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的证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存在的证明是西方神学家和大多数哲学家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康德的道德证明、帕斯卡尔的打赌证明、个人的宗教体验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面来论述其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关键词】:上帝;存在;证明
  一、绪论
  中世纪时期,上帝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安安心心地耕地、种小麦、烤面包、纺织。从不必担心我做这个工作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一切答案都在上帝那里。到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已占据统治地位,上帝已被很多西方人从大脑里面驱逐出去了,然而留给他们的却是一片精神荒漠,他們困惑于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类的未来这些基本问题。
  现有的科学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解答,人们不得不重新回溯到上帝。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理性方面比较有名的有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帕斯卡尔的打赌证明、康德的道德证明。感性方面主要是指个人的宗教体验。
  二、本体论证明
  中世纪经院哲学时期,理性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提升,用理性去思考宗教领域内的形而上学问题,已被神学家认为是合理的、可行的。基督教经院哲学家们不只是停留在做礼拜、祷告、解读圣经中的天启来信仰上帝,而是尝试使用理性分析,运用推理演绎的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为信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辩护,本体论证明正是这一尝试的开端。
  持本体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思维中“上帝”的观念就先验地预设了上帝的存在,没有必要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论证其存在。在本体论证明中最有名的是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的观念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上帝”是最伟大、最完满的思维对象;它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如果它只在人们的思维中存在,不在现实中存在,那么它就不是最伟大、最完满的,我们就还可以设想既存在于思维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更伟大、更完满的思维对象;上帝必定是存在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现实中。
  从安瑟尔谟的论证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是必然的,是公理。不需要依靠于外部的经验事实,只需要通过逻辑上的推理即可证明上帝的存在,否认上帝的存在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三、宇宙论证明
  不管宇宙论的证明跟多少人联系在一起,当然这里最重要的人物还是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的证明是从否定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逻辑入手的。安瑟尔谟认为上帝是自明的,不需要有什么经验上的事实来证明。托马斯认为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观念并不是存在的原因。以观念作为存在的原因,现实的逻辑就是把上帝这种观念上的东西当作上帝存在的原因,这恰恰是把需要证明的结论当作了证明的前提,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他反过来用后天的、经验上的事实来反推上帝的存在,使上帝最终成为一个逻辑上溯无可溯的终极原因,成功地建立了他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动力因的秩序。这里,我们绝对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如果有,那就应该先于动力因自身而存在,但这是不可能的。动力因,也不可能追溯到无限,因为一切动力因都遵循一定的秩序。第一个动力因,是中间动力因的原因;而中间动力因,不管是多数还是一个,都是最后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也就会去掉结果。因此,在动力因中,如果没有第一个动力因,那就会没有中间的原因,也不会有最后的结果。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乃是必然的。这个最初动力因,大家都称为上帝。”[1]
  托马斯认为每一事件都是有原因的,植物的生长要靠阳光,阳光是太阳发射出来的,太阳是上帝放在离地球不近不远的地方的,所有事物的动力因,推论到最后,必存在一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那就是上帝。
  四、目的论证明
  目的论是按照目标、目的及意图来进行的解释。目的论者认为,“自然现象就需要用目的论来解释;或者,被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全部自然现象至少得用目的论来解释,其他解释都不会令人满意。”[2]目的论证明在18世纪很受人欢迎,最初用目的论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是托马斯·阿奎那。
  “从世界的秩序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我们看到:那些无知识的人,甚至那些生物,也为着一个目标而活动;他们活动起来,总是或常常遵循同一途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们谋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但是,一个无知者如果不受某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着指挥,如像箭受射者指挥一样,那他也不能移动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他们的目的。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为上帝。”[3]
  根据这种理论,老鹰的视力好是为了能够在高空看到地面上的猎物;飞蛾的翅膀上有褐色的斑点是为了保护自己躲避天敌;北极熊有极厚的脂肪是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整个秩序井然,巧夺天工的宇宙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托马斯·阿奎那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序列的最顶端是不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其发展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它自身不动而推动万物,因此是“不动的推动者”。托马斯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无疑都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五、康德的道德证明
  本体论、宇宙论、目的论都是用理性思辨的方式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康德将这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称作思辨神学,认为它们夸大了人类理性所具有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企图越过经验世界的边界而去认识人类没有办法触及到的上帝,因此它们为证明上帝的存在所做的种种尝试都是不成功的。他相信唯有实践理性才能够论证上帝的存在,即把上帝作为一个道德信仰。
  康德認为人类的全部使命就体现在人类道德德性的提高和完善上,但是,人本身又是一个有限的个体,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使自身幸福与德性达到综合统一,即实现至善。在康德看来,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是根据道德法则的规范来实施的,就得承认上帝是存在的。上帝主宰着人们的道德世界,它能够实现人类的幸福与德行的统一。康德指出,从人类对幸福和德性的追求来对证明上帝的存在,“不是要对上帝的存有提供任何客观上有效的证明,不是要向怀疑的信徒证明有一个上帝; 而是要证明,如果他想要在道德上一贯地思考,他就不得不把这个命题的假定接受进他的实践理性的准则中来”[4]。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思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可是从人类的道德需求这个方面应该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因为假如上帝是不存在的,有理性的人就没有必要遵循道德法则而去展开行动了。上帝作为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最高主宰者,他可以使那些将道德准则作为自己行动准则的人达到幸福与德性的统一。   六、帕斯卡尔的打赌证明
  帕斯卡尔认为凭借人类有限的理性,无法认识无限的上帝。“我们的理智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认识有限的存在及其本性,因为这和我们自己的存在及其本性相当;我们可以认识无限的存在,却不知道其本性,因为它和我们一样是广袤的,却不像我们这样是有限的。我们既不认识上帝的存在也不认识上帝的本性,因为他既不广延,也没有限度。”[5]在通过我们的理智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的情况下,我们便只能赌一把。
  “这是无可选择的。你已经加入了。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端呢?让我们来看看吧。既然你必须做出选择,让我们看看什么对你的利害关系最小。你有两样东西可输:即真与善;有两件东西可赌:即你的理智和你的意志,你的知识和你的福祉;而你的天性又有两样东西要躲避;即错误与悲惨。既然非抉择不可,所以抉择一方而非另一方也就不会更有损于你的理智。这是已成定局的一点。然而你的福祉呢?让我们权衡一下,赌上帝存在这一方面的得失吧。让我们估价这两种情况:假如你赢了,你就赢得了一切;假如你输了,你却一无所失,因此,你就不必迟疑去赌上帝存在吧。”[6]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帕斯卡尔认为选择信仰上帝,相信上帝的存在是最好的决定。这样做至少不会失去什么,还有可能得到一切。
  七、宗教体验
  从理性方面来证明上帝存在总是存在着一些逻辑上无法解决的矛盾,安瑟尔谟预设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上帝的观念,并从观念的存在去推论现实的存在;托马斯预设了每一事物都有其动力因和目的,并认为无限上溯是不可能的;康德从伦理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至善的实现离不开上帝的存在;帕斯卡尔放弃理性的推论,从概率论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劝人们信仰上帝。另一些人放弃了依靠理性进行证明的道路,认为上帝作为超验的精神实体,是人的理性所无法认识的,唯有依靠自身的宗教体验才能进行证明。
  阿维拉的圣特蕾莎在《特蕾莎的生平》一书中对她的宗教体验进行了描述,她将宗教灵感分为四个阶段,并以园艺为喻对此进行解释。第一阶段人进入一种祈祷状态,灵魂从事从井中汲水浇灌花草的艰苦工作;第二阶段灵魂使用水车来浇灌花草,灵魂得到放松;第三阶段灵魂借助小溪或山泉的水来浇灌花草,灵魂处于一种心醉神迷的状态;第四阶段像一场大暴雨,浇透整个花园,上帝已完全占据了灵魂,灵魂不自觉地说着疯话,赞美和惊叹几乎无法忍受的欢乐。
  一些基督徒也声称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们经历过圣灵充满内心,身心处于极度狂喜的状态。还有的基督徒经历过失业、寒冷、病痛等身心的折磨,通过潜心祷告,把一切交给上帝,最后遭遇的问题自动地得到了解决。这一切神秘的宗教体验,无不强化了他们的信仰。
  宗教体验是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无法共享,无法检测,没有实在的证据,难以被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信服。
  现代也有一些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述,但总是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缺陷,要论证上帝的存在,重新确立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需要新的证据或对原有证据进行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M]. 载Fremantle《信仰的时代》,第153页.
  [2]托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M]. 第154-155页.
  [3]唐纳德·帕尔玛. 西方哲学导论[M]. 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版,第173页.
  [4]康德. 判断力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8頁.
  [5]帕斯卡尔. 思想录[M]. 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09页.
  [6]帕斯卡尔. 思想录[M]. 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10页.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的幽默性,在于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的体现,离不开语境。本文拟从语境的角度探讨幽默语言的翻译问题,并以流行英语情景喜剧语料作为分析案例,旨在进一步证明语境对幽默翻译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解释力,同时为幽默言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期能促进幽默言语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语境; 语言语境; 文化语境;情景语境; 生活大爆炸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
期刊
【摘要】:音乐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孤立的,它与其本身的生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大环境中,民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生活之一,它们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笔者运用民族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交叉入手,对广西田林木柄瑶族聚居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田野调查,通过对此民族保存至今的传统音乐的细致分析,从整体阐释民俗、信仰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木柄
期刊
【摘要】: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是基于共同的心理认知基础,即在特定语境下,人们会借用温和的委婉语来代替粗鲁的言辞来避免双方的难堪,减轻对人自尊的伤害,也间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然而,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委婉语在语言陈述及语用功能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围绕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介绍中英委婉语产生的背景,对不同领域中英委婉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影响这些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了解中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發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艺术人生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的艺术就娓娓道来,题材也丰富多彩。艺术的追求是我国中华民族对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的人生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历史的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不同时期人们人生中的不同理想,艺术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新兴的人生理想,被认为是人类成长、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
期刊
【摘要】: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体与缩写,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动漫是指通过制作,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并赋予其人类的感情和动作。漫画作为动漫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奠定动画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动漫产业扶持计划之后,大批动漫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大高校也开始纷纷设立动漫专业,但大多教学都是针对动画而忽视了漫画,即使有这方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文化产业对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国家层面的外交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关系对于整个亚洲的发展和稳定都十分重要。动漫外交是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最重要也最成功的部分。日本是动漫大国,日本通过动漫外交完善其国家形象,通过动漫输出使其价值观和日本文化在中国得到更多认同。对此,我们既要以一个海纳百川的大国心态接受和包容其中积
期刊
【摘要】:主动行动”与“反向歧视”,这是美国公民平等权利保护问题中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平等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及黑人问题的现状进行描述,从而分析美国黑人平等权利保护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主动行动;反向歧视;公民权利;平等  一、引言及概念界定  “主动行动”与“反向歧视”是有关美国黑人平等权利保护问题的两个概念。“主动行动”是美国为保护黑人的平等权利所提出的,而“反向歧视”是
期刊
【摘要】:本文在综述近年来国外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国外文献综述;反思  1.前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学者们通过揭露翻译在政治角度的本质体现,探究为翻译创造权力重构的线索和可能性。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 无论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2.国外文献综述  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
期刊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大同化的问题开始得到大众的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历史文化街区浓缩着一座城市、一片地区的历史风貌和历史传统格局。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现存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景观设计五项原则,为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关键词】: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问题与思考  1.东北地区历史街区景观存在问题  1.1 公共设施系
期刊
【摘要】:“要了解安东尼·高迪,首先必须了解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建筑师,也不是历史学家所理解的那种建筑师。不能将他的设计归类于传统建筑或限制在某种明确风格内,也不能把他看成是某位大师的优秀追随者。高迪的设计,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风格。”[1]本文从民族文化入手,试图探寻高迪建筑设计风格的根源。  【关键词】:安东尼·高迪;民族文化;关系;建筑风格  1、成长背景  高迪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手工艺的材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