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情感、想法等转变为书面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表达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当然,写作心理转化理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转换。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这些转化呢?“活动——交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而且学生喜欢的。
活动是有明确目的、受动机支配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作文课上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体验与观察这两个方面。
交流是彼此把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想法、认识提供给对方,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促进深化或提升。可以这么说,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分享。我们的作文课上的“交流”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口头、书面两种形式进行言语交流。它基于言语交际功能,通过说与写的实践,训练学生清晰、具体、生动地表达的能力,实现从内部言语到外部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写观察状物作文是三年级作文的难点,之所以会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很多的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老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描写一棵果实累累的橘树。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老师认为学习重点、难点不是枝叶、橘子大小、颜色等,而是如何把橘子的不同形态写具体。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师:(幻灯片出示)这是老师老家门口的一棵橘树,请你观察一下这棵树上的橘子有哪些形态?师:这次回老家,我又特意去看了橘树。我还特意带来了六个橘子。这就是橘树上的橘子(教室里霎时热闹起来)。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橘子的不同形态。(出示图片)生:树上有三个结一块儿的,有两个结一块儿的,还有单独一个的。师:各不相同。我请六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师:你们看看图片,他们把橘子不同的形态表演出来了吗?(6个学生开始表演一个橘子、两个橘子、三个橘子)师:先说说一个橘子的形态,谁来?生:一个橘子,感觉很孤独。生:有的树枝上只有一个橘子,看起来非常孤单。生:有的枝上只长了一个橘子,没有任何朋友,十分孤独。师:很好,谢谢你。两个在一起的是怎样的姿态,大家看清楚了吗?(两个小女生蹲在一块儿演示两个橘子的姿态)生:我觉得它们就像姐妹一样。师:你的想象很美!生:有的橘子两个拥抱在一起……师:“拥抱:非常好的一个词,再说下去。生:有的两个橘子拥抱在一起,就像姐妹一样。师:你们演得非常好,让这位男生有了灵感。师:看看这三个男生(围在一块儿)|:这三个男橘子(生笑)看着像不像(师指着照片)照片上的三个橘子?生:像。师:那你发现了什么?生:有的三个橘子紧挨在一起,就像三个兄弟在说悄悄话。生:这三个橘子,紧紧挨在一起,就像三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师:又用上一个非常好的词语——生:(齐答)形影不离。师:你们都由橘子想到了什么?你还有不同的说法?生:这三个橘子紧挨在一起,就像好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呢。生:就像三个伙伴在一起拍皮球呢!师:拍皮球?橘子不动的,像在玩什么比较合适?生:就像在一起玩木头人游戏。师:就这种感觉,感谢刚才发言和表演的同学!(掌声)
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请学生观察、交流,突破难点,自然而然地就帮助学生穿越习作“暗胡同”,学生实现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作文)的转化。
那么在活动要要注意什么才能有效地架起从活动到交流的桥梁呢?这是前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要在活动中体现一个字——“真”。要开展“真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真切体验。
体验类活动要来自学生的生活。比如四年级《我的朋友》是一个写人训练,学生往往不动脑子,套用“我受伤摔倒,朋友扶我起来”或“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等常见素材,难免给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为了解决选材“不真”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上面提到的“趣味任务单”:先让学生每个人用一句话写“我朋友一件事”,从几十个素材中挑选真实而有新意的“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关爱野猫”一事,然后师生一起基于生活经验,梳理相关“剧情”:朋友因妈妈不同意领养小猫找我诉苦;在我建议下,朋友每天带好吃的给小野猫;一段时间后,朋友带我去看小野猫,它变成了一只可爱干净的小花猫。这样的情节适合同学课前排练、课上表演,学生学得开心、投入,真情被触发,作文写起来就不难了。这类活动一般适合于写人记事类作文
观察类活动要有真实的图片。三年级《春天来了》要求写景。课前布置“趣味任务单”让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去寻找春天。然后把精彩的照片精心挑选后带到学校。课上我一边介绍,一边呈现孩子们找到的春天的图片,当我出示公园里那棵百年老榆树的照片:黑粗壮、沟壑纵横的树干上,竟然有一片嫩绿的叶子长出来。这份娇嫩,这份活力,这份美感,一下子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我马上抓住机会让他们说说、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就随同图片一起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无论是观察活动还是体验活动,目的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在源头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样的前作文指导,也有利于在语言训练中培养了“真人”。
活动是有明确目的、受动机支配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作文课上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体验与观察这两个方面。
交流是彼此把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想法、认识提供给对方,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促进深化或提升。可以这么说,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分享。我们的作文课上的“交流”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口头、书面两种形式进行言语交流。它基于言语交际功能,通过说与写的实践,训练学生清晰、具体、生动地表达的能力,实现从内部言语到外部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写观察状物作文是三年级作文的难点,之所以会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很多的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老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描写一棵果实累累的橘树。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老师认为学习重点、难点不是枝叶、橘子大小、颜色等,而是如何把橘子的不同形态写具体。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师:(幻灯片出示)这是老师老家门口的一棵橘树,请你观察一下这棵树上的橘子有哪些形态?师:这次回老家,我又特意去看了橘树。我还特意带来了六个橘子。这就是橘树上的橘子(教室里霎时热闹起来)。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橘子的不同形态。(出示图片)生:树上有三个结一块儿的,有两个结一块儿的,还有单独一个的。师:各不相同。我请六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师:你们看看图片,他们把橘子不同的形态表演出来了吗?(6个学生开始表演一个橘子、两个橘子、三个橘子)师:先说说一个橘子的形态,谁来?生:一个橘子,感觉很孤独。生:有的树枝上只有一个橘子,看起来非常孤单。生:有的枝上只长了一个橘子,没有任何朋友,十分孤独。师:很好,谢谢你。两个在一起的是怎样的姿态,大家看清楚了吗?(两个小女生蹲在一块儿演示两个橘子的姿态)生:我觉得它们就像姐妹一样。师:你的想象很美!生:有的橘子两个拥抱在一起……师:“拥抱:非常好的一个词,再说下去。生:有的两个橘子拥抱在一起,就像姐妹一样。师:你们演得非常好,让这位男生有了灵感。师:看看这三个男生(围在一块儿)|:这三个男橘子(生笑)看着像不像(师指着照片)照片上的三个橘子?生:像。师:那你发现了什么?生:有的三个橘子紧挨在一起,就像三个兄弟在说悄悄话。生:这三个橘子,紧紧挨在一起,就像三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师:又用上一个非常好的词语——生:(齐答)形影不离。师:你们都由橘子想到了什么?你还有不同的说法?生:这三个橘子紧挨在一起,就像好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呢。生:就像三个伙伴在一起拍皮球呢!师:拍皮球?橘子不动的,像在玩什么比较合适?生:就像在一起玩木头人游戏。师:就这种感觉,感谢刚才发言和表演的同学!(掌声)
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请学生观察、交流,突破难点,自然而然地就帮助学生穿越习作“暗胡同”,学生实现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作文)的转化。
那么在活动要要注意什么才能有效地架起从活动到交流的桥梁呢?这是前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要在活动中体现一个字——“真”。要开展“真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真切体验。
体验类活动要来自学生的生活。比如四年级《我的朋友》是一个写人训练,学生往往不动脑子,套用“我受伤摔倒,朋友扶我起来”或“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等常见素材,难免给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为了解决选材“不真”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上面提到的“趣味任务单”:先让学生每个人用一句话写“我朋友一件事”,从几十个素材中挑选真实而有新意的“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关爱野猫”一事,然后师生一起基于生活经验,梳理相关“剧情”:朋友因妈妈不同意领养小猫找我诉苦;在我建议下,朋友每天带好吃的给小野猫;一段时间后,朋友带我去看小野猫,它变成了一只可爱干净的小花猫。这样的情节适合同学课前排练、课上表演,学生学得开心、投入,真情被触发,作文写起来就不难了。这类活动一般适合于写人记事类作文
观察类活动要有真实的图片。三年级《春天来了》要求写景。课前布置“趣味任务单”让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去寻找春天。然后把精彩的照片精心挑选后带到学校。课上我一边介绍,一边呈现孩子们找到的春天的图片,当我出示公园里那棵百年老榆树的照片:黑粗壮、沟壑纵横的树干上,竟然有一片嫩绿的叶子长出来。这份娇嫩,这份活力,这份美感,一下子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我马上抓住机会让他们说说、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就随同图片一起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无论是观察活动还是体验活动,目的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在源头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样的前作文指导,也有利于在语言训练中培养了“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