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在山东大学召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老师共聚一堂、共享经验、共推教改,对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向积极投身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老师们表示诚挚敬意!向精心筹备这次会议的山东大学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必须在创新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5项重点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2009年,教育部与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目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实施。各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优秀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是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让“拔尖计划”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领跑,让拔尖学生为全体学生领跑,促进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体制机制上,学校组建了元培学院、清华学堂等专门学院以及华罗庚数学班、钱学森班、伯苓班等专门试验班。在政策导向上,改革教师激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在资源配置上加强保障,设立拔尖人才教学改革、国际联合培养等专项经费,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遴选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同时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实现进出渠道畅通,保持计划的活力和竞争力。在选拔标准上,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选拔方式上采取多途径遴选,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选拔。依靠专家、尊重学生、避免应试。在选拔过程上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
  三是以“一制三化”探索因材施教模式。通过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行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注重小班化培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精心设计特色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跨学科交叉课、科学前沿课、创新性实验课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注重个性化培养,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科研训练,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术志趣。注重国际化培养,精选国外高端资源,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进入一流实验室接触科学前沿。引进国际优秀教学资源,吸引世界知名教授参与教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四届毕业生
  3 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7 600名。前四届毕业生中,96%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5%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级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高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拔尖学生普遍展现出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部分学生已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际大赛上表现优异。
  “拔尖计划”的实施,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更激发了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学校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下一阶段,我们要加强研究、深入探索,继续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要厚植拔尖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和环境,要汇聚优秀学生,通过互相鼓励、同辈激励,产生和淬炼出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理想、学风和人格;要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学术氛围,师生对所研究的学术问题有强烈兴趣;要有学生安心学习研究和教师安心教学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因此,高校要在教师配备、条件建设、氛围营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追逐梦想、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要完善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减少“条条框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
  二是要广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是开放的,教育也是开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科研院所、企业都是“学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要注重协同育人,主动扩展和汇聚社会资源,完善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近几年,高教司组织高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教育改革。2016年,共60余家企业发布项目2 500余项,资助经费约7 000万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约10亿元。今年第一批已经有近100家企业报送项目指南,资助经费达2亿元。现在社会机构对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有积极性的,学校要主动迈出校门寻求更丰富的资源。此外,我们也要注重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拔尖计划”实施以来,各试点高校共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余名专家参与课程讲授和项目指导。
  三是要加强各阶段教育衔接。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我们需要将基础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做好衔接,让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持续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2013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启动实施的“英才计划”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吸引了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和实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试点高校每年推荐导师180余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约占导师总人数的60%。不少中学生在“英才计划”下激发了科学兴趣,从兴趣到志趣,最后确定了科学志向,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
  四是要发挥“拔尖计划”辐射引领作用。“拔尖计划”的20所试点高校在计划实施的八年时间中,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拔尖人才培养经验。通过“拔尖计划”课题研究,在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小班教学、国际化培养、导师制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希望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够辐射到非“拔尖计划”试点高校,引领带动全国拔尖人才培养質量整体提升。这次会议有近20所非“拔尖计划”的高校参会,希望大家能够借这个机会加强交流、共享经验。
  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是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谁能培养和拥有更多的青年英才,谁就能抢占未来科技创新、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就掌握国家发展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高校作为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面向世界、引领未来。
  [2017年3月25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文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时任司长张大良在会上的致辞,已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夏鲁惠]
其他文献
摘要:上海市高校专业评估工作立足上海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实际,重点学习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逐步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协同自主”专业评估模式。本文着重分析了在这一评估模式下,在专业评估理念、评估主体、评估实施、评估结果、评估效应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新一代教育评估理论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上海市高校;协同自主评估;第四代评估理论;专业内涵建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库巴和林肯的《
期刊
摘 要:公共卫生人才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关键人力资源。“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本文回顾了中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的教育发展历史,并以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为例,分析了我国该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四川大学在新形势下开展预防医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课程  2
期刊
摘 要:教师发展体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立教师教学促进机构,迄今为止已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备的教师发展制度和工作体系。本文以牛津大学学习中心为例,通过对其组织架构与中心目标、活动开展与评估奖励、发展优势与成效进行剖析,从完善政策和财政保障制度、优化组织与管理、充实教师发展内涵和倡导人文关怀、树立服务教师理
期刊
摘 要:“大学语文”课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开设,怎样建设,却始终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重视。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发现有关“大学语文”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提倡开设,但不研究,或不充分研究,或不进行有深度、有高度的研究,这都是影响课程建设的大问题。为调动专家、教师积极性,提出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思路,对“
期刊
摘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本文提出了构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并以内蒙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全面
期刊
摘要:目前,在线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有序地实施在线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学分认定与学分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摆在了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中突出的位置。一些高校逐渐开始试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并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
期刊
摘要:新型工业化社会呼唤复合型法律人才,除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清晰的法学思维之外,强调法学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跨领域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培养这样的法律人才需要法学教育解放思想,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改革,宏观层面包括拓宽专业口径和相关资源的结构性调整,微观层面涉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具体环节。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以战略、协同、务实为理念引导,致力于借力
期刊
摘要:“慕课”背景下的“遗传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模式,课外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与实践,课内则以讨论、互动为主,建立了“教师引导”与“学生引导+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模式,使修课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慕课;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教学变革  
期刊
摘要:2016年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研讨会围绕“成果导向教育与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的最佳实践”“工程教育及认证体系的创新与多样性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给我国工程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文章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应推行基于“复杂问题解决”“回归工程”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复杂问题:回归工程  2016
期刊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扬州大学主动顺应时代的变革,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号召,构建了契合学校发展实际,既能覆盖全体学生,又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集思维、品格、知识、实践四位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