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种逍遥音乐节观众 一份观察者的指南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填满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一共需要四千个“坑”,或至少甲壳虫乐队这么说过,在他们的歌曲《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Life)末尾的歌词中。现在,如果在那个数字上再增加一千五百个的话,那么在BBC逍遥音乐节期间,每天来参加音乐会的观众将把这座音乐厅的十二个门全都堵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音乐会的观众数量能达到如此之多。无论老幼,第一次来音乐会的还是音乐会的常客,穿西装还是穿T恤衫的人,大家对于能来这个全世界最大的音乐盛典都感到无比的欢欣雀跃。在这些来参加音乐会的人中,我们能轻易地发现他们各种鲜明的类型。其中的一些人是只有在逍遥音乐节才会出现的,还有一些人你或许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音乐大厅里见到。这里是一份观察者的指南,我们从大到行为很夸张的观众,小到稍有怪异倾向的观众,精心挑选出了十五种我们最喜欢的类型。因此,如果你想要去BBC逍遥音乐节的话,那么请注意了,在下方的名单中,如果有人会和你一起前往的话,那你还不如一个人去……


  漫步者
  认出这些音乐节的常客是没有任何奖励的——而这些数以百计的音乐会常客,就在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中央位置。这些观众拥有一颗热情的灵魂,为了买一张五英镑的站票,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通常,你会瞧见乐季票的持有者站在舞台的左侧,而日票的持有者则站在右侧。同时,越是靠近前面的站票,排队的时间可能越长,特别是瓦格纳的歌剧或马勒的交响曲,真正的发烧友早在早上八点就开始排队。他们表达欢乐的不同形式——“嗨”、“吼”又或是各种胡说的话,是逗乐你还是让你感到烦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它们的宽容程度。
  慈善募捐者
  除非你是在中场休息的最后时刻从酒吧迟迟归来,否则你也不可能错过另外一种特殊的漫步者。就在音乐家重返舞台之前,一种熟悉的语调从大厅的左前方响起:“嘘,请安静,音乐厅内的观众们……”然后,一群乐季票的持有者齐声告诉我们,他们和他们的朋友们在整个演出季筹集了多少善款。经过几次听闻后,这个消息——或者不如说,它传达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原有的魅力。但请稍安勿躁,仁慈一点吧,毕竟,它的出发点是好的。
  铁杆乐迷
  BBC逍遥音乐节因为欢迎首次参加音乐会的观众、稚气未脱的在校学生、业余古典音乐爱好者抑或是想要在伦敦寻找文化融合的跨国游客而闻名。但同时也让我们关注一下音乐节的铁杆爱好者们。他们通常很谦和,大多数是一个人来,每一场音乐会必到,几乎都在相同的位置出现。他们对音乐的专注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欣然接受音乐会中的每一个音符。如果他们错过了一场音乐会,那只会是因为非常重要的理由。任何一个音乐厅都需要有他们的存在。


  指挥家
  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指挥并不是那些在舞台上身穿正装、手拿指挥棒的乐团领袖。那是真正的指挥。我们所指的是那些坐在演出厅座位上各种自封的“指挥家”们。比如,当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马勒的《第六交响曲》响起时,你环顾一下音乐厅的四周,会感叹有多少这样的“指挥家”沉醉其中。一些人努力抑制住自己想要摇摆的双手,另一些人则模仿乐团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手臂挥舞,情绪高涨。甚至还有一些人跟随音乐哼唱着旋律,这就有点讨人厌了。
  表演者
  在这里,我们指的确实是那些在舞台上的人,或者更确切些,是刚刚在舞台上的人。没有比见到上半场还在舞台上展露自己的协奏曲技巧、下半场却突然坐在观众席上的演奏家更为激动人心的事了。他们通常在演奏完后迅速换上便服,下台支持和欣赏自己同事们的演出。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发生时特别让人振奋。
  沉睡者
  与第四种类型的“指挥家”们截然不同的是那些在音乐厅中睡觉的人。他们让自己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随着音乐,他们的眼皮开始下垂,身体倒下,并且马上就快乐地到达了睡梦之乡。这样的沉睡者通常可以持续整个乐章,甚至是整部交响曲他们也不为所动。但如果像定音鼓或者镲这样的乐器突然发出一阵巨响,他们还是会从睡梦中惊醒。说到这个,如果你在音乐厅中见到打瞌睡的人,你知道这样一个时刻将要来临,保持观察——看到他们在睡梦之中突然间在自己座位上直起身子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场景之一。比如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首乐章的中段就总能营造出这样一种快乐的气氛……
  评论家
  当然,对于音乐评论家而言,抓出几个沉睡者可不是他们的任务。他们需要的是对演出中的每一个细微差别都保持警觉。即使是在一个温暖的、让人昏昏欲睡的星期日下午,当一部亨德尔的歌剧缓慢地进行到第三个小时,这些听觉敏锐的音乐评论家们也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把笔紧握在手中。这只是最基本的准则。除了报纸以外,如今评论家们的座位还被各种各样自有风格的博主和写手们占据,虽然他们的劳动没有报酬,不过只需在网站上发布一些评论,便能得到好座位的音乐会门票,真是精明的同行啊。
  怒容者
  对于那些挑剔的人而言,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干扰都会分散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其中包括咳嗽、换座位、阅读节目单、在错误的时候拍手、重重的呼吸等等。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就会引来他们的指责或是尖锐的目光。然而,讽刺的是,尽管有些观众的这些举动的确使人感到厌恶,但这些挑剔的人实则也干扰到了自己周围的其他人。说实话,与五千五百名观众同听一场音乐会,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环境……
  玩手机的人
  对于那些在音乐会中开着手机铃声的人,受到挑剔者的厌恶我觉得很正常。总的来说,大多数去欣赏音乐会的人都至少记得把手机调到无声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一些社交网络客户端关闭。如今在手机上发短信、看电影、玩Twitter和Facebook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很快就能在音乐会进行时,看到一些人迅速寻找着一个机会,在大提琴声部前欢乐地做着鬼脸。嗯,虽然有些人想让听音乐会的环境尽可能地放松,但也请不要太无拘无束……   读乐谱的人
  在音乐会中手捧乐谱的人很容易被人们戏称为古怪的研究工作者,因为他们如饥似渴地想要跟随了解在自己眼前演奏的每一个音符。不管你认为自己的耳朵对一部作品有多么熟悉,你会惊讶地发现,在听音乐的同时读乐谱,作曲家和演奏家迸发出才华的精彩时刻会更加显而易见。不相信我们所说的吗?那就请尝试看看……只是保证不要在每次发现一个错音或是拍子不对的时候发出不耐烦的嘘声。
  未成年人
  去听音乐的孩子有两种类型。或者更准确地说,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会带他们的孩子去听音乐会:一则是那些有针对性地带孩子们去听适合他们音乐会的家长,那些管弦乐的色彩和打击乐的冲击能激发孩子们年幼的想象力,对音乐产生一些共鸣。二则是那些自认为繁复精致且冗长的十八世纪法国歌剧会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来启蒙自己孩子的家长。你会发现,前者的孩子在离开大厅时充满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并询问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否还能再来听音乐会,而后者的孩子几乎再也不愿意和他们的父母说话了。
  斜躺的人
  啊,深夜的音乐会开始之时,正值早些时候的人回了家,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宽敞完全显露开来。这时,那些参加逍遥音乐节的人发现他们在音乐厅拥有足够的空间来舒展他们的身体,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让美妙动人的旋律飘进他们的耳朵。顺便说一句,不要将这些“斜躺的人”(第六种类型)与沉睡者混淆起来。
  小情侣
  当然,这种类型都是成双成对的。是的,我们很高兴小情侣们坠入了爱河,并且理解由于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一整天都没有见到对方而思念成疾。但沃恩·威廉斯好战的《第四交响曲》中巨响的碰撞声是否真的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卿卿我我的合适场所呢?我们不愿意开始想象,他们会在什么样的演出时站起身来,也许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或者班托克的《萨福音诗》。
  咳嗽的人
  我们都知道那种感觉。在指挥家刚举起指挥棒的时候,你感觉到有些阴险的小东西如同恶魔般不知不觉地进入你的喉咙。随着音乐变得安静,你的这种难受感逐渐增强。你该怎么作?硬憋着等到乐队演奏“渐强”的时刻,还是冒着会激怒第八种类型“怒容者”的危险,用一阵咳嗽来结束痛苦的煎熬?
  最近一份德国的研究显示,人们在音乐厅内咳嗽的频率比在外面超过两倍。对于这个数据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终场之夜者
  他们举着旗子,欢快地唱着《希望与光荣的土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即使在指挥讲述最烂的笑话时也放声大笑,这些终场之夜的狂欢者们有多么向往成为典型的逍遥音乐节观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参加这最后的音乐会,是为了体现他们对本季音乐会的忠诚度——不过,这也是八十八场音乐会中唯一一场能够让你瞧见华丽的礼服或是DJ的音乐会了。
  当本季的逍遥音乐节尘埃落幕后,他们并未垂头丧气,将自己折叠着放进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巨大的贴有“观众”标签的橱柜里。相反,他们很快回归了正常的生活……直到十个月后,BBC逍遥音乐节再一次引发新的热潮。
其他文献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场“中外经典歌剧选段专场音乐会”与观众见面了。在这里,欧洲古典歌剧与中国现代歌剧相遇,三段中国歌剧与四段西洋歌剧同台演出,古典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响合鸣,相映成辉,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歌剧大世界。  音乐会上,不仅有极易引起共鸣的中国民族歌剧选段——《白毛女》《江姐》《原野》,还有极富戏剧表演张力的来自西方的名家名作——多尼采蒂的意大利浪漫
期刊
2013年过后,知道威尔第的国人应该会比之前多很多,那张高帽大胡子的画像几乎被贴得到处都是。听过威尔第著名唱段、看过威尔第歌剧的国人也会比之前多很多,席卷世界的“威尔第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演出,绕不开中国这个大好市场。于是,《茶花女》《奥赛罗》《纳布科》《安魂曲》,还有此起彼伏、曲目让人流口水的纪念音乐会,惹得全国乐迷们一片雀跃。  就在大伙儿合不拢嘴的时候,上海大剧院大修之后的开幕歌剧爆了个大冷门
期刊
随着2013年内全套勃拉姆斯交响曲演出的成功,包括在莱比锡的演出、欧洲的巡演和Decca公司全球发行的唱片,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发扬光大莱比锡指挥学派精神的目标已经宣告实现。不管夏伊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都能凭着这段在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任音乐总监的成就扬名立万,载入乐史。  2005年,夏伊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位置上卸任,到德国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任音乐总监。
期刊
乐评其实没什么用。对于听不懂音乐的人,乐评同样也看不懂;对于能听懂音乐的人,不需要看乐评。真正需要乐评的是被评的音乐家和团体,就像企业需要宣传、产品需要广告,这类“乐评”业内叫做“软文”。  乐评其实又很有意义:让不能亲历现场的人看过文章能够如临其境,让面对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不知所措的人能够理出头绪,让被宣传口号和软文洗脑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理性与独立思考。但这样的乐评太难写,写出来看的人又很少,于是
期刊
从《英雄》《命运》到《皇帝》  二十六岁时,我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每当受不了耳鸣的折磨时,我就把整个头扎进冷水里来保持清醒。三十岁以后,我对声音的感觉越来越模糊,这严重影响了我的钢琴演奏和社交生活。1802年4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迁居到维也纳北方的郊区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逃开夜夜笙歌的帝都,尝试着减少演奏和应酬,专心创作。1802年10月6日,我对病痛的忍耐到达了极限,突
期刊
与那些留着长发、风度翩翩的指挥相比,一直以平头示人的吕嘉多了几分干练与霸气。当谈及对现今古典乐坛的看法时,他颇为心直口快:“现在全球古典音乐的氛围是把生意做到极致,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不管艺术。艺术家自己对艺术没有要求就会很危险,因为经理人是不会把艺术家单纯当成艺术家看待的。尽管他们很尊重艺术家,但艺术家对经理人而言更像是期货与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分工越细,对经理人的回报也就越大。艺术水平已经不
期刊
丽斯·德拉萨勒(Lise de la Salle)——法国新生代女钢琴家,1988年生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时,法国电台直播她的首场音乐会,十三岁时她和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囊括国际国内多个比赛的重大奖项。丽斯曾经师从尼米洛维斯基(Pascal Nemirovski)、雷切(Pierre Réach)和吉纳维芙(Ge
期刊
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中,爱乐者们定能接受一次灵魂与肉体的洗礼——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将首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奏打击乐协奏曲《萨满》。  伊芙琳·格兰妮从八岁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十二岁时完全失聪,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她是位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比如流行乐的比约、波比·麦法连、史汀,
期刊
第一次接触到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是在2009年,他们在东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我就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改编得令人耳目一新,在重奏的编排上敢想敢为,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四钢琴重奏组合难能可贵,因为许多组合就是因为配合乱、曲目无聊而最终告竭,而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恰恰相反,在欣赏过他们弹过一首作品后,你会非常渴望知道下一首的亮点在哪里。  2014年,受到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邀请,格
期刊
乌特·兰帕(Ute Lemper),当代著名的女歌唱家与演员。也许在中国还未被广大乐迷熟知,但她早已享誉国际乐坛。乌特·兰帕出生于德国的罗马天主教家庭,十六岁就展露了过人的声乐天赋,加入当地知名的爵士摇滚歌唱组合,后进入专业戏剧、舞蹈学院学习音乐与表演。少时的学习与演出经历为她的音乐风格提供了多元化与专业性的积淀。成为专业音乐剧演员后,她凭借音乐剧《芝加哥》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成功并获得大奖。  在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