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小艾同学跟我讲,隔壁班(四年级)的一个男生打他们的班主任,最后来了好几个高大威武的体育老师,才最终控制住了那个混乱的现场。
小艾说,当时她们几个女生很害怕,很怕班级的后门会被楼道里的人踹开。
我问她:如果爸爸在,你还会不会害怕?她说那肯定就不会了。
想起一度很火的电影《王牌特工》。
故事的一开篇,我就很不喜欢:年轻的英雄为了他的荣誉英勇牺牲,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多年后成长为伦敦街头一个不得意的小混混,还经常看到该死的继父随意殴打他的母亲。
这又是一个寻找父亲的老桥段。
后续的情节继续沿用这一主题:突然有一天,一个无所不能的老特工从天而降,恰到好处地,扮演起了这个青年的“父亲”角色,带领他走上了每一个年轻人最应该走上的那条金光闪闪的人生大道,一路上指引他、陪伴他、培养他最终成为一个同样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是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在他的成长道路上都意义非凡。与母亲的温柔和温暖不同,更多情况下,父亲常常在家中表现得相对简单粗暴。他通常不太擅长安慰在外受委屈的小孩,更喜欢直接示范如何把前方的麻烦消灭干净。以及,在某些必要的特殊场合,用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让我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行。
比如前两天大兔跟我讲的他同事的故事。
那个曾经的小男孩,在香港的街头长大,天赋很高,父母却疏于管教,小小年纪就和一帮小古惑仔混在一起,不久之后又开始在他家附近的小超市里偷偷摸摸。直到有天运气不够好,撞上了新换的老板眼力极佳,正好看到了正在偷窃的他,大喝一声“干什么呢”,吓得他兔子一般冲出大门,死命逃跑。
那个店主也赶紧追了出来,一边追还一边大喊“抓小偷”!路边有几个好心人听到了,也跟着一起追。幸好这个孩子,真的是天生很聪明,眼看身后帮忙追贼的路人越来越近,就伸出手来指着前方,像模像样地跟着大喊“抓小偷”才最终逃过了一劫。
听兔子说,他的这个同事,就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改邪归正的。生平第一次,他真正认识到自己不能靠小偷小摸混一辈子,于是接下来,就像每一个父母渴望自家孩子做到的那样,他开始奋力读书、考大学、进大公司、努力工作、升职加薪……
在我听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当时他遇到的那个凶巴巴的店主,刚好就在那个最合适的时刻,扮演了他身旁一直缺席的“粗暴”老爸!用一路狂奔的方式,将他的人生道路,硬生生地掰到了正确的方向之上。就像以前我的老师也总是跟我强调“不要怕对孩子发火”,有些时候,被呵斥,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经验。
就像我在初中的时候,做过那么多让老师同学都十分害怕的坏事,内心的愿望,不过就是希望身旁能有个可以信任的大人及时站出来,狠狠摁住我的拳头,坚定地告诉我“孩子,这样不可以”。
我能理解,每一个被父亲忽视的孩子,对于那种起源于爱的限制(甚至惩罚)的浓烈渴望。
所以我也能理解,像《王牌特工》这种情节十分无聊宣扬暴力美学的影片,为何会在今天这种父亲普遍缺失的时代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以及,尽管如此,为什么两个小时的痛快过后,还是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观众对此类英雄大片给出差评——太假了,简直比柯南还要神啊!
而且,我们也并不需要自己的父亲,真的是一个英雄。
三五岁的小朋友,常常需要父亲像个超人一样无所不能:他可以保护我们不被电梯里的大狗吓倒,可以轻松撕下冰箱里黄桃酸奶的密封盖子,可以带我们到任何一个期待已久的神奇地方——不管是动物园、游乐场,还是距离家门口两条马路的小卖店。
在此之后,渐渐地,渐渐地,我们从一个小小的稚童,逐渐成长为一个肆意妄为的半大少年,随即进入狂风暴雨的青春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家中那个有血有肉有能耐也有不少缺点的老男人,在给予我们必要的管教和约束(就像上文所述)的同时,也十分无奈地承担起一个被我们挑战、攻击、鄙夷,最终作为一个偶像被我们抛弃、同时也作为一个普通人被我们重新接纳的重任。
父亲在孩子童年时期缺席,会让孩子内心的那个“英雄梦”无法找到可以寄托的载体;而父亲在孩子青春期缺席,则会让他的孩子丧失一个宝贵的机会,去目睹自己负载在父亲身上的那些“英雄梦”,在现实生活中最终必然的破灭。我们常常会在长大的时候,发现父亲不够高大、不够勇敢、挣钱不多、见识也太少。
这的确会让我们感到一些悲愤,也需要一些时间,去为想象中那个无所不能的父亲的消亡完成哀悼。
但好在,只要我们的内心中还留存有很多很多童年时候积累下来的爱与梦想,也会在这样一番纠结之后,重新爱上我们身边那个真实存在的父亲,甚至对他作为一个普通男人(或者說这天地间的一个肉体凡胎)的无奈和无助,产生出一种最真挚也最自然的理解和宽容。
遗憾的是,有很多一如你我的孩子,未必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享受这种父亲的一路陪伴,所以我们常常就会到文学艺术中,盲目寻找那种绝对理想化的父亲(英雄)形象去崇拜。这种权宜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就是不管对于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内化一个好男人的基本原型。
但是这种英雄原型的副作用也很大,就是它不够真实,不够有血有肉,它缺少一个普通人所必然具备的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毛病。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未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爱上家中那个回归常人的父亲,自然也就不可能具备同样的慈悲,在未来的日子里,去放过那个同样不够完美(其实已经很美)的自己。
小艾说,当时她们几个女生很害怕,很怕班级的后门会被楼道里的人踹开。
我问她:如果爸爸在,你还会不会害怕?她说那肯定就不会了。
想起一度很火的电影《王牌特工》。
故事的一开篇,我就很不喜欢:年轻的英雄为了他的荣誉英勇牺牲,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多年后成长为伦敦街头一个不得意的小混混,还经常看到该死的继父随意殴打他的母亲。
这又是一个寻找父亲的老桥段。
后续的情节继续沿用这一主题:突然有一天,一个无所不能的老特工从天而降,恰到好处地,扮演起了这个青年的“父亲”角色,带领他走上了每一个年轻人最应该走上的那条金光闪闪的人生大道,一路上指引他、陪伴他、培养他最终成为一个同样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是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在他的成长道路上都意义非凡。与母亲的温柔和温暖不同,更多情况下,父亲常常在家中表现得相对简单粗暴。他通常不太擅长安慰在外受委屈的小孩,更喜欢直接示范如何把前方的麻烦消灭干净。以及,在某些必要的特殊场合,用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让我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行。
比如前两天大兔跟我讲的他同事的故事。
那个曾经的小男孩,在香港的街头长大,天赋很高,父母却疏于管教,小小年纪就和一帮小古惑仔混在一起,不久之后又开始在他家附近的小超市里偷偷摸摸。直到有天运气不够好,撞上了新换的老板眼力极佳,正好看到了正在偷窃的他,大喝一声“干什么呢”,吓得他兔子一般冲出大门,死命逃跑。
那个店主也赶紧追了出来,一边追还一边大喊“抓小偷”!路边有几个好心人听到了,也跟着一起追。幸好这个孩子,真的是天生很聪明,眼看身后帮忙追贼的路人越来越近,就伸出手来指着前方,像模像样地跟着大喊“抓小偷”才最终逃过了一劫。
听兔子说,他的这个同事,就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改邪归正的。生平第一次,他真正认识到自己不能靠小偷小摸混一辈子,于是接下来,就像每一个父母渴望自家孩子做到的那样,他开始奋力读书、考大学、进大公司、努力工作、升职加薪……
在我听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当时他遇到的那个凶巴巴的店主,刚好就在那个最合适的时刻,扮演了他身旁一直缺席的“粗暴”老爸!用一路狂奔的方式,将他的人生道路,硬生生地掰到了正确的方向之上。就像以前我的老师也总是跟我强调“不要怕对孩子发火”,有些时候,被呵斥,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经验。
就像我在初中的时候,做过那么多让老师同学都十分害怕的坏事,内心的愿望,不过就是希望身旁能有个可以信任的大人及时站出来,狠狠摁住我的拳头,坚定地告诉我“孩子,这样不可以”。
我能理解,每一个被父亲忽视的孩子,对于那种起源于爱的限制(甚至惩罚)的浓烈渴望。
所以我也能理解,像《王牌特工》这种情节十分无聊宣扬暴力美学的影片,为何会在今天这种父亲普遍缺失的时代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以及,尽管如此,为什么两个小时的痛快过后,还是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观众对此类英雄大片给出差评——太假了,简直比柯南还要神啊!
而且,我们也并不需要自己的父亲,真的是一个英雄。
三五岁的小朋友,常常需要父亲像个超人一样无所不能:他可以保护我们不被电梯里的大狗吓倒,可以轻松撕下冰箱里黄桃酸奶的密封盖子,可以带我们到任何一个期待已久的神奇地方——不管是动物园、游乐场,还是距离家门口两条马路的小卖店。
在此之后,渐渐地,渐渐地,我们从一个小小的稚童,逐渐成长为一个肆意妄为的半大少年,随即进入狂风暴雨的青春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家中那个有血有肉有能耐也有不少缺点的老男人,在给予我们必要的管教和约束(就像上文所述)的同时,也十分无奈地承担起一个被我们挑战、攻击、鄙夷,最终作为一个偶像被我们抛弃、同时也作为一个普通人被我们重新接纳的重任。
父亲在孩子童年时期缺席,会让孩子内心的那个“英雄梦”无法找到可以寄托的载体;而父亲在孩子青春期缺席,则会让他的孩子丧失一个宝贵的机会,去目睹自己负载在父亲身上的那些“英雄梦”,在现实生活中最终必然的破灭。我们常常会在长大的时候,发现父亲不够高大、不够勇敢、挣钱不多、见识也太少。
这的确会让我们感到一些悲愤,也需要一些时间,去为想象中那个无所不能的父亲的消亡完成哀悼。
但好在,只要我们的内心中还留存有很多很多童年时候积累下来的爱与梦想,也会在这样一番纠结之后,重新爱上我们身边那个真实存在的父亲,甚至对他作为一个普通男人(或者說这天地间的一个肉体凡胎)的无奈和无助,产生出一种最真挚也最自然的理解和宽容。
遗憾的是,有很多一如你我的孩子,未必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享受这种父亲的一路陪伴,所以我们常常就会到文学艺术中,盲目寻找那种绝对理想化的父亲(英雄)形象去崇拜。这种权宜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就是不管对于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内化一个好男人的基本原型。
但是这种英雄原型的副作用也很大,就是它不够真实,不够有血有肉,它缺少一个普通人所必然具备的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毛病。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未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爱上家中那个回归常人的父亲,自然也就不可能具备同样的慈悲,在未来的日子里,去放过那个同样不够完美(其实已经很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