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常规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探析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完整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情感教育不是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信念。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使用强制、反复说教、指令等形式进行教育,这与当前大部分幼儿教育者传统观念里教育的合目的性有关。他们认为,常规就是要以一种强制的状态出现在幼儿面前,情感教育在常规教育中的影响和效果不如明确的规则来得立竿见影。其实在常规教育中只要抓住契机,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便能够培养幼儿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与别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态度,帮助幼儿养成关爱和尊重别人的社会品质,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建立与他人、环境、集体之间的积极和谐的关系,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发展出对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内化。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及情感教育


  幼儿园常规教育即对幼儿正确有序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顺序的安排;二是遵守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三是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环节中。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如喜怒哀乐。孟昭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一书中对“情感”的定义是:“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社会性高级情感。一般认为,具有稳定而深刻的社会含义的感情叫做情感,它表示感情的内容。”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二、情感教育在常规教育活动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常规教育中的常用实施方式
  在班级常规建设中,常规教育的方式指教师是借助哪种方式来实现常规教育的目的,包括指令、行为训练和情感体验。指令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方式,明确地要求幼儿立即遵守班级常规,其中,以命令、规则、催促最為常见。行为训练是指教师在实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强化幼儿遵守常规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表扬、奖励、行为诱导、批评、暂停、剥夺权利等。情感体验指教师在幼儿体验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同,达到情感上的内化。
  当前,教师指令性语言和行为训练语言使用的频次远远高于情感体验。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教师能够意识到情感教育才是孩子习得常规最好的方式,但由于效果具有非即时性,教师在选择时,便自然而然地放弃使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多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目的,教师只注重幼儿的行为结果,而较少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常规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化教育。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像是一个附属品,幼儿的个性和自我慢慢被淡化。例如,好动的孩子会在活动中走动,做一些小动作,教师常常会说:“又是你,回到座位,怎么还会做些小班小朋友的行为呢?如果这样,等等让别班老师把你带走,我们班不欢迎这样不守纪律的小朋友。”教师对幼儿进行的管理,只见强制的身影而不见情感的存在。
  2.重活动安全告诫,轻探究性体验。在幼儿园,进行区域、集体教学活动前,由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尚未完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往往会花较长的时间,反复告诫幼儿活动的规则,在生活和活动中尽可能提防着一切潜在的危险,以有效预防事故,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幼儿在班级中的生活基本由教师组织,因而显示出较强的成人化倾向。然而,活泼好动、好奇、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在一日生活中,他们喜欢与同伴嬉戏玩耍,爬高探低,他们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急切地想用身体去探究“未知物”。
  案例:户外活动结束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回教室。突然,队伍后面的孩子们围成一团,在讨论着什么。老师走近一看,只见下水道的井盖被掀起来了。顿时大声训斥:“谁干的?你们知不知道这很危险?铁盖这么重会砸伤脚的,如果人掉下去会摔死的!”孩子们纷纷解释说不是自己,这时东东大声说:“井盖是乐乐打开的。”老师看向乐乐,乐乐涨红了脸,嘴里嘟囔着:“我看到井盖底下有东西,才掀开的。”然后弯下腰吃力地把盖子挪回原处,老师接过盖子迅速盖上,让孩子们往教室走。乐乐满脸委屈,跟在队伍后面。
  案例中教师能够注意到潜在危险,并及时阻止,出发点是好的。但教育的方式过于直接粗暴,不应是面对突发问题时的第一处理态度。乐乐等人对井盖下的东西感兴趣,是出于对事物的兴趣,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教师可以在当下组织幼儿一起观察探究,或者事后进一步生成探究活动,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让幼儿观察身边存在的危险,在游戏中体验发生意外后对人造成的痛苦。通过这些情感体验方式,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安全意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出于保证安全和维持秩序的告诫,例如禁止儿童乱动手脚,不允许儿童乱蹦乱跳,不利于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经验。
  3.重利他性,轻兼益性。兼益性常规指常规的制定者和常规的执行者都是常规的受益者。教师普遍认为常规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经之路。在幼儿园,常规是规范幼儿行为的,幼儿是主体。但这个主体并没有参与制定过程,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见,当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利他性。
  案例:美劳课上,H老师准备着今天的美劳材料,她一边查找墙壁上的课程安排表,嘴里一边嘟囔着:“不知道W老师这个上了没?”H老师又看了一遍便敲定,今天让小朋友学画帆船。上课了,在导入环节里,小朋友兴致勃勃地谈着自己的认识。这时H老师揭晓,今天要教小朋友画帆船。幼儿异口同声地说:“W老师已经让我们画过了。”这时H老师说:“原来已经画过了呀,那我们今天就画别的。”这时一个小男生说:“要不我们画轮船吧?”其他小朋友也说道:“是呀,老师,我们没有画过轮船,我们可喜欢轮船了。”顿时,大家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班级变得乱哄哄的。这时,老师厉声说道:“再吵,今天就什么也别画!吵死了,今天不画轮船。”随即转身找了另一张挂图,问平时表现较好的一幼儿:“W老师上过画灯笼没?”幼儿说:“没有。”她便告诉小朋友:“今天我们不画轮船,画灯笼。你们看灯笼多好看呀,红红的,好热闹。”刚刚还兴致勃勃的幼儿,这时眼神都黯然了。就这样,这节美劳课在老师希望的方向中进行着。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她在计划活动的方向时,并没有征求幼儿的意见,而是希望幼儿在她的要求下遵守常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抓住预设和生成的契机,而是直接忽视了幼儿和教师交流中碰撞出的新兴趣。如果常规是为幼儿的成长服务的,那么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如果教师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向幼儿强调成人制定的规则,而不帮助他们内化成自己的需要,无疑是吃力不讨好。教师要让幼儿认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才会被激发,才会知道遵守常规是自己的责任。杜时忠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情感教育在人生境界陶冶的层面,亦可谓之教化,它既非德育所能涵盖,亦非美育所能包容,教化也是‘教’,但这种教不在于对求知欲循循善诱的开导,而在于对人生意义的亲切指点,他更看重‘自律’意义的生命体征,而不是‘他律’方式的谆谆说教。”

三、情感教育在常规教育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环境,唤起积极的情感意识
  情感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熏陶、感染可以产生情感的唤起和感受的状态。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意识,为幼儿的常规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阶梯上贴上动物图案或图表,用直观的形象告诉幼儿上下楼梯的正确做法,避免抽象的讲解;在水池上方贴上正确洗手的图片并简单讲解,幼儿按照这些图片的顺序洗手,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和谐、平等、有爱的人文环境,尊重幼儿的性格和活动差异,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学会对自身行为开展自主评价。
  (二)尊重个性差异,善用多样化手段
  在幼儿园里有一类幼儿常常违反教师提出的要求,而教师常常会采取强制、批评、漠视等教育方式来对待这类幼儿。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但容易忽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而且,“以大家为参照”的常规教育牺牲了个别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个性差异的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尊重幼儿个体全面发展的表现。一方面,教师应该多采用表扬、鼓励等正面、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善用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榜样示范和幼儿同伴之间的模仿都可以提高常规教育的有效性。
  (三)重视情感体验过程,内化活动规则
  1.师生讨论,共同建立规则。对幼儿提出遵守常规的要求,并不只为方便教师的工作,最终目的应该是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蒙台梭利提倡儿童应在活动中自发地、自主地进行“工作”,她认为,真正良好的纪律是在儿童自己感到自由的情况下获得的。换句话说,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是自愿去遵守和服从规则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幼儿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时,不仅能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还能积极地监督其他幼儿的行为。当幼儿的自主性被激发,作为班级的主人公,他们将更加自觉地遵守所制定的行为规范。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和鼓励,将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
  2.游戏感染,主动内化规則。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认识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时机。教师抓住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利用游戏中的冲突事件,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内化,即让幼儿逐渐学会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同伴冲突,并帮助幼儿采择观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别人的眼里看世界。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当幼儿在分配角色时起冲突,可以让孩子说说游戏中需要哪些角色,讨论一下怎样才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角色,让幼儿知道分配角色、轮流、等待等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帮助幼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3.故事引导,帮助幼儿体验情感并迁移到常规养成。文学作品深受幼儿的喜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对幼儿常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常规问题,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教育故事。例如,班上总有几个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暂,并且总会被其他事物干扰,比如隔壁班传来的声音,突然掉下的墙饰,窗外忽然刮起的大风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故事《小猫钓鱼》,引导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故事简单有趣,教师可以让孩子说说故事的内容,小猫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再请孩子们说说自己会不会和故事中的小猫一样,在学本领的时候也不专心。故事情节的引导胜过苍白的语言说教,教师借助故事里形象生动的小动物适时提醒孩子们注意行为,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
其他文献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也不例外,当前一些小学生不热爱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本应该是好动、爱玩、好奇心强,从
环境心理学自 60 年代起源以来, 已逐渐发展成一个研究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跨科学领域, 本文关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固有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了场所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化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
〈1〉宇宙时代朝1961年4月12日朝,连邦共和国宇宙基地空晴,云.
本文对高职院校在参赛人员的选拔机制进行了研究,对于选择参赛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儿童本位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园以幼儿为先,依循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结构路径,尝试打造与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班级环境。现以大班的班级环境创设为例。  一、亲近人文的活动室基础环境  亲近人文的活动室环境,不能仅停留于方便与合理的层面,更需要从孩子心理的原点去构想,贴近孩子的心灵。例如,我们精心打造精致、温馨、优美的活动室入口,让每一个晨间来园的孩子感受到一种欢迎的姿态,帮助孩子奠定愉悦美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语言领域指出:“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我园在创设阅读区
自从我与皮克勒方法相遇相识后,我一直想把这个改变了我专业实践和个人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的家长、学前教育同行们分享。因为《早期教育》主编的邀约,我可以了却这一心
日本一年中“~日”很多。有关于人的、宗教的、动植物的等等。下面按月份作一介绍。 一月 1月1日/元日(新年) 1月15日/成人日 二月 2月3日(前后)/节分(日夜,鬼払豆。) 2月11日
人力资源管理是锻造企业活力的真正之本,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现代煤炭企业的经营中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煤炭企业实施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