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在山东大学召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老师共聚一堂、共享经验、共推教改,对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向积极投身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老师们表示诚挚敬意!向精心筹备这次会议的山东大学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必须在创新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5项重点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2009年,教育部与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目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实施。各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优秀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是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让“拔尖计划”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领跑,让拔尖学生为全体学生领跑,促进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体制机制上,学校组建了元培学院、清华学堂等专门学院以及华罗庚数学班、钱学森班、伯苓班等专门试验班。在政策导向上,改革教师激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在资源配置上加强保障,设立拔尖人才教学改革、国际联合培养等专项经费,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遴选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同时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实现进出渠道畅通,保持计划的活力和竞争力。在选拔标准上,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选拔方式上采取多途径遴选,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选拔。依靠专家、尊重学生、避免应试。在选拔过程上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
三是以“一制三化”探索因材施教模式。通过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行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注重小班化培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精心设计特色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跨学科交叉课、科学前沿课、创新性实验课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注重个性化培养,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科研训练,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术志趣。注重国际化培养,精选国外高端资源,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进入一流实验室接触科学前沿。引进国际优秀教学资源,吸引世界知名教授参与教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四届毕业生
3 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7 600名。前四届毕业生中,96%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5%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级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高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拔尖学生普遍展现出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部分学生已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际大赛上表现优异。
“拔尖计划”的实施,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更激发了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学校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下一阶段,我们要加强研究、深入探索,继续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要厚植拔尖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和环境,要汇聚优秀学生,通过互相鼓励、同辈激励,产生和淬炼出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理想、学风和人格;要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学术氛围,师生对所研究的学术问题有强烈兴趣;要有学生安心学习研究和教师安心教学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因此,高校要在教师配备、条件建设、氛围营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追逐梦想、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要完善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减少“条条框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
二是要广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是开放的,教育也是开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科研院所、企业都是“学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要注重协同育人,主动扩展和汇聚社会资源,完善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近几年,高教司组织高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教育改革。2016年,共60余家企业发布项目2 500余项,资助经费约7 000万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约10亿元。今年第一批已经有近100家企业报送项目指南,资助经费达2亿元。现在社会机构对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有积极性的,学校要主动迈出校门寻求更丰富的资源。此外,我们也要注重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拔尖计划”实施以来,各试点高校共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余名专家参与课程讲授和项目指导。
三是要加强各阶段教育衔接。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我们需要将基础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做好衔接,让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持续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2013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启动实施的“英才计划”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吸引了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和实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试点高校每年推荐导师180余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约占导师总人数的60%。不少中学生在“英才计划”下激发了科学兴趣,从兴趣到志趣,最后确定了科学志向,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
四是要发挥“拔尖计划”辐射引领作用。“拔尖计划”的20所试点高校在计划实施的八年时间中,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拔尖人才培养经验。通过“拔尖计划”课题研究,在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小班教学、国际化培养、导师制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希望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够辐射到非“拔尖计划”试点高校,引领带动全国拔尖人才培养質量整体提升。这次会议有近20所非“拔尖计划”的高校参会,希望大家能够借这个机会加强交流、共享经验。
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是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谁能培养和拥有更多的青年英才,谁就能抢占未来科技创新、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就掌握国家发展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高校作为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面向世界、引领未来。
[2017年3月25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文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时任司长张大良在会上的致辞,已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夏鲁惠]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必须在创新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5项重点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2009年,教育部与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目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实施。各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优秀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是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让“拔尖计划”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领跑,让拔尖学生为全体学生领跑,促进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体制机制上,学校组建了元培学院、清华学堂等专门学院以及华罗庚数学班、钱学森班、伯苓班等专门试验班。在政策导向上,改革教师激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在资源配置上加强保障,设立拔尖人才教学改革、国际联合培养等专项经费,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遴选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同时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实现进出渠道畅通,保持计划的活力和竞争力。在选拔标准上,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选拔方式上采取多途径遴选,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选拔。依靠专家、尊重学生、避免应试。在选拔过程上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
三是以“一制三化”探索因材施教模式。通过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行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注重小班化培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精心设计特色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跨学科交叉课、科学前沿课、创新性实验课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注重个性化培养,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科研训练,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术志趣。注重国际化培养,精选国外高端资源,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进入一流实验室接触科学前沿。引进国际优秀教学资源,吸引世界知名教授参与教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四届毕业生
3 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7 600名。前四届毕业生中,96%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5%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级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高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拔尖学生普遍展现出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部分学生已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际大赛上表现优异。
“拔尖计划”的实施,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更激发了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学校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下一阶段,我们要加强研究、深入探索,继续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要厚植拔尖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和环境,要汇聚优秀学生,通过互相鼓励、同辈激励,产生和淬炼出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理想、学风和人格;要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学术氛围,师生对所研究的学术问题有强烈兴趣;要有学生安心学习研究和教师安心教学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因此,高校要在教师配备、条件建设、氛围营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追逐梦想、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要完善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减少“条条框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
二是要广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是开放的,教育也是开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科研院所、企业都是“学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要注重协同育人,主动扩展和汇聚社会资源,完善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近几年,高教司组织高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教育改革。2016年,共60余家企业发布项目2 500余项,资助经费约7 000万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约10亿元。今年第一批已经有近100家企业报送项目指南,资助经费达2亿元。现在社会机构对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有积极性的,学校要主动迈出校门寻求更丰富的资源。此外,我们也要注重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拔尖计划”实施以来,各试点高校共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余名专家参与课程讲授和项目指导。
三是要加强各阶段教育衔接。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我们需要将基础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做好衔接,让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持续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2013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启动实施的“英才计划”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吸引了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和实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试点高校每年推荐导师180余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约占导师总人数的60%。不少中学生在“英才计划”下激发了科学兴趣,从兴趣到志趣,最后确定了科学志向,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
四是要发挥“拔尖计划”辐射引领作用。“拔尖计划”的20所试点高校在计划实施的八年时间中,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拔尖人才培养经验。通过“拔尖计划”课题研究,在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小班教学、国际化培养、导师制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希望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够辐射到非“拔尖计划”试点高校,引领带动全国拔尖人才培养質量整体提升。这次会议有近20所非“拔尖计划”的高校参会,希望大家能够借这个机会加强交流、共享经验。
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是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谁能培养和拥有更多的青年英才,谁就能抢占未来科技创新、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就掌握国家发展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高校作为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面向世界、引领未来。
[2017年3月25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文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时任司长张大良在会上的致辞,已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