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从课堂实际出发,借助教具学具,倡导学生自主式、合作武、探究武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以达到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积极探讨学习、构建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目的。
关键词:自制教具 发掘潜能 研究探讨
就小学数学课而言,对数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迫切性日益显现。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及配套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变化明显,与之相匹配的实验教具与教学的实际匹配失衡。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创建新的教学教法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装备来支撑。因此,开展对“数学自制教具”的研究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资的不断加大,大多数小学教具学具不足的问题已经不太严重,关键是我们如何结合教材,从课堂实际出发,利用现有教材,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以达到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积极探讨学习,构建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目的。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捕捉生活,引入新知。根据这样的要求,教师就可以从实际出发,自制教具学具了。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计数器或算盘作为替代式教具,只用9个算珠来拨数,无论拨个什么数,都能被3整除,这个构思就非常巧妙。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课程实施的人、物、环境、课程整体出发,将自制教具与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来加以研究。
新课改还要求教师,要转变方式,获得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而一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特性,凭借小学生思维想象而不借助工具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借助教具学具,倡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效果肯定要好。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们可以准备好4根两两相等的木条和一根稍长的木条(木条两端、中间有多个小孔,备以穿铁钉用)及6根小铁钉。上课时先用两两相等的木条和4个小铁钉制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拿着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长方形就变成了四边形。然后,用手中稍长的木条和铁钉,要使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不变形就会发现:长方形分成的图形中有三角形,长方形才稳定,否则长方形就不稳定了。这样的操作,就能使学生会领悟到三角形特有的稳定性特征。
实践证明,借助教具学具,能够把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能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此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应该说,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具体测量操作方法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所以,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自制学具的权利放给学生。这样,学生能从制作学具的过程中思考感悟教材中的知识点,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这实际上用到的数学原理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在改变其形状时,体积不会改变。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有很大的难度,理解起来不容易。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具的话,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由此顺利地做出此题的答案。操作步骤如下:先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一个圆柱体,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让学生观察后就能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为巩固加深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再捏一捏,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体积都不改变。如此借助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轻易之间不就掌握了难懂的知识了吗?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们可以采用正规的圆柱体教具模型进行拆分模型,让学生观察发现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之间关系的教法。但是这种教法枯燥,模型仅能展示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之间联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制底面半径和高不等的一个个圆柱体,并准备好直尺和剪刀,课上让学生亲自操作,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或,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都会令学生欣喜不已,从中受到了启发: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一个正方形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
李政道博士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仔细分析,蕴涵有很深刻的道理。希望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切切地学到知识。
关键词:自制教具 发掘潜能 研究探讨
就小学数学课而言,对数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迫切性日益显现。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及配套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变化明显,与之相匹配的实验教具与教学的实际匹配失衡。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创建新的教学教法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装备来支撑。因此,开展对“数学自制教具”的研究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资的不断加大,大多数小学教具学具不足的问题已经不太严重,关键是我们如何结合教材,从课堂实际出发,利用现有教材,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以达到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积极探讨学习,构建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目的。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捕捉生活,引入新知。根据这样的要求,教师就可以从实际出发,自制教具学具了。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计数器或算盘作为替代式教具,只用9个算珠来拨数,无论拨个什么数,都能被3整除,这个构思就非常巧妙。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课程实施的人、物、环境、课程整体出发,将自制教具与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来加以研究。
新课改还要求教师,要转变方式,获得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而一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特性,凭借小学生思维想象而不借助工具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借助教具学具,倡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效果肯定要好。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们可以准备好4根两两相等的木条和一根稍长的木条(木条两端、中间有多个小孔,备以穿铁钉用)及6根小铁钉。上课时先用两两相等的木条和4个小铁钉制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拿着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长方形就变成了四边形。然后,用手中稍长的木条和铁钉,要使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不变形就会发现:长方形分成的图形中有三角形,长方形才稳定,否则长方形就不稳定了。这样的操作,就能使学生会领悟到三角形特有的稳定性特征。
实践证明,借助教具学具,能够把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能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此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应该说,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具体测量操作方法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所以,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自制学具的权利放给学生。这样,学生能从制作学具的过程中思考感悟教材中的知识点,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这实际上用到的数学原理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在改变其形状时,体积不会改变。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有很大的难度,理解起来不容易。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具的话,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由此顺利地做出此题的答案。操作步骤如下:先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一个圆柱体,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让学生观察后就能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为巩固加深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再捏一捏,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体积都不改变。如此借助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轻易之间不就掌握了难懂的知识了吗?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们可以采用正规的圆柱体教具模型进行拆分模型,让学生观察发现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之间关系的教法。但是这种教法枯燥,模型仅能展示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之间联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制底面半径和高不等的一个个圆柱体,并准备好直尺和剪刀,课上让学生亲自操作,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或,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都会令学生欣喜不已,从中受到了启发: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一个正方形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
李政道博士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仔细分析,蕴涵有很深刻的道理。希望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切切地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