培育用户习惯。但像Airbnb这样的房屋共享模式,国内用户和国外用户的接受程度就不一样。今天的中国社会,信任感很稀缺,可替代产品也足够丰富,用户需求无法短期迅速形成,那就熬着。
  这一类“熬”还算有指望,还有一类“熬”是真的煎熬。以打车市场为例,先是快的和滴滴两强相争,背后的大金主分别是阿里和腾讯,打得差不多了,资本大佬们开始劝和,于是上演合并。接着滴滴和Uber再斗,相似的剧情之后,两者最终握手言和,相互持股,在国内市场成了一家人。正当滴滴以为高枕无忧了,做外卖的美团又杀了进来,而腾讯却是双方共同的投资人,再次证明这个市场的吸引力。
  对滴滴来说,这几年一路披荆斩棘,不可谓没有收获,私募市场的百亿美元估值不是虚的,平台日订单过千万的确也是了不起的,背后投入的研发深度也是惊人的,但作为出行市场的头牌,滴滴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轻易挑战?说明至少在打车这个共享模式下,进入门槛较低,平台产品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车主和用户也都没有太高的忠诚度。就算滴滴这一次熬过了美团,很难保证没有新玩家再进场。
  如此往复,共享模式在朝着改变世界的目标缓缓前行,老人拼搏,新人不断。如果说共享模式本身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從滴滴在打车市场的案例来看,平台一定要有护城河,可以是技术,可以是用户黏性,甚至可以是某种程度的行政保护,如果只是空有一身规模,很可能被挑战者轻易击穿。
  “革命”尚未成功,“滴滴们”仍需努力。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将新零售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一起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五新战略对外界作了阐述。国内的“新零售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2017年3月刊,本刊封面深度解析新零售概念,并采訪阿里巴巴CEO张勇。他坦言,这个世界本来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创造出来的。目前是新零售最好的时代。首先中国消费者可能5年之后都会变成互联网人口,互联网已经
期刊
2012年,美国投资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一书出版,精益创业的理念成为热潮。恰逢当时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精益创业》的理念迅速在创业者群体中弥散。创业者们认为,整本书传递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创业者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承认自己探索的市场是未知的。承认这些之后,就要以探索而不是执行的态度来做事情。你如果知道前面是一片迷宫般的森林,那
期刊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沉浸其中无非是琐碎嘈杂的碎片画面。但当十年连点成线,退后半步看画面就会发现,时间脉络下潮流涌动,泾渭分明。  互联时代让纯然的“孤立事件”变得没有可能。观察我们总结的“十年十大风潮”话题就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孤立的浪潮其实有着一致性的内在脉络,离不开万物互联、开放创新、消费升级、人性回归的若干主线。  很难想象,若没有移动互联网在这十年的狂飙突进,O2O、共享经济、新媒体营销以
期刊
2010年以来,营销主战场有逐渐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在线视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搜索以及社交化领域的新营销实现突破。数字时代催生了营销思维的升级,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于2010年提出营销3.0概念。他认为,营销1.0只是有关销售产品和服务,无关重复购买、客户忠诚等;到了2.0阶段,卖方希望进一步赢得顾客的心;营销3.0不但要影响市场,还要通过识别人们关心的问题而对
期刊
“企业升级”最早见于1986年7月 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在全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企业上等级工作。通过企业升级引导企业瞄准不同等级目标,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深化,“企业升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赋予了新的
期刊
2012年开始,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推行合伙人模式,希望改变员工身份,从雇佣与被雇佣的劳资关系转变为共同创业的合伙关系。合伙人制瞬间成为了热门词汇。2014年初,万科试水合伙人机制;华润万家、苏果、永辉超市等在一线人员中推广全员合伙人机制;餐饮行业的西贝、海底捞将合伙人的理念用于员工文化氛围的打造;德邦和顺丰通过员工合伙来扩大事业版图;此外,出身于传统制造业的海尔也推出了具备合伙人机制精髓的小微生态圈
期刊
零售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眼下正焕发出令人激动的生机。尤其是自马云在2016年10月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新零售”一词被广泛传播以来,媒体圈和资本圈合力,使零售业的演进速度看起来一下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新零售”当然是一个边界极其模糊的概念,任何试图对它进行界定的努力都显得左支右绌。然而一旦具体到某些被公认为“新零售标杆”的企业,扑面而来的新物种感又鲜活得令人难以质疑:传统零售商真的不会这么玩。  
期刊
2017年6月5日,“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一代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家中仙逝,享年82岁。我曾跟特劳特先生有过深度沟通,并在他的建议和影响下开始系统学习营销。多年后,看到叶茂中的新作《冲突》,感怀大师遗意,就此敷衍成文,以表对特劳特先生的缅怀、纪念和感激之情。  与时俱进是“定位”的理论品格  1972年,面对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过剩带来的“选择的暴力”,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广告时代》杂志
期刊
雷军说小米会是他的最后一家公司。果然,这位昔日功成身退的明星经理人、出手快准狠的天使投資人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业界劳模,在“all in”小米的八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不管是单一品类智能手机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企业整体营收还是私募市场的估值,雷军和他带领的小米均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大步飞奔。  小米极有可能在下半年赴港上市,估值区间在1 000亿美元附近,百度今天的市值不到800亿美元,如果
期刊
陈晓东清楚地记得,“小怪兽”的概念是在2012年底杭州的银泰招商会上首次提出的。在此之前,银泰跟电商企业就“未来零售什么样”展开过激烈争论,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但达成了一点共识:它肯定既不是当时B2C电商的样子,也与传统的线下零售不同,更大概率是两者的结合体。自此,银泰便以“小怪兽(与‘售’谐音)”自诩,开始摸索未来零售的模样。  彼时,陈晓东担任银泰CEO刚刚三年,银泰百货尚未改名叫“银泰商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