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ming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雅各布(Jane Jacobs)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曾著有《城市和国家财富》《分裂主义问题》《城市经济学》《系统生存》。其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力作,该书的出版确立了她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上难以动摇地地位。该书自1960年代出版以来,其中的许多观点已广为世界各国城市研究者和规划者所接受。
  雅各布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行道对于安全、人际交流的作用;邻里关系的构建及其对更大的组织和城市所具有的功能;贫民窟转化和再生逻辑。她还考察了殡仪馆和其他公共性服务设施的作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行动。正是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上,雅各布产生了自己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理念。
  雅各布写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时候,正值现代主义、功能城市规划的方案处于鼎盛时期,对此雅各布并不讳言自己的立场,而是对那种城市规划教条进行了全面的挑战。在本书的开篇,雅各布就声称:“对当今城市规划和重建进行攻击……攻击那些刻板的、正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准则和目标。”(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New York:Radom House,1989。)当然,雅各布并不满足于仅仅攻击和批判,她也积极“探索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的策略与原则”,她的策略与那些规划和建筑学派是完全不同的。
  
  一
  
  雅各布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的不同之处是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具体说来,就是她的城市生态学观、民族志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视角。
  雅各布并不像勒库布希耶、霍华德那样从“空中”看城市,而是像日常的步行者那样来看待城市,她从街道开始,对邻里、人行道、交叉路口及其他的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的微观民族志研究。它将日常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应用到城市研究中。在对波士顿一个区域的考察中,雅各布这样描述道:“每天街上都挤满了行人,因为附近的便利店、杂货店、话吧、餐馆、顾客和其他高度密集。这个地方人们用来购物和闲聊……这些人中,是朋友的不多,但都相互认识,这个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街道越是繁忙越吸引人。”在民族志研究方法中,雅各布十分重视非正式的秩序和服务的作用,她认为,与农村人那种面对面依靠个人的声誉生活相比,城市人依靠更多的生活协议(Sidewalk Terms)来保持秩序,秩序就体现于人们日常实践的逻辑。
  雅各布城市生态学的观点提倡的是一种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对单一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正像生态领域那样,城市社会也不能过于单一,这样才能产生“城市的生态链”,城市也才能保持自身的生态活力。当然。“不同用途错综地交结在一起并不是混乱,相反它们代表了一种秩序的复杂和高级的发展形式。”像自然生出的多样性森林一样,不同种类的商店、娱乐中心、服务和住房选择,以及复杂多样的公共空间是有活力和可持久的,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所必需的,在雅各布眼中,城市应该是有机体,是有生命的结构。
  最后,雅各布运用了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城市规划和设计。雅各布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妇女的眼光”得出了那些男人很难得出的结论。雅各布经验的城市并非仅是那些日常工作奔波或获得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它更多关心的是那些工作之外出现在街头的日常生活:母亲推着婴儿车、儿童玩耍、店主服务顾客、情侣散步等等。因此她关注的更多是公共空间中的人际活动。雅各布认为城市规划教条要想避免失败,就需要性别的视角。
  
  二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了雅各布的城市规划思想是对正统理念进行抨击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勒库布希耶到霍华德,从美国的城市到其他国家的城市,都成了雅各布批判的对象。因此论述雅各布的城市规划思想,也很有必要考察她对那些城市规划学院的正统教育所做的批评。
  首先,雅各布反对城市规划中的“公式化设计”和“标本制作术”。雅各布认为,正统或学院派的城市规划倾向于几何学上的整齐外表、有秩序地整体美学观、建筑形式的复制和标准化;偏向于那种流行的规划技巧和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模型。在他们眼中,城市规划成了“艺术的条条”。“现代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带着现实的目的,要将城市变成纯粹的艺术工作。”而这一切,在雅各布看来,正是规划者最根本的错误,也是城市总体规划失败的病根。为此,雅各布强调规划设计和重建要注意经验秩序,把城市看作复杂的系统,探索城市的深度含义。
  其次,雅各布在对城市设计和规划多样性的探索和对单一性、简单化的批判中,倡导城市设计的多样化、交叉用途和复杂性。交叉用途较之于那些单一的、简单化的城市社区规划和设计具有很大的优势。雅各布通过考察公共安全、民间信任、街头协议的微观起源,充分证实了混合用途和复杂性的重要。正统的城市规划强调关键的因素,以简单的形式把人类的居住地与工作区、商业区相分离。相反,雅各布认为居住地、工作区、商业区相互混合更让人感到有趣,更方便,也更令人感到惬意。雅各布还指出,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就是地区的混合用途。混合用途与多样性和人口密度是相互协调的。
  第三,雅各布重视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推崇城市规划的开放性。雅各布宣称,城市规划不是“标本制作术”。作为有机的城市是有生命的结构,它是变动不居,具有突生性质的。其内部联系复杂缜密,规划不慎就会将有生命的组织切除,从而毁坏了关键的社会过程。雅各布将规划者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实践行为相对比。“城市不是艺术的作品……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错综复杂的,而艺术是任意的、象征性的和抽象的。将艺术和生活相混淆的结果既非生活、也非艺术,而是标本制作术。”雅各布批判霍华德的城市花园设想,因为其规划忽视了“自发的多样性”和流动性。雅各布还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城市景观规划者:勒库布希耶和霍华德,强调既要保护城市历史上形成的多样性(历史景观),也不能毁坏诸如绿地之类的城市的自然景观。
  第四,如同哈耶克试图将自然化运用于市场中一样,雅各布也提出将未规划的城市自然化的口号。尤其在城市的景观上,雅各布更是强调“自然化”,反对许多城市规划者的教条。认为他们是短视的、傲慢的。城市应该遵从它自身的运作逻辑和经验秩序。对于雅各布来说,城市的发展有如语言的进化一样,语言在‘‘正规化”的努力下,仍然顽强地表现自身的多彩和多姿。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城市的内发性和突生性质,不断脱离人为的框框。当然,她虽然强调为规划城市的“自然化”,但并不是一种保守主义,她更强调变化、更新和发明,是对城市新形式的尊重。
  最后,雅各布反对城市规划时将空间分隔和功能简化。雅各布提倡城区的混合功能,批评城市规划者将城市空间分隔和单用途区分背后的美学逻辑、科学理性,认为城市不应该过于清晰(单一性),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正统规划学者强调城市区域和区域间美学上的一致和功能上的“有序”。而雅各布的态度明显趋向于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嵌入”。
  在雅各布的眼中,一切地方性的、复杂的、自发性的城市生长与发展都是美好的,甚至贫民窟在她那里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她反对规划者消灭贫民窟的大规模计划,因为贫民窟是贫困移民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随着这个地方趋于稳定、经济发展,一旦假以时日,贫民窟就会成为“非贫民窟”。
  
  三
  
  与当时正统地位的城市规划学院派相比,雅各布多少都有点边缘和非正规。美学的视觉、公式化的设计、城市标本的复制、功能分隔的设计理念显然是主流的,但雅各布却以深刻的城市日常生活体验,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不可或缺的。“建筑学的草图、模型和图纸只不过是为了处理那些难以把握和管理的大型社会实体”。自古德曼以降,现代主义、功能城市规划开始遭受了质疑和批评。但雅各布无疑是发动全面挑战的第一人。时至今日,雅各布的策略与理念渐被融人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之中。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城市的发展和增长日新月异。但在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普遍遵从模式化的运作与操控,强调功能的区分,建立起各种功能单一的社区或别墅,缺少整体的综合功能;房屋与住宅设计多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忽略了人性的发展和要求,且不注意周围景观的搭配和协调,不能因地制宜,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景观)和现实景观被破坏;社区之间的区隔现象极为严重,封闭式管理和“牢笼式”的住宅异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公共空间的缺少也使人际互动减少,甚至社区内的人际关系都比较淡漠。这一切正源于雅各布所说的“公式化的设计”和“标本制作术”。我国的城市设计、规划和重建需要倡导一种全新的理念。即要强调城市社区规划和城市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复杂性,尊重城市的内生性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批判吸收国内外有关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雅各布的城市设计思想和理念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社区规划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当然,雅各布的观点和理念主要是源于对美国城市设计和规划弊病的批判,很多情况可能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因此,我们要加以仔细的考虑。例如城市的发展靠的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尊重城市的内生力量并不意味着对城市不加以控制,任其蔓延。依据城市发展规律,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对城市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控制也是必需的,只是要避免那种铁板一块,固定化的设计。再者,对于贫民窟的发展,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规划,因为贫民窟多滋生犯罪,不进行控制,容易诱发犯罪和集体性的动乱,应该对那些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提供帮助,以使其早日摆脱贫穷。
  尽管如此,雅各布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理念对我们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仍有诸多启发,她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可以作为在城市建设和设计时的参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著,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29.50元)
其他文献
《辞海》是我等读书人推崇备至的大型工具书,已经成了中国辞书的一面旗帜。但是笔者最近读到原版《辞海》的著作权人授权并组织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大辞海·语言学卷》时,却有许多遗憾。从该书的宣传中得知,《大辞海》将以其规模大(计划收词条25万条、5000万字)、收词比《辞海》宽、条目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多的特点而填补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而且由于先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未出版已先声夺人。笔者于是慕名购
期刊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有人译做“公民社会”)对于一般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相当生疏的概念。“美国市民社会”就更加深了其距离感。在中国人对美国的学术研究中,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也是比较薄弱的。我本人的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和美国外交,似乎同美国市民社会不大相关。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深感研究美国市民社会对国际政治理论、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所以愿意从这一角度谈几点体会
期刊
说到唐代的典籍,人们会首先想到唐诗、散文、传奇和敦煌变文,其实大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时代,它的丰富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它的成就远比我们了解的还要辉煌。  单说佛教典籍的翻译,唐代也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只要翻一翻《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或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就能看出,佛教典籍的引进和翻译,最早从东汉时期开始,接替是两个繁荣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隋唐;或者可以说,从魏晋到隋唐,佛经翻译
期刊
一、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    自从王国维提出“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序编·自序二》,《王国维遗书》第3册,第61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的问题之后,中国哲学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求真”还是“求好”的问题。王国维所谓“可信”是“求真”的问题,因为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王国维所谓“可爱”,则是“求好”的问题,因为只有“好”的才
期刊
止庵:现在有个说法很流行,叫作“读书界”;我觉得由此就能看出中国人的读书状况。有“读书界”,那么一定还有“不读书界”了。其实读书之于人,原本跟吃饭、洗脸等是一样的,是人生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怎么不说“吃饭界”、“洗脸界”呢?之所以要特别标举,原因就像刚才陈品高副主编说的,读书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了。这个活动要征集歌词,题目叫“抽点时间读读书”,其实也反映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说“抽点时间吃吃
期刊
《帝国政界往事》的意义在于:这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出版22年后,大陆读书人(而非学者)写出的关于一个朝代里程碑式的作品。  刘:与传统史学写作不同的另一种历史写作,其文本之鼻祖乃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二十余年来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品,早期有张建伟五卷本的“晚清历史报告”。中间努力的人有吴思、顾宏义等,最近的范本是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和刘忆江的《袁世凯评传》,你的《帝
期刊
北有鼓词南有弹词名称不同而其源为一,皆我国古代民间诗体之意脉和承续。唯鼓词先有唐代变文于寺庙,奠定其演唱民间故事传说之“故事诗”(EPIC)体制和整齐匀称的“诗赞体”格局,继有宋代陶真,如陆游小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名句所赞于广大乡野之普及繁衍,尤可贵者乃有清一代“子弟书”大兴,如韩小窗、罗松窗等辈文人雅士炼意融情韵事出俗人雅,将大鼓词推展至叙事诗之高峰。遂破一度国人或洋人谓华夏“无
期刊
法律是否重要?这样的问题或许显得荒谬。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绝大部分法学家尤其是法律工具主义者看来,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普遍低估非正式社会控制对实现社会秩序的作用。霍布斯可谓这种法律中心主义观念的典范,他宣称:由于人类竞争、猜疑及荣誉等易造成争斗的天性存在,缺乏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将导致“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没有国家,人们将“
期刊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还通过出版的爱国图书报刊,进行着文化上的抗日斗争,以打击敌人,鼓舞人民。这些抗日文化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宣传机构成为当时抗战文化的一个中心。由我党领导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解放》(周刊)、《群众》(杂志)、《八路军军政杂志》《晋察冀画报》
期刊
今年是担任过《抗战日报》(《晋绥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总编辑,并在《人民日报》作过副总编辑,在“文革”后创办《财贸战线》报的常芝青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以下三篇纪念文章,前两篇的作者已经故去,其中两篇是未曾发表过的旧稿,最后一篇是常先生之子于十八年前所写。这三篇文章透露出的这位老报人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应给今人,尤其是新闻界的同行们作一镜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