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科学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能力,发展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1课时)
导人:生活中你常接触到的金属有哪些?
生:铁、铜、铝、金、银、铂。
生:展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金属制品。
师:大屏幕展示贵重金、银、铂等饰品。这些金属制品的用途都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1、推测与猜想。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你掌握的化学知识,请推测常见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并说出你的依据。
生甲:能和氧气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
生乙:能和酸反应,镁带放入食醋中,较快发生反应,镁带溶解并产生气泡。
生丙:能和氧气反应,铜火锅使用一段时间后变黑。
生丁:夏天拌凉菜时,妈妈说不能用铝盆,因为有醋,所以我推测铝能和酸反应。
2、引导与探究。
第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金属和老师给准备的物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第一个猜想。
学生实验:①铝箔在空气中加热;②铁丝在氧气中加热;③细铜丝(废电线中)在空气中加热。
师:请同学们汇报你的实验情况,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我加热了一半铝箔,对比后发现表面变暗,失去光泽,说明铝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生乙: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知道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丙: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表面变黑,说明铜和氧气发生了反应。
师:请根据镁、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类比写出铜、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观察上述四个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组成,你会发现什么特点?
生:都是金属氧化物。
师: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什么是金属氧化物。
生:由金属和氧气化合生成的物质叫金属氧化物。
师:展示铝饭盒,用铝在常温下与氧气能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铝的事实,解释铝制品的表面致密氧化铝膜保护铝制品的原因。
学生质疑:老师,金属能和氧气反应,那么人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不是与其矛盾了吗?
师:金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很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第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师:用你带的金属及实验桌上的备品,设计实验证明你得第二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实验:①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②铜丝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③铝片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④铁丝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⑤锌粒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情况。
生甲:镁、锌、铝、铁都能与硫酸反应,并产生气泡,铜没有变化。
生乙:镁反应最快,铁最慢,铝先慢后快。
师: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你判断生成物的根据是什么?
生:质量守恒定律。
师:观察上述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看有什么特点?
生:归纳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师:我们现在要制取氢气,根据上述实验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金属较好?
生甲:我选镁,因为镁反应速率快。
生乙:我选锌,反应适中,便于收集,镁太快,铁太慢。
师:很好。根据反应原理,请你设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画出草图。
生丙:在探究实验中,我感受到了小组内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生丁:看问题不能绝对,比如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和氧气反应。
3、教学后记。
首先,本节课是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条主线设计的。把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出探究的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突出学生活动的优先性,把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释原因的第一机会交给学生。尤其在学生设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时,学生思维很活跃,实验方案的交流与评价中,展开了学生间的互评,引导不同观点的争论,使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地碰撞,在探究中又引出新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如有的学生在展示方案时非常踊跃“老师,我的好”,乐于表现。
再次,教师创设情景,注重提出有驱动性的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思维的参与有深度。尤其是学生的“质疑”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更多是从实验中提出的、生成的,而不仅仅是老师预先设计的,使学生有学习的动机。
最后,由于本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活动较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些欠缺。另外,学生做镁、铁、锌、铜、铝分别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小组内几名学生分工合作,对比性差一些,如果老师演示,则学生就失去亲自体验的机会。怎样合理安排更科学一些,需要探讨。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科学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能力,发展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1课时)
导人:生活中你常接触到的金属有哪些?
生:铁、铜、铝、金、银、铂。
生:展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金属制品。
师:大屏幕展示贵重金、银、铂等饰品。这些金属制品的用途都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1、推测与猜想。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你掌握的化学知识,请推测常见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并说出你的依据。
生甲:能和氧气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
生乙:能和酸反应,镁带放入食醋中,较快发生反应,镁带溶解并产生气泡。
生丙:能和氧气反应,铜火锅使用一段时间后变黑。
生丁:夏天拌凉菜时,妈妈说不能用铝盆,因为有醋,所以我推测铝能和酸反应。
2、引导与探究。
第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金属和老师给准备的物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第一个猜想。
学生实验:①铝箔在空气中加热;②铁丝在氧气中加热;③细铜丝(废电线中)在空气中加热。
师:请同学们汇报你的实验情况,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我加热了一半铝箔,对比后发现表面变暗,失去光泽,说明铝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生乙: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知道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丙: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表面变黑,说明铜和氧气发生了反应。
师:请根据镁、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类比写出铜、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观察上述四个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组成,你会发现什么特点?
生:都是金属氧化物。
师: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什么是金属氧化物。
生:由金属和氧气化合生成的物质叫金属氧化物。
师:展示铝饭盒,用铝在常温下与氧气能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铝的事实,解释铝制品的表面致密氧化铝膜保护铝制品的原因。
学生质疑:老师,金属能和氧气反应,那么人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不是与其矛盾了吗?
师:金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很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第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师:用你带的金属及实验桌上的备品,设计实验证明你得第二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实验:①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②铜丝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③铝片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④铁丝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⑤锌粒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情况。
生甲:镁、锌、铝、铁都能与硫酸反应,并产生气泡,铜没有变化。
生乙:镁反应最快,铁最慢,铝先慢后快。
师: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你判断生成物的根据是什么?
生:质量守恒定律。
师:观察上述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看有什么特点?
生:归纳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师:我们现在要制取氢气,根据上述实验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金属较好?
生甲:我选镁,因为镁反应速率快。
生乙:我选锌,反应适中,便于收集,镁太快,铁太慢。
师:很好。根据反应原理,请你设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画出草图。
生丙:在探究实验中,我感受到了小组内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生丁:看问题不能绝对,比如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和氧气反应。
3、教学后记。
首先,本节课是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条主线设计的。把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出探究的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突出学生活动的优先性,把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释原因的第一机会交给学生。尤其在学生设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时,学生思维很活跃,实验方案的交流与评价中,展开了学生间的互评,引导不同观点的争论,使学生的思维一次次地碰撞,在探究中又引出新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如有的学生在展示方案时非常踊跃“老师,我的好”,乐于表现。
再次,教师创设情景,注重提出有驱动性的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思维的参与有深度。尤其是学生的“质疑”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更多是从实验中提出的、生成的,而不仅仅是老师预先设计的,使学生有学习的动机。
最后,由于本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活动较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些欠缺。另外,学生做镁、铁、锌、铜、铝分别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小组内几名学生分工合作,对比性差一些,如果老师演示,则学生就失去亲自体验的机会。怎样合理安排更科学一些,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