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因而常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可以说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实、做细,从全方位考虑,从点滴小事抓起。
一、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 强基国本,注重实施德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例如:通过语文、品德、社会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通过数学、自然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心理素质,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德、班会课上可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学有兴趣,行有标准,做有目标。同时,应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实际能力,在品德课上采取编儿歌、模仿表演、开展辩论等多种形式,启迪学生心灵,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奠定思想基础。
2 精雕细琢,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生活作风乃至学习兴趣等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格。因此,校园内建设要通盘考虑,精心雕琢,发挥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设施的功用,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体现人性化,使每一处景物都能让学生心动,都能发挥教育学生、规范行为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关怀,感受到尊重的快乐,领悟到做合格小学生的自豪,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建设新局面
要坚持把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在实践中的内心情感活动,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
1 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实践体验
学校或班级要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新时代好少年”、“清洁卫生监督员”、“我是一名小雷锋”、“千名队员与文明握手”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体会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文明诚实的良好品格。
2 拓展德育空间,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关丽的大自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在课外活动中,辅导员要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我是小小发明家”、“义务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自己动手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天赋。二是建设好家庭实践基地。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学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深入细致的做好家长工作,并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设计家校联系册,提出做“文明家长”、“文明家庭”的号召。同时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实现教师与家长互动,共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品德。三是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他们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到工厂体验劳动”,“帮助农民除草”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刻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为本,强化心理教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健康才能行动正确。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因此,小学德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开掘心理潜能,预防、矫正、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灵。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做到:善于揣摩和分析学生的心态后巧妙地用“良言”去抚慰他、激动他、温暖他。当学生受困时,要给学生“支招”,帮助“解困”;当学生心态沮丧时。用热情激励的语言驱散其心中的阴影,唤起信心和勇气:当学生迷惑时,用自己的阅历才华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痛苦时,以亲人的语言去安慰他……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真正实现师生智慧的交汇,情感的相融,心灵的相依,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师德建设,以表率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的思想品德、观念意识、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处世风格对师生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人师表,要增强修养,提高素质,以德育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带动学生的良好行为。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不断推动,需要靠制度的约束不断改进,更需要广大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去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
一、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 强基国本,注重实施德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例如:通过语文、品德、社会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通过数学、自然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心理素质,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德、班会课上可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学有兴趣,行有标准,做有目标。同时,应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实际能力,在品德课上采取编儿歌、模仿表演、开展辩论等多种形式,启迪学生心灵,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奠定思想基础。
2 精雕细琢,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生活作风乃至学习兴趣等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格。因此,校园内建设要通盘考虑,精心雕琢,发挥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设施的功用,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体现人性化,使每一处景物都能让学生心动,都能发挥教育学生、规范行为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关怀,感受到尊重的快乐,领悟到做合格小学生的自豪,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建设新局面
要坚持把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在实践中的内心情感活动,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
1 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实践体验
学校或班级要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新时代好少年”、“清洁卫生监督员”、“我是一名小雷锋”、“千名队员与文明握手”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体会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文明诚实的良好品格。
2 拓展德育空间,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关丽的大自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在课外活动中,辅导员要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我是小小发明家”、“义务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自己动手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天赋。二是建设好家庭实践基地。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学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深入细致的做好家长工作,并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设计家校联系册,提出做“文明家长”、“文明家庭”的号召。同时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实现教师与家长互动,共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品德。三是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他们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到工厂体验劳动”,“帮助农民除草”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刻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为本,强化心理教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健康才能行动正确。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因此,小学德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开掘心理潜能,预防、矫正、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灵。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做到:善于揣摩和分析学生的心态后巧妙地用“良言”去抚慰他、激动他、温暖他。当学生受困时,要给学生“支招”,帮助“解困”;当学生心态沮丧时。用热情激励的语言驱散其心中的阴影,唤起信心和勇气:当学生迷惑时,用自己的阅历才华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痛苦时,以亲人的语言去安慰他……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真正实现师生智慧的交汇,情感的相融,心灵的相依,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师德建设,以表率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的思想品德、观念意识、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处世风格对师生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人师表,要增强修养,提高素质,以德育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带动学生的良好行为。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不断推动,需要靠制度的约束不断改进,更需要广大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去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