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一、指导学生合理阅读
学习书本知识主要靠阅读,而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中外历史错综复杂,因此,阅读历史课本不同于看小说,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才能读深读透。首先是学前粗读。粗读的内容首先是阅读教科书的目录和引言。当学生新学期拿到新发的历史教科书时,首先要阅读目录。目录其实是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章:节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目录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是读书的向导,是教材最基本的框架。读目录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读目录有利新课的学习,把握章节结构;有利于迅速准确地查阅课文内容;有利于复习、掌握全书轮廓和线索。目录揭示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因此,要重视目录的阅读、思考和掌握。还有学习每章之前,学生要学会粗读每章之前方框内的引言。高中历史课本每——章开头在框内部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国际、国内形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知识。其次是课前通读。课前通读也就是预习。预习时我们要学会新旧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新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通读,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科书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如说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思维和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时,就可以从赋税制度的改革与人身依附关系、与减轻人民负担的关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与耕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实际上,这一历史知识点可以涵盖“现实热点”问题中的“三农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国家免征农业税与个人收入所得税改革问题”、“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培养。
丰富多样的教法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优化教学,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历史故事、古诗等创设教学情境。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美苏争锋》时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突破口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三、重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要保证讨论获得成功,不仅教师需要掌握讨论的管理和指导技能,也需要发展学生对讨论质量的意识。当讨论出现停顿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如果每次停顿都由教师来打破,学生会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成功讨论的标准不仅教师应当知道,也应该让学生明了。一场较重要的讨论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回顾和反思,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行为不利于讨论的进行。让学生意识到每位同学都对讨论质量负有责任,学生才能在讨论中得到持续发展,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一、指导学生合理阅读
学习书本知识主要靠阅读,而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中外历史错综复杂,因此,阅读历史课本不同于看小说,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才能读深读透。首先是学前粗读。粗读的内容首先是阅读教科书的目录和引言。当学生新学期拿到新发的历史教科书时,首先要阅读目录。目录其实是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章:节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目录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是读书的向导,是教材最基本的框架。读目录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读目录有利新课的学习,把握章节结构;有利于迅速准确地查阅课文内容;有利于复习、掌握全书轮廓和线索。目录揭示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因此,要重视目录的阅读、思考和掌握。还有学习每章之前,学生要学会粗读每章之前方框内的引言。高中历史课本每——章开头在框内部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国际、国内形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知识。其次是课前通读。课前通读也就是预习。预习时我们要学会新旧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新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通读,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科书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如说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思维和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时,就可以从赋税制度的改革与人身依附关系、与减轻人民负担的关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与耕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实际上,这一历史知识点可以涵盖“现实热点”问题中的“三农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国家免征农业税与个人收入所得税改革问题”、“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培养。
丰富多样的教法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优化教学,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历史故事、古诗等创设教学情境。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美苏争锋》时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突破口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三、重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要保证讨论获得成功,不仅教师需要掌握讨论的管理和指导技能,也需要发展学生对讨论质量的意识。当讨论出现停顿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如果每次停顿都由教师来打破,学生会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成功讨论的标准不仅教师应当知道,也应该让学生明了。一场较重要的讨论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回顾和反思,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行为不利于讨论的进行。让学生意识到每位同学都对讨论质量负有责任,学生才能在讨论中得到持续发展,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