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觉得教作文难,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
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1.1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可通过直接与学生聊天,或让学生写作等形式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如我布置了一篇小练笔《说说我的心里话》,当我把作文收上来时,颇感意外:有些学生因看不到动画片而苦恼;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渴望;有几个学生还提出对班级建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通过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写起来更为轻松。
1.2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只有在想写、愿写时,才会认为习作是一件乐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进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来进行指导。先让学生观看高年级同学的比赛,观察球员发球、挡球、扣球、移步等动作,再把赢球或输球后的神态、表情等捕捉下来,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将自己打球时的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中的想法、感受记下,在写作时进行加工整理。这时学生会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
1.3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及时批改和详细点评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辛苦完成的作文交给了老师,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的心理。这种渴望老师指点迷津的心理是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因此,老师要及时反馈,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让写得不好的学生趁热打铁,尽快着手修改或重写。经过修改、补写或重写的习作,老师也要及时批改。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到发现这些学生写作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写作自信。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
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作文材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致地、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例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举止、言谈等特征。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各类事物,这就有了写作的素材:比如各具特点的人物,多种多样的生活趣事,令人难忘的乡土人情……平时,我都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日记本上,做好素材的积累。一次作文课,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中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蓝天白云下飞舞的燕子;有的说看到了在田野里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有的说看到了苍翠嫩绿的蔬菜……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叙述一番后,我接着问:“同学们,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一阵沉默过后,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家乡确实很美,我们要热爱家乡;有的说看到农民伯伯满脸的汗水,就真切地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观察中,学生的思想逐步升华,写作思路也逐步清晰。
3 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使学生作文言之有味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这句话话点出了体验生活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要使文章有内涵,有真情实感,须通过有目的地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的事物,心中的感受转化为文字。为此,春天,引导学生观察一草一木,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带领学生拥抱大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看农民伯伯收割的场景,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关注凋零的花草树木,感受事物兴衰的过程……在观察时要求学生及时将心中的所思所想记下来,丰富感受。
4 激励创作,提供展示自我平台
在写作课上,我经常不给学生规定题目,以免学生受文题束缚。同时,尽量留给学生宽松的习作空间,让学生放手写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内容,只要他们不抄袭的就行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我带着感情去读,从中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对学生运用得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段落,加上眉批,加赞赏,以资鼓励。每次作文批改后,我精心挑选十篇在班上读,作为范文评讲,还专门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内设一个精美的空间指定学生贴在上面,让学生互相借鉴,共同欣赏,并向报刊推荐。上学期,有学生的习作发表了,其他学生得知消息后,习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学生努力写作,还把写出来的文章主动拿到我这果来批改,希望能成为班级范文或优秀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还布置学生多看课外书,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或有条件的可以去网上搜集精美例文,优美的词句,刺激学生多看、多想、多写。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1.1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可通过直接与学生聊天,或让学生写作等形式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如我布置了一篇小练笔《说说我的心里话》,当我把作文收上来时,颇感意外:有些学生因看不到动画片而苦恼;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渴望;有几个学生还提出对班级建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通过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写起来更为轻松。
1.2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只有在想写、愿写时,才会认为习作是一件乐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进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来进行指导。先让学生观看高年级同学的比赛,观察球员发球、挡球、扣球、移步等动作,再把赢球或输球后的神态、表情等捕捉下来,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将自己打球时的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中的想法、感受记下,在写作时进行加工整理。这时学生会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
1.3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及时批改和详细点评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辛苦完成的作文交给了老师,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的心理。这种渴望老师指点迷津的心理是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因此,老师要及时反馈,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让写得不好的学生趁热打铁,尽快着手修改或重写。经过修改、补写或重写的习作,老师也要及时批改。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到发现这些学生写作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写作自信。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
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作文材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致地、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例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举止、言谈等特征。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各类事物,这就有了写作的素材:比如各具特点的人物,多种多样的生活趣事,令人难忘的乡土人情……平时,我都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日记本上,做好素材的积累。一次作文课,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中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蓝天白云下飞舞的燕子;有的说看到了在田野里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有的说看到了苍翠嫩绿的蔬菜……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叙述一番后,我接着问:“同学们,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一阵沉默过后,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家乡确实很美,我们要热爱家乡;有的说看到农民伯伯满脸的汗水,就真切地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观察中,学生的思想逐步升华,写作思路也逐步清晰。
3 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使学生作文言之有味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这句话话点出了体验生活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要使文章有内涵,有真情实感,须通过有目的地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的事物,心中的感受转化为文字。为此,春天,引导学生观察一草一木,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带领学生拥抱大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看农民伯伯收割的场景,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关注凋零的花草树木,感受事物兴衰的过程……在观察时要求学生及时将心中的所思所想记下来,丰富感受。
4 激励创作,提供展示自我平台
在写作课上,我经常不给学生规定题目,以免学生受文题束缚。同时,尽量留给学生宽松的习作空间,让学生放手写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内容,只要他们不抄袭的就行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我带着感情去读,从中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对学生运用得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段落,加上眉批,加赞赏,以资鼓励。每次作文批改后,我精心挑选十篇在班上读,作为范文评讲,还专门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内设一个精美的空间指定学生贴在上面,让学生互相借鉴,共同欣赏,并向报刊推荐。上学期,有学生的习作发表了,其他学生得知消息后,习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学生努力写作,还把写出来的文章主动拿到我这果来批改,希望能成为班级范文或优秀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还布置学生多看课外书,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或有条件的可以去网上搜集精美例文,优美的词句,刺激学生多看、多想、多写。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