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四重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uz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选自乐钧的笔记小说《耳食录》
  适合年级
  六年级。
  教学实录
  一、理解题目,了解文体及出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小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跟我们读的现代文不一样,它是一则文言文。故事的题目叫——
  生:世无良猫。
  (师板书:世无良猫。提醒“猫”字的第一笔为“撇”。)
  师:“世无良猫”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没有好的猫。
  师:那这个“良”的意思就是——
  生:好。
  师:世无良猫,世界上没有好的猫。
  师:好猫最重要的标志是——
  生:捉老鼠。
  师:那不捉老鼠的猫肯定是什么?
  生:坏猫。
  师:《世无良猫》这则故事选自清代文学家乐钧的笔记小说《耳食录》。这本《耳食录》,可与清代另一部很有名的小说——《聊斋志异》相媲美。可见《耳食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本书中的一些写作方法还影响着后世的故事创作呢。《耳食录》里的故事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板书:文言文)
  二、“一重文”:初读课文,顺畅后明文意
  (一)读准字音
  师:文言文总是之乎者也的,特别难读。课前同学们都读了,想必已经读得很通顺了。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在小组里合作读一读。至于怎么合作读,怎么分配任务,你们自己考虑。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内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哪一组来展示一下?
  (一小组齐读)
  师: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
  么样?
  生:读得很整齐。
  生:读得还很流畅。
  师:整齐是说他们的声音很整齐,流畅是说他们读书不卡壳。两个人都很会听。还有谁补充?
  生:我还有补充,好像没有感情。
  师:哦,你要求挺高的。读第一遍就要读得有感情,这很难。我觉得他们的朗读还有一点值得肯定,他们读得——非常正确。正确主要是把字音读准了,我们来看一下,(指“恶”)这个字读——
  生:wù。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这里为什么读wù?
  生:读“è”时是形容一个人坏,凶恶。这里指讨厌某种东西,要读wù,厌恶。
  师:这是区分多音字的方法,叫什么?看“学习提示”。
  生:音随义定。
  师:字的读音是根据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确定的。来,把这个词读三遍。(指“某恶鼠”,生读。)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读三遍吗?因为重复是记忆之母。科学家说,要想记住一句话,一个事物,看它七遍,读它七遍就记住了。希望同学们多读。这里面还有一些字词挺难读的,我们一起读一读。(逐一指“遂、毡罽、率、腥膏”,生齐读。)
  (二)读准停顿
  师:难读的字词都读过了,再请一组读短文。你们是齐读,有没有其他读法?
  生:我们可以尝试一人一句读。
  师:好的,请读!
  (生分句朗读)
  师:还有一个同学没有任务,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一共几句话?
  生:四句。
  师:四句话,不够五个人读。(面向没有朗读的学生)虽然没有任务,但是你也听到了他们的朗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读得抑扬顿挫。
  师:抑扬顿挫,音韵美,好!
  师:我们评价刚才一组的读书,说他们读得字音正确。其实正确还有一个标准。有没有同学发现?
  生:他们停顿得都很正确。
  师:是啊,他们停頓得都很正
  确。我们为什么要注意停顿?
  生:因为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
  读起来更有感情,更突出它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更有感情,第二句话是意思更加明确。我们强调的是停顿,她刚才说的哪一句话更有价值?
  生:第二句话。
  师:是的。同学们,停顿的目的是为了使意思更加明确。举个例子,第一句话“某恶鼠”,谁讨厌老鼠?
  生:某个人讨厌老鼠。
  师:就是“某/恶鼠”。某个人怎么样?
  生:某/恶鼠。
  师:说得很清楚。再请一组合作读,把停顿读准确,使人一听就明白意思。
  (一小组学生分句朗读)
  师:哪些地方的停顿做得还不够?听出来了吗?
  生:“猫既饱且安”,这个小句子读时没有停顿。
  师:是啊,太快了。你来试一下!
  生:猫∥既饱/且安。
  师:很好,还有哪里停顿得不够?
  生:率/不食鼠。
  师:对啊,“率/不食鼠”,意思很明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世无良猫——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停顿准确,不仅能够让我们明白意思,更主要的是能读出短文的节奏感。听一听王老师怎么读。(范读)
  师:是不是有一种韵味在里面?好,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把这种节奏、停顿、韵味都读出来。
  (三)读懂大意
  师:同学们说说意思吧。
  生:猫吃饱了却没有抓老鼠,反而与老鼠玩游戏,这只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个人非常担心,所以就逐渐不养猫了,以为天下没有好猫。
  师:这里有一个字你理解得不准确,“‘遂’不复蓄猫”,你说成了“‘逐’不复蓄猫”,这个“遂”是什么意思呢?   生:于是。
  师: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这个人害怕了——
  生:于是就不再养猫了。
  师:你读懂了那么多,真好!(请另一生)你說吧。
  生:这个人非常讨厌老鼠,他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求了一只好猫。
  师:你读懂了这个意思,还有吗?
  生:有一个人,他非常讨厌老鼠。他拿出所有家财买了一只好猫,满足这只好猫。
  师:腥或肥腻的食物是哪些食物?
  生:肉、鱼。
  师: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给它大鱼大肉。
  生:让这只猫睡在毯子上,这只猫吃饱了并且睡好了,就不吃老鼠,甚至与老鼠玩游戏。老鼠就更加横行无法了。这个人害怕了,于是就不再养猫了,以为天下没有好猫。
  师:是啊,你把意思说全了,而且说得非常流利、准确,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三、“二重言”:细读感悟,剖析文言现象
  师:刚才我们讲到一个文言现象——音随义定。我们再讲一个文言现象—— 一字多义。(出示:①厌以腥膏,眠以毡■。②鼠以故益暴。
  ③以为天下无良猫也。)你们看,三句话中都有“以”字,这些“以”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在小组里讨论)
  生:我们组认为最后一句中“以”是“可能、以为、认为”的意思。
  师:写上去!
  (生板书:认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一句中“以”应该是“于”的意思。
  师:什么“于”?
  生:就是满足于腥荤肥腻的食物,“以”是“于”。
  师:于,满足于。有不同意见吗?我估计这儿同学们不懂,是吧?这个“以”就是“用”的意思。(板书:用)
  师:要说好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第三个文言现象——特殊句式:倒装句。同学们把“厌”和“眠”调到词语的最后,调换之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讨论讨论。
  (生在小组里讨论)
  生:我觉得是用大鱼大肉来满足猫,用毯子让猫睡觉。
  师:第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以”最难,读懂了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个“以”是“凭借”的意思。就是老鼠凭借着这样子更加凶恶了。
  师: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字的意思是“因此”,“因此,所以”。
  师:“因此”包含两种意思,换一个字。
  生:因为。
  师:接着说,说清楚。
  生:因为猫与老鼠游戏,所以老鼠才更加横行不法。
  师:你说的一点都没错。这里,(师指“故”这个字)你把这个字的意思用“游戏”代替了,其实这个“故”就是“原因”的意思。这个原因有好多,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猫既饱且安。
  生:厌以腥膏。
  生:眠以毡。
  师:这第二句中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板书:因为。)
  师:“三句中的‘以’的意思”是考查的第1题,同学们学得真好。
  四、“三重章”:读出画面,致广大而尽精微
  师:读这个故事,你脑海中有没有画面?谁来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生:有一个人家里有许多老鼠,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他用家里所有的钱买了一只好猫,买回来之后,喂给这只猫大鱼大肉,晚上睡觉让它睡毯子,猫吃了就睡,睡醒了就吃,所以猫不抓老鼠,有时候还跟老鼠做游戏,老鼠就更加凶暴了。这个人非常生气而又害怕,就把这只猫赶走了,以为天下就没有好猫。
  师:这位同学其实说的不是脑中的画面,而是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读故事要有画面感,如果让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生:我会画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破的椅子上,家徒四壁。旁边趴着一只猫,可是猫却不抓老鼠。
  生:猫和老鼠不知道从哪里偷来一只球,在一起玩耍。(生笑)
  师:非常有想象力。猫和老鼠一起玩,就像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说到这儿,你们都笑了。为什么觉得好笑呢?
  生:我们都知道猫是老鼠的天敌,可是在这则故事里,猫却和老鼠一起玩耍。这让我们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师:是啊,这样彻底打破了我们对猫和老鼠之间关系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养猫的人把猫惯坏了,可是他却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好猫。
  师:所以你并不是笑这只猫,而是笑这个人。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确实让我们觉得好笑,这个人的行为也让我们觉得特别好笑。
  师:有一位画家也画了一幅画,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画作)关注一下画家笔下的猫是怎样的。这幅画的题目叫“无题”,如果是你,你会为这幅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讨论结果,可以先描述画面。
  生:我先来描述这个画面。画中的猫虎视眈眈地对着螳螂,弓着身子,仿佛下一秒就要扑上去把螳螂吃了。我给这幅画取的名字是“猫视眈眈”。但是我们组里的成员意见不统一,有人想的题目是“花猫在后”,我认为画中的猫和螳螂明明是相对的,怎么能说“在后”呢?
  生:其他同学认为这只猫非常懒,怀疑它不会很快扑上去,所以取名“猫戏螳螂”。
  生:我们这一组给这幅画取名为“猫懒得动”。我们认为主人已经把它养得很肥了,它胖得都站不起来了,所以就趴在地上与螳螂嬉戏。
  生:我们组取的题目是“有好奇心的猫”。因为猫看着面前的螳螂,觉得很有趣,所以就在旁边关注它。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论中,我感觉到你们对这只猫的评价不是很高。其实这只猫还是有一点猫的本性的,但是肥肥胖胖的躯体让人感觉已经缺少斗志了。   师:还有位画家也画了一幅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出示画作)小组里再讨论讨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这只猫长得肥肥胖胖,懒洋洋地趴在地上,似乎很害怕老鼠。而老鼠在它面前絲毫不害怕,张牙舞爪的,根本不把猫放在眼里。我们组给这幅画取名为“怕鼠之猫”。
  师:作者给这幅画取名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刚才这位同学描述这幅画的时候抓住了猫的样子,还抓住了猫的神态和身材,以及老鼠的动作,描述得很好。但是有一个细节漏说了,谁关注到了?
  生:这只猫的眼睛是闭着的,说明它刚才在睡觉。而且它对这只老鼠视而不见。
  师:谁能够描述得再准确一点?
  生:这只猫的眼睛是一只睁着一只闭着的,它看见了这只老鼠但无动于衷。说明它的主人在这之前已经把它喂饱了。
  生:我们组取的题目是“无动于衷的猫”。因为这只老鼠敢在一只睁着眼睛的猫面前走,说明这只猫已经很长时间都不捉老鼠了,更加说明了这只猫的懒惰。
  师:这只猫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可能刚睡醒。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像同学们说的,它已经很长时间不捉老鼠了。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五、“四重道”:交流感想,触摸“道”的存在
  师: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也观察了两幅图画。现在我们来回答两个小问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吗?
  生:不会。我会反省一下会不会是自己在养猫的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才导致猫不去捉老鼠的。
  师:这位同学刚才说了一个词语“反省”。这个“某人”认为“世无良猫”,他具备反省的能力吗?
  生:没有。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个主人应该给这只猫危
  机感,不捉老鼠就不给它饭吃。
  师:你已经不是停留在“反省”阶段了,你要采取“行动”了,这是你的思考。
  生:某人用家里所有的钱换来了这只猫,而它好吃懒做,现在都不抓老鼠了,他当时肯定很着急,认为世界上没有好猫了。但是等他冷静下来,他可能也会去反省自己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
  师:好可贵的发现!她刚才提到一点,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是什么?
  生:猫主人的心情变化。
  师:是呀,他用自己所有的家产去买了只猫回来,以为这样就能让猫去捉老鼠,但是现在适得其反。你考虑到了他的心情变化。
  师:那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
  由求良猫发展到认为无良猫的?圈出最关键的词。
  生:我认为是“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因为这只猫已经吃饱喝足了所以才没去捉老鼠,导致这个人厌恶这只猫甚至有点生气。
  生:我对他的话有补充。我认为某人觉得捕捉老鼠是猫的天职,但是猫没有去,所以认为世界上没有好猫了。
  师:他认为这个是天职。我只要给你好吃的,让你睡得安安稳稳的,你就理当给我去抓老鼠,可是——
  生:可是猫吃饱喝足了之后却没捉老鼠,还和老鼠一起做游戏。
  师:猫吃饱喝足之后反而不去捉老鼠了,可以换个句式:他怎么可能再去捉老鼠呢?
  师:看来是这两句话“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把原因交代清楚了。写这个故事的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生:人犯了错不要怪别人,要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猫应该知恩图报。
  师:猫不是人,不会知恩图报,猫没有文化。
  (生笑)
  生:不能对一个人过分好。
  师:不要对别人太好,不能娇惯!对猫太过娇惯会使它丧失捕鼠的能力。
  生: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不能因为这只猫不好就认为所有的猫都不好。
  师:说得真棒!也就是说看事物要看得全面。同学们从中悟到了三个道理:对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太过了;事情发生之后要学会反省并采取行动;在认识方面,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这一个不好就认为所有的都不好。说得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
  (生鼓掌)
  师:你想把这个故事给谁读读?
  生:给自己,要自己学会反省。
  生:给小皇帝小公主的爸爸妈妈读,不能溺爱孩子。
  生:给贪官读,贪官自己惯自己。
  生:给老师读,现在好多老师都是把知识嚼碎了给我们,要像王老师您这样让我们自己学习。
  师:你的意思是读给那些把知识喂给学生的老师听?
  生:是的。
  师:最后一道题目如果你们做出来,就是剧作家了。请你们6人小组写台词。有哪些道具?人物有哪些动作?可以增加人物角色,改编故事,也可以续编故事……
  教学评析
  从“小古文”里做出“大文章”
  ——评《世无良猫》教学
  《世无良猫》全文加上标题才55个字,属于通俗易懂的小古文。王爱华老师因“小”见“大”、由“浅”入“深”,通过这篇短短的、浅浅的小古文的教学,做出了给人启迪、令人深思的“大文章”。
  一、文化续脉:带有探索意味的课程行为
  新文化运动使白话文强势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课堂。自此至21世纪初,近百年时间,小学语文教学彻底放逐了文言文。从“国文”到“国语”再到“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透露出现代语文教育实用化的追求。这种实用化倾向带来的对文言文“一刀切”的排斥,其实是割断了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脉的血缘关系。这不仅造成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也带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断层。进入21世纪,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传统文化复兴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更让传统文化的课程化成为一种必然。   之所以要绕这么大圈子、费这么多笔墨,立足于百年小学文言文教学史变迁与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走向的交汇点,来审视王爱华老师的这一教学课品,是想说明一点,王老师执教《世无良猫》,绝非心血来潮的无意识之举,它是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在回望百年小学文言文教学沉浮史之后,去确证文言文课程意义、价值与趋向的一种积极的探索。王老师想用她对《世无良猫》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的行为告诉我们,现代小学语文教育必须续脉传统,但这种文化续脉不能停留在民间诵经或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良莠不齐甚至不科学的层面,必须国家课程化、课堂教学化。与此相呼应,同一时期,王崧舟老师推出《天籁》等“文化三课”。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也将文言文从人教版尝试性地入选4篇一下增加到16篇,真正实现了借助文言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层面的教材化、课程化,发挥文言文教学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打好人生底色方面的独特作用,也让小学阶段学生触摸感知性的文言文学习,与中学阶段学生感悟性、探究性的文言文学习顺利接轨。
  二、言语溯源:具有自觉意义的教学行动
  语文课程,归根结底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课程。“通行于今人喉舌的语”与“活在古代典籍中的言”不是毫无联系、互不搭界的两种语言,而是有源流关系的一种语言。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溯源而上,让学生找到今天通行的白话文与古代通行的文言文之间的渊源、流变关系,找到两者内在的相通之处,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解母语,发现规律,灵活运用。
  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基于对“语”与“文”、“流”与“源”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王爱华老师教学《世无良猫》,非常自觉地启发学生进行言语溯源,实现今语与古文的链接、通译。“初读课文,顺畅后明文意”“细读感悟,剖析文言现象”“读出画面,致广大而尽精微”等环节,牢牢把住语文课程的特性,注意让学生在读其文、明其意、品其味、知其理的过程中得其言,在感受、理解文言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运用、表达。
  三、创意阅读:具备创新色彩的古为今用
  作为课程开发者,王爱华老师既看到了《世无良猫》这个文本的“古”味,又赋予了它“新”意,因此教學不只注重指向文化续脉、言语溯源的“复古”,也注意借助这则文言短文“创新”,利用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辨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聚焦王爱华老师在教学后半部分呈现的4个问题、课末布置的1个任务,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她古为今用的课程意图和现代阅读教学的自觉追求。从体会、理解到反省、思辨,从批判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学生阅读的视角不断变换,阅读的立足点不断变化,视野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辨的幅度、语言表达的力度都在不断提高。其中,第4个问题即关于“你想将这个故事推荐给谁读”的教学片段尤为精彩。
  给自己读,给父母读,给贪官读,给老师读,对象丰富,视角多元,不只关注家庭、学校这样的小圈子,还关心社会这个大世界,尤为难得的是,童年阶段就开始具备反省意识和精神,提醒自己也提醒同学“学会自我反省”;有体悟,有针砭,有批判,看得出,学生已经穿越《世无良猫》故事的具象层,触摸到寓于其中的“道”的存在。
  四、策略昭示:伴随示范性质的教学举措
  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王爱华老师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大市语文教研员,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举措又有非常明显的规范意识、策略昭示意味。因此,《世无良猫》的教学,既打上了她“三味课堂”的独特印记,又具推广色彩。
  一是教学定位。既关注古文承载的意义,重视文言知识的掌握、文言语感的提升和阅读经验的累积,也关注文本蕴含的思辨色彩、教益因素,关注文化传承,并借此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世无良猫》的教学定位是准确的。前面已经谈过王老师对文本意义的适度解读和教学创新,这里,说一说她对文字意义、语言现象的发掘和关注。面对几个月之后即将进入初中进行文言文系统学习的小学六年级学生,王老师注意文言现象的剖析和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渗透:由“恶”字引出的“音随义定”的多音字区分,对“猫既饱且安”等难句的断句停顿推敲,对“遂不复蓄猫”中“遂”字意义理解的比较纠正,对一字多义(“厌以腥膏,眠以毡■ ”“鼠以故益暴”“以为天下无良猫也”中的三个“以”字)的讨论,拿捏都很精准;注重诵读,从读得正确、流畅,到读懂意思、读出韵味,在读中明了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在读中架起语感与语理之间的通道,王老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儿童立场。相对白话文,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生活天地都较遥远,教学如果按部就班、枯燥单调,学生必然心生恐惧,觉得索然无味。针对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求新趋变的心理,王老师教学求实的同时,也注意求活求变。《世无良猫》文意、文味解读环节就非常有趣。她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将故事变成画面,并出示画家的两幅画作,通过描述画面和给画作起名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文字后面的奥妙与意味。
  文化续脉、言语溯源,人文性与工具性携手并进,教学充溢浓郁的“语文味”;创新阅读,趣味教学,课堂荡漾勃勃的“儿童味”;导读促悟,“新”中守“常”,“活”中求“实”,其中流淌的是自然的“家常味”。王爱华老师教学《世无良猫》,将其“三味课堂”的个性风格充分展现了出来。这,不也是对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研究的路向指示、策略昭示吗?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课前导入  师:荆州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你们好!看一看电子屏幕上我的信息,想一想我刚才的问好方式,有谁能学着我的方式来跟我打个招呼吗?  生: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焦老师,您好!  师:你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学  生!聪明的学生会倾听!  师:你们的语文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尹老师,是不是?  生:(齐)是!  师:尹老师的学生一定是爱学的学生,因为尹老师的名字就叫尹爱学。到底爱不爱学,还要看你们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已经经历了几次改革。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插图也紧跟读图时代的需要,进行着调整和变动。2016年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又一次革新,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插图内容都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存在着很大差异。  低年级学生,从学前的绘本故事阅读过渡到小学的文字阅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课文插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媒介。一年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要优于对抽象事物的认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的语文探索之路  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我从教20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流派,到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开发,从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到蒋军晶的“群文阅读”,各种教学流派、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使我们在盲目模仿中迷失了自我。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是叶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教学经验,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下,我就谈谈自
一、基于阅读的童话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运用拟人化等手法,以故事的形式向儿童传递真诚、温暖、关爱、感恩等美好的情感。童话,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邃的影响,对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统编本教材十分重视童话的阅读,在不同的学段都有童话课文的编排,特别是中低年级,选编
一、铺垫“先行知识”,理解花之隐喻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花?(出示菊花图)  生:(齐)菊花。  师:喜欢菊花的同学请举一下手!  (生自由举手)  师:说到菊花,必须得说到一个人,谁?(出示陶渊明画像)  生:(齐)陶渊明。  师: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爱菊爱到了骨子里。不信?有诗为证。请看,在《九日闲居》其二中,他这样写道——(出示。指名朗读。)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晋]陶渊
教学设计  一、依托故事,引出交际话题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好玩的故事。你们看,这是贝贝熊一家,熊爸爸、熊妈妈、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他们住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天,哥哥和妹妹起床晚了,慌慌张张吃早餐。你们看,发生了什么?  2.原来他们不小心撞翻了蜂蜜罐,金黄的蜂蜜全都流了出来。面对爸爸妈妈责备的目光,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3.是呀,做错了事情就要道歉,要去解释一下,他俩分
摘 要 黑板 挂图 模型,如何改变工程制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感到头疼难学的内容,同三维绘图软件的生动、形象、直观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尽快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 工程制图;Solid Works;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8-0013-02    Application of Solid Works in
孟晓东:今天的展示课很有趣,没有事先商量课的内容,但是上的课不约而同都是小古文,这样就成了一个专场,促使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小古文。更有意思的是,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一位在洛阳,一位在杭州,相距几千里,真的是异构,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用新课程教给我们的三个词“合作、自主、探究”来进行评课。  问题一:说说其他两位老师的课,你最欣赏或者说觉得他们最成功之处在哪里?这叫合作。再说说自己上完课后,自己有哪
文本解读  《传统节日》是一首在传统民谣基础上改写的儿歌。它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儿歌中,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丰富知识,积累语言,并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儿歌共八句话,分别介绍了我国七个传统节日及每个节日的主要民俗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形式介绍每一种节日是这首儿歌的特点。句末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通过引领学生诵读、查阅资料等方式认识中国传统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复述故事的方法,练习复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2.拓展延伸,感受讲故事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导语:六一儿童节,欢乐故事多。同学们,这段时间咱们举行了“多彩故事,七彩童年——庆六一故事会”。同学们通过学习,闯过三关:课文里的故事我会讲;喜欢的故事我爱讲;我写的故事我  来讲。  2.那么,谁是本次比赛的故事大王呢?请拿出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