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校,教育硕士需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本文将深入探索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知识,以此来说明它对我们的重要性。作为未来会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也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改进学习和教学方法,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学
作为我校教育硕士第一学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于教育硕士——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它是我们胜任教师工作的基础。因为它研究的就是教育领域中基本的课程问题和教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三大类型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课程与教学的起源、历史演变、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种途径之间的抉择;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等。而研究它们的宗旨就是要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若我们认真地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便会为我们个人打下牢固的深厚的学科基础,整体掌握学科知识甚至技术,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接下来我就从两个大的方面具体阐述课程与教学论带给我们的帮助。
一、知识素养的提高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绝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材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工巧匠。”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必须储备大量的知识,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更加广泛地学习。
在我院,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认为应聘老师只注重做题与讲课,所以平时只练这两个。可是到后面,老师提出学生试讲时没有深度,没有体现出专业素养。但是学生又纳闷了,素养到底怎么去培养呢?其实在学习各种教育类课程时,我们无形中是可以学到许多的,可惜大多数同学没有把这些非专业课程放在心上。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一门为我们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内在教育修养开设的一门课,让我们认识到丰富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比如课程的来源以及它的发展历程、现代课程形态与发展、古代教学与现代教学等等。比如我国古代学习课程教材是四书五经,而西方则是用“七艺”,后期《圣经》作为最基本的教材。同样地,古代教学也是萌芽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而结合成为社会。现代教学主要由中世纪教学演变而来,其体系的创建,始于清朝末年。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实现演化的两个具体环节。
总而言之,课程与教学论教给了我们许多在实践中学不到的宝贵的知识,让我们逐步扩展见识提高素养,感受课程与教学的魅力,不是一个只会教书的教书匠,而是成为一个站在学科前沿的真正的学者。
二、教学能力的增长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用来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起点和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际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身为教育硕士用吸收理论知识代替实际的教学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导者,便应该学会利用知识的力量实施教学管理。而课程与教学论就为我们提供了怎么优化教学的知识,让我们系统学习,少走弯路。
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都清楚,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而现今许多老师都困惑一个问题,以前流行过上课前必须将教学目标写在黑板上,不然不能算一堂成功的课,后来又倡导先学后教,目标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先自学,老师才能授课。现在又兴起了讨论学习,许多学校都开始严格规定学生按小组面对面坐着,讨论完毕后学生上台解答板書,同学们再讨论对错,上台评讲。老师的授课时间被严格限制,甚至有时候不超过十分钟。老师逐渐开始不知所措,流行的教学方法总是在变,他们也一直“被逼着改进”,最后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学,使用哪种教学方法。而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明确地提出了教学方法没有新旧好坏之分,不该盲目地跟风,应该学会分辨每堂课适合哪种教学方法或者是适合哪几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形成1 1>2的效应。比如概念类的教学应自学和讲授为主,习题类的讨论和演示为主。
而且课程与教学论提到要将课程教学活动与制度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客观的基础之上。比如要依据现代的教学理论、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经验、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大概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这几个程序。
除此之外,课程与教学论花了较大篇幅讲解了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的课堂教学管理。在实践中总结了五个有效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和放任模式。每个模式都有它的特点,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去调整。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导生涯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选择。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论从课程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来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还没有正式工作实践之前就掌握了正确的有效率的的教学方式方法,当然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事实上,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课程理论是关于课程编制、实施、管理、评价的理性思考。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系统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开展教学管理的阐释框架和行为规范。它对课程与教学活动方略研究的优化改进,教学活动的路径和策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都相应提出了说明。所以学习掌握它可以使我们今后更好地胜任教育工作,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甚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影响。
也许有些人在疑惑很多教师并没有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但是在岗位上也干得很出色。其实是因为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有多种途径的,有些是试讲的时候或者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自己的指导老师讲的,有的是通过其他课程学习积累的,有的是工作后实践得出的,而系统学习这门课程是掌握它的高效方式,所以,当这个学习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全面打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的最佳时机,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学习良机后再想补课就事倍功半了。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潘洪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与旨趣[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1(6):29-34.
[3]张传燧,石雷.论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12(3):82-91.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学
作为我校教育硕士第一学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于教育硕士——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它是我们胜任教师工作的基础。因为它研究的就是教育领域中基本的课程问题和教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三大类型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课程与教学的起源、历史演变、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种途径之间的抉择;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等。而研究它们的宗旨就是要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若我们认真地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便会为我们个人打下牢固的深厚的学科基础,整体掌握学科知识甚至技术,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接下来我就从两个大的方面具体阐述课程与教学论带给我们的帮助。
一、知识素养的提高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绝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材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工巧匠。”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必须储备大量的知识,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更加广泛地学习。
在我院,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认为应聘老师只注重做题与讲课,所以平时只练这两个。可是到后面,老师提出学生试讲时没有深度,没有体现出专业素养。但是学生又纳闷了,素养到底怎么去培养呢?其实在学习各种教育类课程时,我们无形中是可以学到许多的,可惜大多数同学没有把这些非专业课程放在心上。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一门为我们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内在教育修养开设的一门课,让我们认识到丰富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比如课程的来源以及它的发展历程、现代课程形态与发展、古代教学与现代教学等等。比如我国古代学习课程教材是四书五经,而西方则是用“七艺”,后期《圣经》作为最基本的教材。同样地,古代教学也是萌芽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而结合成为社会。现代教学主要由中世纪教学演变而来,其体系的创建,始于清朝末年。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实现演化的两个具体环节。
总而言之,课程与教学论教给了我们许多在实践中学不到的宝贵的知识,让我们逐步扩展见识提高素养,感受课程与教学的魅力,不是一个只会教书的教书匠,而是成为一个站在学科前沿的真正的学者。
二、教学能力的增长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用来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起点和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际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身为教育硕士用吸收理论知识代替实际的教学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导者,便应该学会利用知识的力量实施教学管理。而课程与教学论就为我们提供了怎么优化教学的知识,让我们系统学习,少走弯路。
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都清楚,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而现今许多老师都困惑一个问题,以前流行过上课前必须将教学目标写在黑板上,不然不能算一堂成功的课,后来又倡导先学后教,目标不要紧,重要的是学生先自学,老师才能授课。现在又兴起了讨论学习,许多学校都开始严格规定学生按小组面对面坐着,讨论完毕后学生上台解答板書,同学们再讨论对错,上台评讲。老师的授课时间被严格限制,甚至有时候不超过十分钟。老师逐渐开始不知所措,流行的教学方法总是在变,他们也一直“被逼着改进”,最后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学,使用哪种教学方法。而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明确地提出了教学方法没有新旧好坏之分,不该盲目地跟风,应该学会分辨每堂课适合哪种教学方法或者是适合哪几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形成1 1>2的效应。比如概念类的教学应自学和讲授为主,习题类的讨论和演示为主。
而且课程与教学论提到要将课程教学活动与制度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客观的基础之上。比如要依据现代的教学理论、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经验、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大概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这几个程序。
除此之外,课程与教学论花了较大篇幅讲解了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的课堂教学管理。在实践中总结了五个有效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和放任模式。每个模式都有它的特点,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去调整。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导生涯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选择。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论从课程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来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还没有正式工作实践之前就掌握了正确的有效率的的教学方式方法,当然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事实上,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课程理论是关于课程编制、实施、管理、评价的理性思考。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系统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开展教学管理的阐释框架和行为规范。它对课程与教学活动方略研究的优化改进,教学活动的路径和策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都相应提出了说明。所以学习掌握它可以使我们今后更好地胜任教育工作,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甚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影响。
也许有些人在疑惑很多教师并没有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但是在岗位上也干得很出色。其实是因为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有多种途径的,有些是试讲的时候或者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自己的指导老师讲的,有的是通过其他课程学习积累的,有的是工作后实践得出的,而系统学习这门课程是掌握它的高效方式,所以,当这个学习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全面打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的最佳时机,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学习良机后再想补课就事倍功半了。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潘洪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与旨趣[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1(6):29-34.
[3]张传燧,石雷.论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12(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