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古典与流行的“黑天鹅”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ctivexi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特·兰帕(Ute Lemper),当代著名的女歌唱家与演员。也许在中国还未被广大乐迷熟知,但她早已享誉国际乐坛。乌特·兰帕出生于德国的罗马天主教家庭,十六岁就展露了过人的声乐天赋,加入当地知名的爵士摇滚歌唱组合,后进入专业戏剧、舞蹈学院学习音乐与表演。少时的学习与演出经历为她的音乐风格提供了多元化与专业性的积淀。成为专业音乐剧演员后,她凭借音乐剧《芝加哥》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成功并获得大奖。
  在1985年首度诠释了现代歌剧与百老汇音乐作曲名家库尔特·魏尔(Kurt Weill)的作品后,乌特·兰帕不仅成为评论界公认的“库尔特·魏尔音乐的最佳诠释者”,更有了“魏尔文艺复兴代言人”的雅号。继在歌剧界奠下不败地位后,乌特·兰帕大胆地在各类音乐风格领域屡创佳绩,如1994年的专辑《幻觉》(Illusions)为她赢得了“跨界顶尖艺人”头衔,挑战包括汤姆·威兹(Tom Waits)、尼克·凯夫(Nick Cave)在内的摇滚乐坛中坚人物的专辑《惩罚之吻》(Punishing Kiss)也获得业界好评。
  真正代表着乌特·兰帕的音乐基本上都是近现代歌曲、歌剧或音乐剧。她的演唱以戏剧性见长,初闻其声往往会被她歌声中的变幻、鬼魅气质深深吸引。她的声线磁性、低沉,且蕴含无穷变化与惊喜,这与她演唱的音乐类型——融合了歌剧、音乐剧、爵士乐、流行乐等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息息相关。也正是基于此丰富的专业音乐履历,乌特·兰帕的歌唱实力足以横跨古典、流行两界且游刃有余。她的唱腔容纳着些许讥诮、丝缕烟雾感、高傲的性感与低沉的忧郁,这些归属于她声音的种种气质暗藏于她的每一首歌。乌特·兰帕还具有炉火纯青的戏剧实力,其主演的歌剧、音乐剧广受好评,被称为“Diva”(歌剧中的首席女主角)。当然,最令人叫绝的是她在歌声中的戏剧化处理,并不仅仅表现在歌曲题材的选择,曲风的重新编曲演释、演唱风格与情绪处理、唱腔的综合运用都彰显着乌特·兰帕音乐中独具魄力的戏剧性。


  “每首歌都是一出小型戏剧,每首歌都在诉说一个失乐园。”乌特·兰帕正是以这样的姿态面对她的音乐世界。初听她的歌曲,只觉其声华美,细细听下去,才能体会歌曲被她重新演释成的如此揪心、跌宕起伏之势。这样的感性体验在她的《幻觉》专辑中尤为明显。魏玛民主共和国时期(1918-1933)那些听似醉生梦死的酒吧歌谣,铺垫于下的却是刻骨铭心的伤痛和清醒以及借酒浇愁后的狂放。这样的歌曲有着距离感与反省的意味,极尽世故人情却隐隐于世。乌特·兰帕那诡异多变的声线、雌雄合体的气质与外形,天生契合这些黑色的歌曲。而黑色,也正是她衣着一贯的主色调。相对朴素的原始版本被她处理得更为夸张、矫情,甚至沉溺。音乐剧独白式的夸张唱念,几近白嗓的质问宣泄,推进戏剧高潮时糅合了音乐剧与美声两种唱法的撕裂与威严,尾声则仿若哀叹的细声喃喃自语。乌特·兰帕在一首歌中运用了多种唱法,人声技巧纯熟却不刻意,反倒与歌曲似一部戏剧般契合的天作之合。然而不时五花八门的配器可谓南辕北辙,对人声的推顺做出否定和反讽,随着人声刻画的愈发热烈而变得更为冷酷,两者的距离随着歌曲的进程愈加叛离,直到尾声处,虚幻的梦境就像泡沫般破裂,恍如梦境,叫人唏嘘不已,自讽只怕是短暂地逃避在幻觉和自慰而已。这便是乌特·兰帕的“幻觉”,的确会产生一种幻象逝去的失重感。
  除了这类戏剧性突出的作品之外,乌特·兰帕还擅长演释轻盈、性感的爵士音乐和欧洲情调小曲。百老汇式的音乐剧选段、小酒馆歌调、法国香颂,精致小巧也韵味十足,随手拈来都是音乐会叫座怡兴的好戏。这类音乐风格的歌曲,乌特·兰帕明显拿捏得高贵性感,恰如其分。
  对于音乐会现场的听众来说,兴许一句丝绒般辗转的低吟浅唱、一个灵巧诱惑的漂亮尾音,比一段冗长深沉的唱诵念白更能快速地俘虏人心。因此,在即将到来的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上,这位国际声乐名伶为中国听众带来了体贴又甜美的音乐盛筵。她选择的曲目不仅包括她最享誉盛名的库尔特·魏尔的作品——《苏腊巴亚·钱宁》(Sourabaya Johnny)、《莫里特德》(Moritat)、《月之舞》(Moondance);还有法国最受欢迎的歌手皮雅芙的经典歌曲《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我的老爷》(Milord)、《吧嗒吧嗒》(Padam)、《手风琴家》(L’accordeoniste)以及玛琳·黛德丽的名作《劳拉》(Lola)。此外,中国的听众还极有可能听到乌特·兰帕演唱她在音乐剧《芝加哥》中取得巨大成功的经典歌曲《美妙的爵士》(All that Jazz)以及《陷入爱河》(Falling in love)。
  音乐会的曲目多来自于乌特·兰帕的翻唱专辑,包罗了各类曲风及演唱方式,尤其是皮雅芙和玛琳·黛德丽两位时代名伶的“经典再现”大有看点,实为一场值得期待的听觉盛宴。乌特·兰帕,这位拥有黑天鹅般戏剧风格与高贵气质的声乐名伶,将以她的歌声与魅力征服中国的听众。

其他文献
赫尔曼·格茨,又一位曾被人遗忘、最近重新被人发现的十九世纪音乐家。  赫尔曼·格茨(Hermann Goetz),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1840年12月7日出生于克尼斯堡(K?ningsberg)。当时,克尼斯堡属于东普鲁士领地的一部分,后来成了德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轰炸了该城,严重损坏了城市建筑。大战结束,克尼斯堡划归苏联。1946年,克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拉(
期刊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场“中外经典歌剧选段专场音乐会”与观众见面了。在这里,欧洲古典歌剧与中国现代歌剧相遇,三段中国歌剧与四段西洋歌剧同台演出,古典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响合鸣,相映成辉,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歌剧大世界。  音乐会上,不仅有极易引起共鸣的中国民族歌剧选段——《白毛女》《江姐》《原野》,还有极富戏剧表演张力的来自西方的名家名作——多尼采蒂的意大利浪漫
期刊
2013年过后,知道威尔第的国人应该会比之前多很多,那张高帽大胡子的画像几乎被贴得到处都是。听过威尔第著名唱段、看过威尔第歌剧的国人也会比之前多很多,席卷世界的“威尔第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演出,绕不开中国这个大好市场。于是,《茶花女》《奥赛罗》《纳布科》《安魂曲》,还有此起彼伏、曲目让人流口水的纪念音乐会,惹得全国乐迷们一片雀跃。  就在大伙儿合不拢嘴的时候,上海大剧院大修之后的开幕歌剧爆了个大冷门
期刊
随着2013年内全套勃拉姆斯交响曲演出的成功,包括在莱比锡的演出、欧洲的巡演和Decca公司全球发行的唱片,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发扬光大莱比锡指挥学派精神的目标已经宣告实现。不管夏伊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都能凭着这段在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任音乐总监的成就扬名立万,载入乐史。  2005年,夏伊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位置上卸任,到德国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任音乐总监。
期刊
乐评其实没什么用。对于听不懂音乐的人,乐评同样也看不懂;对于能听懂音乐的人,不需要看乐评。真正需要乐评的是被评的音乐家和团体,就像企业需要宣传、产品需要广告,这类“乐评”业内叫做“软文”。  乐评其实又很有意义:让不能亲历现场的人看过文章能够如临其境,让面对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不知所措的人能够理出头绪,让被宣传口号和软文洗脑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理性与独立思考。但这样的乐评太难写,写出来看的人又很少,于是
期刊
从《英雄》《命运》到《皇帝》  二十六岁时,我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每当受不了耳鸣的折磨时,我就把整个头扎进冷水里来保持清醒。三十岁以后,我对声音的感觉越来越模糊,这严重影响了我的钢琴演奏和社交生活。1802年4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迁居到维也纳北方的郊区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逃开夜夜笙歌的帝都,尝试着减少演奏和应酬,专心创作。1802年10月6日,我对病痛的忍耐到达了极限,突
期刊
与那些留着长发、风度翩翩的指挥相比,一直以平头示人的吕嘉多了几分干练与霸气。当谈及对现今古典乐坛的看法时,他颇为心直口快:“现在全球古典音乐的氛围是把生意做到极致,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不管艺术。艺术家自己对艺术没有要求就会很危险,因为经理人是不会把艺术家单纯当成艺术家看待的。尽管他们很尊重艺术家,但艺术家对经理人而言更像是期货与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分工越细,对经理人的回报也就越大。艺术水平已经不
期刊
丽斯·德拉萨勒(Lise de la Salle)——法国新生代女钢琴家,1988年生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时,法国电台直播她的首场音乐会,十三岁时她和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囊括国际国内多个比赛的重大奖项。丽斯曾经师从尼米洛维斯基(Pascal Nemirovski)、雷切(Pierre Réach)和吉纳维芙(Ge
期刊
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中,爱乐者们定能接受一次灵魂与肉体的洗礼——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将首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奏打击乐协奏曲《萨满》。  伊芙琳·格兰妮从八岁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十二岁时完全失聪,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她是位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比如流行乐的比约、波比·麦法连、史汀,
期刊
第一次接触到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是在2009年,他们在东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我就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改编得令人耳目一新,在重奏的编排上敢想敢为,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四钢琴重奏组合难能可贵,因为许多组合就是因为配合乱、曲目无聊而最终告竭,而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恰恰相反,在欣赏过他们弹过一首作品后,你会非常渴望知道下一首的亮点在哪里。  2014年,受到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邀请,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