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块重要内容,它在高考语文150分试卷中占有40%的分值——60分。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厚甚至反感,很多学生都被同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无话可说。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很多教师会写上这样的评语“论据不足”、“论证无力”、甚至是“字数不足”等。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高中学生的时间早就被各科的试卷、练习侵占了,就连《读者》《意林》也只能偶尔看看,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品读经典?特别在寄宿制学校里,学生几乎与社会隔绝,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又如何搜罗作文素材呢?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又如何写作?作为教师,经常会从网上、报纸上等给学生寻找素材,然而,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课本其实就是很好的素材。
教材选文要求很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包括五个模块的必修课和五个系列的选修课,选修课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无一不是经典,必修课中的五个模块都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这更是为课本素材应用于写作量身定做的。
课本囊括了人、自然、社会和宇宙相关的种种话题,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学,是儿女私情还是人间大爱,喜怒哀乐,无一不有。而越来越贴近人类生活的高考作文,又怎么可能逃脱?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材料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难道不是杜甫的心声么?《蜀道难》的豪意浪漫不正是李白的特立独行么?
在“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涯中,如果能熟读教材,多研究课本,充分调动课内素料,并巧妙地使用一些方法,就同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那么,如何以课本之石,攻作文之玉呢?高中课本素材在学生作文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引用课文中的名句名篇
学生习作一:人生之路上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苦,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而我们要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决心,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开人生之路上的那扇成功之门。
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选用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内涵隽永、意味深长的诗词歌赋,名言佳句,它们就好比一粒粒珍珠,散落在课文里,或优美,或准确,或含蓄,或犀利,需要学生自己去寻觅,并仔细收藏。若直接把它们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就能让文章古色古香,能让论点准确有力。
二、化用故事、事迹入文
学生习作二:他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里失去双腿。很长一段时间中,他都坐在绝望的轮椅里,找不到人生的路。这时,命运引领他进入地坛的大门。清冷的地坛是他的天堂,让他冷静,让他思考,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之火。此后,虽然他的双腿不能走上坚实的大路,可他的心灵却穿过荆棘小道,走进文学的大门。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不可缺少的论证方法之一,因而,名人事迹和著名文学人物形象的积累必不可少。1.积累有关作者的素材资料。课本里有许多特别的作者,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经历,这也铸就了他们不是一般的作者。作品与作者的联系非常紧密,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诗歌必定要从心底流出,只有内心流露的诗才能感动读者。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材中有一些作品中的经典语录,把它们和作者联系起来,就可以整合成人物素材,积累下来,应用到作文当中。2.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素材。除了作者本身,作家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作为人物素材进行积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经历遭遇,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历经磨难;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精神品格,或卑贱低微,或崇高伟大;人物在作品中也有让人铭记在心的经典言论,或幽默搞笑,或发人深思;等等。这些都是作文的素材,灵活运用都能让作文增色。对于这些人物素材,可以概括压缩,也可以分析评论,这可以更好地突出作文的主题。
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加强积累和积淀的。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时间紧张、“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若能将思维的触手伸进教材中丰富的文本,学生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高中学生的时间早就被各科的试卷、练习侵占了,就连《读者》《意林》也只能偶尔看看,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品读经典?特别在寄宿制学校里,学生几乎与社会隔绝,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又如何搜罗作文素材呢?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又如何写作?作为教师,经常会从网上、报纸上等给学生寻找素材,然而,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课本其实就是很好的素材。
教材选文要求很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包括五个模块的必修课和五个系列的选修课,选修课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无一不是经典,必修课中的五个模块都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这更是为课本素材应用于写作量身定做的。
课本囊括了人、自然、社会和宇宙相关的种种话题,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学,是儿女私情还是人间大爱,喜怒哀乐,无一不有。而越来越贴近人类生活的高考作文,又怎么可能逃脱?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材料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难道不是杜甫的心声么?《蜀道难》的豪意浪漫不正是李白的特立独行么?
在“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涯中,如果能熟读教材,多研究课本,充分调动课内素料,并巧妙地使用一些方法,就同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那么,如何以课本之石,攻作文之玉呢?高中课本素材在学生作文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引用课文中的名句名篇
学生习作一:人生之路上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苦,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而我们要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决心,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开人生之路上的那扇成功之门。
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选用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内涵隽永、意味深长的诗词歌赋,名言佳句,它们就好比一粒粒珍珠,散落在课文里,或优美,或准确,或含蓄,或犀利,需要学生自己去寻觅,并仔细收藏。若直接把它们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就能让文章古色古香,能让论点准确有力。
二、化用故事、事迹入文
学生习作二:他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里失去双腿。很长一段时间中,他都坐在绝望的轮椅里,找不到人生的路。这时,命运引领他进入地坛的大门。清冷的地坛是他的天堂,让他冷静,让他思考,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之火。此后,虽然他的双腿不能走上坚实的大路,可他的心灵却穿过荆棘小道,走进文学的大门。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不可缺少的论证方法之一,因而,名人事迹和著名文学人物形象的积累必不可少。1.积累有关作者的素材资料。课本里有许多特别的作者,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经历,这也铸就了他们不是一般的作者。作品与作者的联系非常紧密,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诗歌必定要从心底流出,只有内心流露的诗才能感动读者。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材中有一些作品中的经典语录,把它们和作者联系起来,就可以整合成人物素材,积累下来,应用到作文当中。2.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素材。除了作者本身,作家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作为人物素材进行积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经历遭遇,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历经磨难;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精神品格,或卑贱低微,或崇高伟大;人物在作品中也有让人铭记在心的经典言论,或幽默搞笑,或发人深思;等等。这些都是作文的素材,灵活运用都能让作文增色。对于这些人物素材,可以概括压缩,也可以分析评论,这可以更好地突出作文的主题。
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加强积累和积淀的。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时间紧张、“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若能将思维的触手伸进教材中丰富的文本,学生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