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学起来费时多,收效小,所以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有的甚至干脆放弃了。那么,学生为什么认为高中文言文如此难学呢,我认真分析反思如下: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1.基础差,有畏难情绪。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迁移能力很差。
(二)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教学方法落后。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 高考因素
综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客观题考的大多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主观题是以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而翻译题说白了还是考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高考如此,在中学课堂中,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而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串讲法应该是最好的了。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教《甘罗》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字词句的,也有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下面谈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诵读的功效。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在粗明句读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
2.找规律法。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词汇、语法进行深入而灵活的分析,从而提高文言文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可辨别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找规律法,可以把文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3.拓展法
(1)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兰亭集序》可介绍魏晋文人轶事、谈魏晋风度及文人之清谈之风、对生死的看法,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就可明白为什么此文的情感由乐到悲,但又不是传统文人那种伤春悲秋之无病呻吟。
而学《鸿门宴》后,可联系读本让学生自学《乌江自刎》,从而对项羽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各写了一篇《与项羽的对话》,在文中,学生能很好地帮项羽剖析他之所以失败的悲剧,告知项羽并非“天亡我也”,而是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2)引进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提高鉴赏水平。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看异同,说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1.基础差,有畏难情绪。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迁移能力很差。
(二)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教学方法落后。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 高考因素
综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客观题考的大多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主观题是以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而翻译题说白了还是考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高考如此,在中学课堂中,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而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串讲法应该是最好的了。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教《甘罗》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字词句的,也有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下面谈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诵读的功效。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在粗明句读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
2.找规律法。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词汇、语法进行深入而灵活的分析,从而提高文言文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可辨别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找规律法,可以把文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3.拓展法
(1)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兰亭集序》可介绍魏晋文人轶事、谈魏晋风度及文人之清谈之风、对生死的看法,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就可明白为什么此文的情感由乐到悲,但又不是传统文人那种伤春悲秋之无病呻吟。
而学《鸿门宴》后,可联系读本让学生自学《乌江自刎》,从而对项羽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各写了一篇《与项羽的对话》,在文中,学生能很好地帮项羽剖析他之所以失败的悲剧,告知项羽并非“天亡我也”,而是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2)引进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提高鉴赏水平。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看异同,说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