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课堂模式,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精神;想象能力;训练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之一。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课堂模式,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感想。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往往把空洞,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声情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学习川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第8课《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时,讲解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单靠老师几分钟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经济危机到来的场面:当时的美国幽默小品说:“在旅馆你 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 口跳出去。” 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探索问题的激情。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学效果,就像大海中的航标,引领师生前行和探索。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只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才能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在复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势力扩张过程即“‘从我国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格局。”仅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首先出现空白沿海图;接着出现《南京条约》中五个通商口岸符号,并使用特效效果,让学生把名称填入相应的位置,特效效果停;然后依次出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十一個沿海通商口岸符号和《马关条约》中四个通商口岸符号,保持特效效果,让学生把名称填入相应的位置,特效效果停;最后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采用大块颜色展示列强在中国势力扩张过程。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三、启发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现代教育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精神;想象能力;训练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之一。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课堂模式,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感想。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往往把空洞,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声情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学习川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第8课《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时,讲解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单靠老师几分钟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经济危机到来的场面:当时的美国幽默小品说:“在旅馆你 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 口跳出去。” 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探索问题的激情。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学效果,就像大海中的航标,引领师生前行和探索。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只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才能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在复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势力扩张过程即“‘从我国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格局。”仅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首先出现空白沿海图;接着出现《南京条约》中五个通商口岸符号,并使用特效效果,让学生把名称填入相应的位置,特效效果停;然后依次出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十一個沿海通商口岸符号和《马关条约》中四个通商口岸符号,保持特效效果,让学生把名称填入相应的位置,特效效果停;最后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采用大块颜色展示列强在中国势力扩张过程。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三、启发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现代教育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