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学校的道德审视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416784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中人数过万的巨型学校不断涌现。从道德的角度审视,巨人学校作为一个陌生人堆积的地方,改变了学校空间的性质;巨型学校的管理容易滑向没有“人味”和教育性的“官僚体制”;巨型学校病态竞争常态化;巨型学校缺少公平;巨型学校是应试的天堂。巨型学校背后的直接推手是名校,真正的决策者是政府。
  关键词:巨型学校;道德审视;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7-0009-02
  
  现在有很多巨型学校,大到超乎想象,比如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就有三十甚至五十个班,一所学校上万人、几万人。因为学校实在是太大了,学校一级的管理很难“到底”,于是年级组就成了一级管理机构,一个年级组就成了一个“同龄人学校”。与巨型学校的“大”紧密相连的则是巨型学校的“密”,巨型学校有上百个班,且每个班都有七八十人,孩子们整天生活在肩挨肩、脚跟脚的环境中,想跑几步都成了奢侈的梦想。
  巨型学校在中国大地上存在,有人将其视为伟大的创举,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教育怪胎”,其存在本身就是反教育的,是对教育的嘲弄与挑衅。
  首先,巨型学校是一个陌生人堆积的地方,改变了学校这一空间的性质。作为教育机构,学校空间本身就有教育意义。如果说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子宫”的话,学校则是儿童成长的“第三子宫”。在学校这一熟悉、安全、充满关怀和爱的空间中生活,对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意味良多,比如可以获得安全感,可以获得对人和世界的信任等。但巨型学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学校变成了一个到处都是陌生人的地方,学校的心理气氛也会为之变改,孩子们再也感受不到亲情和安全感。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早已发现,学校的规模是有限度的,十来个班,几百人,应该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大越好。波伊尔将学校视为一个生活共同体,“如果对教育孩子的最佳环境的全部研究可归纳为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小即美。学校规模小有利于大家庭意识的形成。在学校招生人数没有作规定的地方,我们建议基础学校应以在校人员彼此知道名字为宜——大概三百至五百学生。”① 之所以强调“彼此认识”,就在于学校应该是熟悉的生活空间。可想而知,巨型学校里上万的学生与教师,如何才能“彼此认识”?
  其次,巨型学校的管理极易滑向没有“人味”和教育性的“官僚体制”。只有在一定人数限度内,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才有可能;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这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动辄上万人的巨型学校,仅仅靠温情和关怀是无法管理的,最简便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立层层叠叠的管理机构,进行分层管理。官僚体制在大型商业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中不乏成功的运作,但其缺点就在于对人的忽视,将人视为工具。比如最近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的以流水线为基本结构的某生产厂家,在那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产工具”。问题在于,学校是教育机构,不能把人当作工具,只能把人当作人,一旦把人当作工具,就走向了反教育。巨型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是铁的纪律。在铁的纪律面前,任何个性都会被碰得头破血流,学生成了被铁的纪律所管制的一个个非生命的存在。
  第三,巨型学校里病态竞争的常态化。在一个温暖的小学校里,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认可。但在一个巨型学校里,每个人极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所以必须战胜别人,将别人踩在脚下。巨型学校的管理方,对巨型学校的这一社会心理状态心知肚明,很享受有这样一个管理的着力点,利用、激化这种竞争,以达到有效控制人数众多的学生之目的。盲目的家长,对这种非人竞争不但没有怨言,反而鼎力支持,因为家长送子女上巨型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子女从巨型学校中脱颖而出。也许,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不是商业机构,不是房地产行业,而是巨型学校的学生们。
  第四,巨型学校里没有公平。巨型学校都是由原来的重点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名校扩张而成,其扩张的动机不是教育,而是经济利益。极端点说,巨型学校里的每个学生及其家长,都是要挨学校宰的,巨型学校的滚滚财源都是他们贡献的。但巨型学校的管理者也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有一部分孩子注定要失败。为了保证升学率,为了维持巨型学校的“崇高声望”,校方从一开始就会抛弃一部分孩子。在巨型学校里,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快慢分班是必然的选择。快班的孩子是为学校争得荣誉以吸引更多生源的宝贝,而慢班的孩子则仅仅是学校挣钱的工具,学费交完之后,就成了学校急于摆脱的累赘。很多家长,不明就里,花了老鼻子的劲将孩子送进了巨型学校,实际上,也许其孩子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被抛弃了。
  第五,巨型学校是应试教育的天堂。巨型学校除了铁的纪律之外,就是成绩决定一切。这一方面是因为庞大,所以管理上需要单一的标准:考试分数。在巨型学校里,分数成了衡量一切学生(甚至包括老师)的“公分母”,什么都得拿到分数的托盘里称一称。另一方面,面对黑压压的学生,教师最明智的教学选择就是灌输之后进行考试。如前所述,巨型学校的生存样态、办学目的都是鼓励考试的。考试,犹如一根线,将巨型学校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串在了一起,学生的快乐忧愁,光明前景与暗淡人生都由此注定。
  巨型学校现在如日中天,犹如中国膨胀的房地产。但因为是反教育的,所以巨型学校无论今日如何风光无限,都注定没有未来。
  既然如此,那么,巨型学校是如何产生的?谁又是幕后推手?
  首先是一些所谓名校。一方面,学校的等级化使一部分所谓的名校高高在上,处在俯视众校的绝对优势地位。每个机构都有自我繁殖和扩张的原始冲动,有巨大声望、资源、政策优势的名校也不例外,他们同样也有繁殖和扩张的本能冲动。另一方面,名校的扩张也有社会基础,望子成龙的家长哪个不渴望让自己的子女上名校?名校的扩张,正是迎合了家长的畸形教育欲望。当然,名校扩张的主因是经济利益。名校是稀缺资源,有庞大的需求市场,繁殖和扩张就意味着可以赚取大把的钞票。扩张的名校,往往计划内招生并没有相应增加,增加的基本上都是计划外的收费生。有些地方有统一收费标准,有些地方则全由学校说了算,巨型学校自己定标准。无论是统一标准,还是自定标准,反正都是财源滚滚。比如,那些万人学校,真正计划内的学生往往不过一两千人,八成学生都是计划外收费的学生,这能赚多少钱?!我们往往以为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巨型学校的暴利有过之而无不及。
  巨型学校这一怪胎的诞生,直接的推手是名校,但背后真正的决策者却往往是地方政府。巨型学校犹如商业帝国,学校领导层基本上只是“经理”或CEO,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老板”。没有“老板”的首肯,巨型学校的领导们,是不敢繁殖和扩张的。也就是说,名校扩张背后都有政府推手。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名校收取的择校费一般不是进入学校账户,而是先进入地方政府的账户,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和学校按比例“分赃”。实际上,地方政府才是名校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不但可以由此从老百姓口袋里掏出大把的“真金白银”,还可以借助名校的资源进行“寻租”。曾经不止一次听过一些巨型学校的领导抱怨:得利的是政府,挨骂的却是学校。
  有时候,地方政府会直接跳到前台,亲自组建巨型学校。比如,这些年一些地方生育率降低的延后效应发生作用,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大幅度减少,这本来是办小型学校、小型班级千载难逢的一个良机。但多数地方政府不这样想,他们想的只是经济效益。大量小型学校的存在,不利于“节约开支”,于是对学校进行撤并,人为地组建一所又一所超大型学校。从政府的角度看,巨型学校、超大班级可以用较少的教育资源容纳更多的学生,确实提高了所谓的“办学效率”。如果只算经济帐,当然是如此。但如果算算教育帐,这样的学校又毁掉了多少孩子的前途!是不是有“办学效率”,那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说白了,地方政府裁并小型学校、组建巨型学校遵循的是经济规律,违背的是教育规律。
  在巨型学校、超大班级的反衬下,正常的学校、正常的班级就变成了小型学校、小型班级了。这几年南京市在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但据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们了解,参与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学校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被小班化”的:不是想小班化,而是受困于生源,不得不小班化。而且,这也不是真正的小班,而是“伪小班”:多数学校的小班都有30多人。一个班30多人,在国际上是通行的正常班级人数,或者说是正常班级人数的上限,在我们这里却变成了“小班”。其实,理论上,真正的小班是有标准的,一般指15~18人,超过20人,就不能说是小班了。社会学研究表明,15~18人是最理想的人数。可惜的是,这样的班级规模,有我们以经济规律为准绳的地方政府在,永无实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①波伊尔著,《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王晓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1-22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10097)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她来自单亲家庭,母亲几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未回;父亲是个聋哑人,会一门红木雕刻的手艺,到处漂泊打工。她一直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生活,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她的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和同学也相处得很好。  我来到她家。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幢装修不算精致的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看来已经有一些年代了;房子周围打理得很干净,柴草摞得高而平整。走进屋内,地面上有刚用拖把拖过的水痕。我看出了他们一家对于我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观强调:德育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心灵碰撞的过程,是心与心对话的过程。因此,创设适宜的对话场景,和成长中的儿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德育成为一种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沟通、在对话中影响、在对话中碰撞,从而引领儿童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这无论对于儿童的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2008年5月,江苏省教学研究第7期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新公民教育行动的实践研
倾听。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往往比较“独断专横”,在对待子女的要求上说一不二,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不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往往导致家庭教育一厢情愿,效果不佳。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逆反意识增强,此时父母应该注意引导,尤其应多和他们沟通,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当子女向父母谈论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如果手头正好有事,也要跟子女说明,得到他们的理解。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尽管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便对这些问题加以论述,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职  【作者简介】郭朦朦,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本文针对阅读前的教学设计、阅读中的教学实践和阅读后的反思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动式学习认知策略为借鉴,围绕信息技术时代的西班牙语高年级阶段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以及学生课程测评方式的优化,结合线上课程平台,改革《高级西班牙语》课堂策略、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评价体系,使多元互动课堂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主动式学习;多元互动;线上线下教学  【作者簡介】彭璐娇,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高级西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愈发关注重视学生的英语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科学、有效地英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自信的良好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认知世界文化,进而健康和全面的成长。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应试化特点严重,教师过分注重授课进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填充式的知识传授,造成课堂无趣乏味,学生英语实践与应用能力低下。而
教育是个人情感、才智和自由思维在特定时空下的艺术创作。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证明:教师只有在一种发自内心力量的驱动下,才能充分激发内心的情感,激活自身的悟性和个人的思维;才能在教育这一艺术的殿堂里自由驰骋,并从中寻找到快乐,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就是所谓的“内驱力”。  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外显为持续保持的对教育工作的激情和定力。一个具有成长内驱力的教师,总是能够用求真的信念支持内在精
【摘要】在初中英語阅读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存在着认识误区,这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分析“读思言”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从分析阅读文本到“读”“思”“言”三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来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读思言; 阅读教学;思维  【作者简介】章胡进,福建省晋江市罗山中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认识误区  在初
摘要: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却需要审慎。本文受生活中一档电视节目的启发,以人的发展是人的实然存在到应然存在的一种超越展开思想,从“真”的生活引导、“善”的个体关怀、“美”的环境陶冶来探讨学校道德教育从教学、教育、管理回归学生当下的生活。  关键词: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 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22-0009-04    学校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立体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力量有限。但是,对一个小环境——一个班级,班主任就大有可为了。通过家校合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价值取向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从而实现教师工作量的“瘦身”和教育效果的“增肥”。    一、发掘家庭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瘦身”    1.鸿雁传书,让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