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品德课更有滋味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203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材设置都是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的都是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的内容。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新课程也强调品德课要“回归生活”,在这门课程中,学生自己就是教材中的角色,教师不能只为了“教”教材而教书,应该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找准生活中的切入點,把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發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一、凸现活动,体验生活,感受美丽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如果教师单单灌输书本上的内容是不行的,唯有凸现活动,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领悟,才能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的道德认知无恒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的草地上、小花园里、花木园林中,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的美丽,通过学生亲自观察春天,体验春天,了解到春天“不仅景色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这时候,学生收获的不只是春天的知识,他们还收获了友情,体验了快乐,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也积满了对大自然的满腔热爱之情。
  二、遵循逻辑,关注儿童,收获情趣
  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是“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作为品德课的教师,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充分挖掘儿童的生活材料引入品德课堂,使教育价值更昂贵。 如: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时,其实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在这一课描写的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没有别人的提醒和引导,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的。于是,在揭示课题后,我就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上玩“影子”的游戏:“小朋友们,我们站在阳光下,我们的身边就又多了一个朋友,那就是——影子。现在,你们玩玩自己喜欢的跟影子有关的游戏,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好奇心,探索欲望难以言表。在这里,没有了老师一本正经的讲解,没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沉闷,有的是一个个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有的是孩子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就这样,生活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中,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中。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培养了生活情趣和观察能力。品德教学也真正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拓展资源,充实内容,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我长大了》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然后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受,这样让鲜活的现实生活与教科书结合起来,引出了教学主题。接着,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这时候,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对父母产生深深的爱。
  由于这一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四、结合活动,参与实践,陶冶情操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小学生尤其容易激动,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课后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行动阵地。创设情境进行活动的同时,可以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巩固和发展了课堂教学的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教学《学习真快乐》第二课时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会妨碍他人的游戏,要开展有益的课间活动。我充分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课后,我又设计了《有益的课间活动》主题班队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要想真正让《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上得更有滋味,教师就应该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好儿童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课堂上构建一个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的,好的引导,能让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化,学生也更能轻松地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挖掘课本中的素材,抓准知识的“突破口”,让学生大胆对问题进行猜想,学生将要学的知识进行揣测,在推测过程中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那么如何创设“突破口”呢?  一、創设问题的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思维思维自主创造  巴尔扎特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
期刊
一、园本教研的特点  (一)园本教研具有园本性  园本教研的宗旨是为了幼儿园的更好发展,它所依托的是幼儿园自身的资源与优势,所解决的是幼儿园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园本教研必定立足在本园。  (二)园本教研具有人本性  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园本教研更应追求幼儿、教师、家长的发展与和谐统一,它是落实“纲要”以人为本理念的极好途径,  (三)园本教研具有辐射性  园本教研的园本性、人本性、辐射性大大促
期刊
一、现象透视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中考卷中占40分,仅次于作文,是语文考卷中的“二哥”。阅读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近四年广州市语文中考阅读题的得分情况:(表格一)  表格(一)的数据说明:近几年的阅读题平均分低下,2014年虽有所上升,但得分仍很不理想。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迫在眉睫,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也会经常指导学生解决阅读题的方法,特别是九年级,每天的阅读
期刊
Ⅰ.Discussion  1.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China Family Education.  1.1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home by their parents or other older peopl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期刊
一、认真排查,确定薄弱  以年段为单位,经过对全校三十四个班级所有的“后进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各有其薄弱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思想品德不到位;二是学习成绩低下;三是两者兼之即所谓“双差生”四是身心素质不佳。  二、分析原因,找出病根  初中生正是由儿童过度到青年的少年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及为感兴趣,且正好进入叛逆期,如没引导好很容易就成了后进生。经过分析,发现导致
期刊
本研究旨在结合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体育耐久跑教学中容易出现事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中体育教师能更安全的在实践中进行耐久跑教学,促进学生体能和耐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一、易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一)教師缺乏对特殊体质学生的了解  在体育授课中,教师不单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征,同时也要详细了解心理特征,还一定要详细知晓学生们以往的疾病状况,尤其是那些有特殊体质的学生,这样才
期刊
2013年春季,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始在我镇点上开始实施,经过四年的摸索,教学成果、学生素质都明显提升,也总结了实践经验。目前,这个模式正在我镇全面铺开,我们认为导学案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一、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
期刊
一、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集中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来.如综合主题活动“帮助小白兔”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帮助小盲兔,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时,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活动一开始,教师组织幼儿进入事先精心布置的场地中,使他们置身于“森林小动物住宅区”,产生
期刊
一、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从古代孔圣人开办讲堂开始,就始终坚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而实现这一职责的基本做法就是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学生在校园中能享受的各种权利以及如何施展自身才华,都是学生个人的選择和教师与校方应当协助完成的。同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还原的是学生的本性,坚持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正引导孩子走向全面健康成长的道路。法国知名心理学
期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歲看老”,说明幼儿阶段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它往往从行为的训练入手,综合多种训练方法,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它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在后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