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ra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因而常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可以说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实、做细,从全方位考虑,从点滴小事抓起。
  
  一、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 强基国本,注重实施德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例如:通过语文、品德、社会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通过数学、自然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心理素质,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德、班会课上可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学有兴趣,行有标准,做有目标。同时,应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实际能力,在品德课上采取编儿歌、模仿表演、开展辩论等多种形式,启迪学生心灵,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奠定思想基础。
  
  2 精雕细琢,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生活作风乃至学习兴趣等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格。因此,校园内建设要通盘考虑,精心雕琢,发挥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设施的功用,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体现人性化,使每一处景物都能让学生心动,都能发挥教育学生、规范行为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关怀,感受到尊重的快乐,领悟到做合格小学生的自豪,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建设新局面
  
  要坚持把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在实践中的内心情感活动,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
  
  1 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实践体验
  学校或班级要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新时代好少年”、“清洁卫生监督员”、“我是一名小雷锋”、“千名队员与文明握手”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体会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文明诚实的良好品格。
  
  2 拓展德育空间,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关丽的大自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在课外活动中,辅导员要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我是小小发明家”、“义务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自己动手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天赋。二是建设好家庭实践基地。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学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深入细致的做好家长工作,并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设计家校联系册,提出做“文明家长”、“文明家庭”的号召。同时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实现教师与家长互动,共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品德。三是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他们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到工厂体验劳动”,“帮助农民除草”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刻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为本,强化心理教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健康才能行动正确。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因此,小学德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开掘心理潜能,预防、矫正、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灵。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做到:善于揣摩和分析学生的心态后巧妙地用“良言”去抚慰他、激动他、温暖他。当学生受困时,要给学生“支招”,帮助“解困”;当学生心态沮丧时。用热情激励的语言驱散其心中的阴影,唤起信心和勇气:当学生迷惑时,用自己的阅历才华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痛苦时,以亲人的语言去安慰他……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真正实现师生智慧的交汇,情感的相融,心灵的相依,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师德建设,以表率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的思想品德、观念意识、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处世风格对师生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人师表,要增强修养,提高素质,以德育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带动学生的良好行为。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不断推动,需要靠制度的约束不断改进,更需要广大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去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
其他文献
【摘要】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情境教学是美术鉴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流于形式或哗众取宠。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合理编排。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景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美术鉴赏;学生;情境;编排;审美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了人的思想、情感、道
期刊
【摘要】本文拟就2010年全国大纲卷Ⅰ第19题为引子,从分子动理论的原理上,运用微积分思维,解析分子作用力曲线与分子间势能曲线的图象。  【关键词】分子作用力曲线;分子间势能曲线
期刊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丰富”作了这样的说明: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是从两个角度提出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要讲究材料的丰富;一是从塑造上,要讲究形象、意境的丰满深远。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如何做到形象、意境的丰满深远。进而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而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呢?这里不得不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了。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以及
期刊
【摘要】从理念层面探讨校园文化,有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取向。综合考察每种取向的发展需要,从文化角度对理念进行反思与重构,学生的求知与自主理念,教师的治学与育人理念以及学校的质量与特色理念等成为构成校园文化必然因素。
期刊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小学,学生们的整体语文能力令人忧心,基本限于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字词及相关训练,作文表达更是内容空洞,词汇贫乏。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若想提高语文能力必须在课外有丰富的阅读。  结合本校学生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和家长素质的特点,这似乎又陷入了矛盾的境地。农村家庭普遍不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家长学历普遍处于初中或小学等较低文化水平,他们大多务农或所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操作工之
期刊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想也许生本教育能够接近这样的理想。以前师本教育理念下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教,而生本理念下教师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使“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做到教师少教,学生
期刊
【摘要】积累对学好语文十分重要,在素质教育日益注重语文积累的今天,我们学生还一写起作文来就头脑空空,字词句等素材贫乏,凭空想象,无中生有,缺乏真情,缺乏个性,与人口语交际时就结结巴巴,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将想要表达的诉说清楚。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让他们产生主动积累的意识,掌握主动积累的方法,增进主动积累的能力,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
期刊
小学阶段的作文一向被教师视为重要的训练项目,但也是一个一直让教师头疼、学生畏难的学习任务。其实,如果我们在中年级阶段让学生扎实地做好片段训练,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掌握篇章结构、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中年级是进行片段训练的重要阶段,是作文基础扎实提高的关键年段,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年级的片段训练。  
期刊
有人说“语文味是语文课必须具有,能够具有,但目前尚未具有的一种追求,一种整体美,一种境界。”我们都希望语文课上得有“文”味,然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在一堂课间体现语文味,确实仁见仁,智者见智,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表述:“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我就是本着这种教学思想,力图体现自
期刊
【摘要】当前小学生的阅读课堂,讲求“精益求精”、“深入浸润”的阅读方式。较为重视考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深挖能力。而在追求阅读深度的同时,似乎阅读广度被老师们有所忽视。本文就“阅读广度”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