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国货崛起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16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军说小米会是他的最后一家公司。果然,这位昔日功成身退的明星经理人、出手快准狠的天使投資人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业界劳模,在“all in”小米的八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不管是单一品类智能手机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企业整体营收还是私募市场的估值,雷军和他带领的小米均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大步飞奔。
  小米极有可能在下半年赴港上市,估值区间在1 000亿美元附近,百度今天的市值不到800亿美元,如果届时小米成功上市,BAT这个被沿用了多年的座次或将被推入历史。和小米上市值多少钱同样吸睛的话题在小米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创业岁月里并不鲜见,“风口论”“互联网思维”“创业七字诀”“和董明珠的10亿元赌局”一度占据媒体头条;与此同时,指责小米“山寨”、饥饿营销、扰乱行业秩序的言论一样不绝于耳。
  抛开那些过分神化和污名化的论调,小米这八年狂奔路对于商业社会和创业人群的启发意义似乎还没有被深刻认知:小米的确开创并定义了“千元机”市场,但小米手机卖得好并不只是因为便宜;小米做完手机又做了电视、路由器、移动电源等相关度高或不高的周边产品,均以业内最高性价比的姿态杀入,但这也并不等于“扰乱行业秩序”;而很多人今天还在以智能手机这个维度审视小米,出货量一有风吹草动就惊呼“小米要倒”,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小米正在以领先者的姿态一步一步构建自己的生态……
  小米真正的逻辑是什么?
  顺势而为。这是雷军在自己近30年商海生涯里悟出来的大道理,简单朴实,关键是找准那个“势”。小米最早瞄准的“势”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即将在国内迎来爆发,智能手机作为这波技术浪潮的最佳计算平台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全民标配,这是小米成立初期最大的战略。彼时iPhone4尚未发布,以诺基亚为代表的功能机仍是主流选择,今天回头看,当时正是入局智能手机的最佳时机,但真正有眼光和勇气进场卡位的玩家寥寥。小米随后发动的“千元机”“为发烧而生”“体验与口碑”等攻势,都是配合这个大战略的战术组合。那些晚于小米成立一两年的智能手机厂家在这些层面并不比小米落后多少,唯独缺了小米的“先发制人”。而对这个日后一度竞争无比惨烈的市场来说,蓝海变红海的时间窗口就那么一瞬,换机潮不是随便谁都能赶得上的。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提升效率。随着小米手机销量的节节攀升,以“专注、极致、口碑、快”为代表的小米创业心法在2015年受到全民热捧,所有人都想成为风口上的那头“猪”,但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成为“飞猪”也是有条件的。嘴上高喊“互联网思维颠覆一切”“用户体验为王”并不会让你成为“飞猪”,反而会让你变得飘飘然,甚至迷失方向。如果我们把小米自己总结的和外界替小米总结的所有方法论统称为“互联网思维”,它背后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答案是效率的提升(另一面就是成本的下降)。
  为什么小米一开始只在线上卖手机,因为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渠道费用;为什么小米要和用户做朋友,因为相比传统的市场调研,直接由用户反馈的需求最真实有效;为什么小米早期甚少启用明星代言,而是专注口碑,因为这个阶段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效果最佳……甚至包括小米在2016年遭遇“滑铁卢”,线上红利衰退,手机出货量锐减,小米在相当短的时间完成线下布局,在2017年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互联网思维并不规定生意只能在网上做,哪里效率高就去哪里。可以证明这点的是,小米线下布局的小米之家坪效高达25万元/年,此前中国零售店的最高坪效是1.2万元/年。
  布局IoT,绕开BAT。如果说进军智能手机这个大战略是小米创业之初规划出来的,那么在2013年底开始布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就是打出来的战略。一边是BAT在移动互联网各个流量端口的绝对领先,另一边是越长越大的小米亟需寻找新的跑道。雷军判断万物互联可能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大的机会,决定再次抢跑,但这次并非赤手空拳,而是基于小米积累的数亿用户。小米的思路很简单,用做手机的成功经验复制出一个个“小小米”,先从和手机相关性高的周边产品做起,比如盒子、移动电源、路由器、电视,当这些产品逐渐构建出智能家庭的雏形时,又有了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电饭煲……
  小米的打法也很有特色,除了少数核心品类自己来,绝大多数通过投资孵化。小米不控股,只输出品牌、渠道、价值观和产品定义,被投企业成为小米生态链的一环。仅仅三年时间,小米“喂”出近80家生态链企业,其中既有企业长成“独角兽”,也有企业因此上市。小米生态链进入的品类无一不带着小米气质,依靠性价比和革新体验成了搅乱众多传统行业的“鲇鱼”。
  想象一下,如果小米这条路最后走通了,单以手机论小米的视角就显得有些狭隘。手机将成为小米整个物联网生态的一个重要数据及交互终端,但这个生态还囊括了千千万万个智能设备,它们分秒不停地在和用户交互,生成海量数据……表面上,小米正在销售越来越多品类的新国货,从一家智能手机企业转变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但骨子里小米很可能成为一家通过智能硬件牵引的数据公司。雷军说公众普遍看明白小米模式还需要15年,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其他文献
2010年,百度、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平台开放”,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开放元年”。2012年开始,传统组织进入转型焦虑期,一股打破组织边界的动力从互联网巨头蔓延至传统企业。一些组织用情怀来驱动员工的无边界协作;另一些则用金钱来驱动员工成为创客。有学者将这种无边界的组织形态称为“云组织(Cloud Organization)”。  在本刊2010年7月封面策划《隔壁的怪兽》中,我们首先捕
期刊
1981年,杰克?特劳特与艾?里斯合作出版《定位》一书,“定位理论”从此展露锋芒,一举成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此后定位理论不断升级,寻求新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效用。特劳特指出,在竞争对手如云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令自己与众不同,成为第一。这意味着抢先攻占顾客的心智。定位理论早已跨越了十年的历史,但在中国企业中大规模的运用实践,包括互联网时代之后,企业界对于定位理论的重新反思和
期刊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将新零售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一起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五新战略对外界作了阐述。国内的“新零售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2017年3月刊,本刊封面深度解析新零售概念,并采訪阿里巴巴CEO张勇。他坦言,这个世界本来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创造出来的。目前是新零售最好的时代。首先中国消费者可能5年之后都会变成互联网人口,互联网已经
期刊
2012年,美国投资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一书出版,精益创业的理念成为热潮。恰逢当时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精益创业》的理念迅速在创业者群体中弥散。创业者们认为,整本书传递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创业者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承认自己探索的市场是未知的。承认这些之后,就要以探索而不是执行的态度来做事情。你如果知道前面是一片迷宫般的森林,那
期刊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沉浸其中无非是琐碎嘈杂的碎片画面。但当十年连点成线,退后半步看画面就会发现,时间脉络下潮流涌动,泾渭分明。  互联时代让纯然的“孤立事件”变得没有可能。观察我们总结的“十年十大风潮”话题就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孤立的浪潮其实有着一致性的内在脉络,离不开万物互联、开放创新、消费升级、人性回归的若干主线。  很难想象,若没有移动互联网在这十年的狂飙突进,O2O、共享经济、新媒体营销以
期刊
2010年以来,营销主战场有逐渐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在线视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搜索以及社交化领域的新营销实现突破。数字时代催生了营销思维的升级,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于2010年提出营销3.0概念。他认为,营销1.0只是有关销售产品和服务,无关重复购买、客户忠诚等;到了2.0阶段,卖方希望进一步赢得顾客的心;营销3.0不但要影响市场,还要通过识别人们关心的问题而对
期刊
“企业升级”最早见于1986年7月 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在全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企业上等级工作。通过企业升级引导企业瞄准不同等级目标,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深化,“企业升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赋予了新的
期刊
2012年开始,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推行合伙人模式,希望改变员工身份,从雇佣与被雇佣的劳资关系转变为共同创业的合伙关系。合伙人制瞬间成为了热门词汇。2014年初,万科试水合伙人机制;华润万家、苏果、永辉超市等在一线人员中推广全员合伙人机制;餐饮行业的西贝、海底捞将合伙人的理念用于员工文化氛围的打造;德邦和顺丰通过员工合伙来扩大事业版图;此外,出身于传统制造业的海尔也推出了具备合伙人机制精髓的小微生态圈
期刊
零售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眼下正焕发出令人激动的生机。尤其是自马云在2016年10月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新零售”一词被广泛传播以来,媒体圈和资本圈合力,使零售业的演进速度看起来一下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新零售”当然是一个边界极其模糊的概念,任何试图对它进行界定的努力都显得左支右绌。然而一旦具体到某些被公认为“新零售标杆”的企业,扑面而来的新物种感又鲜活得令人难以质疑:传统零售商真的不会这么玩。  
期刊
2017年6月5日,“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一代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家中仙逝,享年82岁。我曾跟特劳特先生有过深度沟通,并在他的建议和影响下开始系统学习营销。多年后,看到叶茂中的新作《冲突》,感怀大师遗意,就此敷衍成文,以表对特劳特先生的缅怀、纪念和感激之情。  与时俱进是“定位”的理论品格  1972年,面对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过剩带来的“选择的暴力”,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广告时代》杂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