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实践体会
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感到数学枯燥、泛味,提不起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趣的、巧妙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巧妙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适时地放映了“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行进时的状态。”真是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后,围绕下述问题开展师生对话讨论:①除数是小数怎么办?②除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怎么办?③除数和被除数变成整数后怎么办?在对话的基础上,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还有各抒己见的对话,教学气氛必然是生动,充满情趣的。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的“金钥匙”。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说出求周长的方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6+4)×2。这时,教师充分肯定这几种算法都是对的,都能够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进而提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启发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并归纳出长方形的公式。稍后,教师又问:你们能想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办法吗?为什么?从疑到不疑的过程不断反复,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地状态之中。特别重要的是在释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空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最长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这样就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五、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漲的情绪,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更需要这种良好的情绪。因为数学本身不像语文那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就得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又能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例如:在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时,可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面有各省市的土地面积,可以根据地图上面积的数字来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而且通过地图,学生可了解到中国有这么多个省市,又能直观地对比省市的面积大或小等。
六、体验成功、稳定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诸如房子、汽车、小船、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艺术去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房,去点燃兴趣之花,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乐中学,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质量,也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一切都是从兴趣入门,打开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门,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顾彩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之我见[J].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作者简介:
马彦宗,中师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实践体会
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感到数学枯燥、泛味,提不起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趣的、巧妙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巧妙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适时地放映了“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行进时的状态。”真是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后,围绕下述问题开展师生对话讨论:①除数是小数怎么办?②除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怎么办?③除数和被除数变成整数后怎么办?在对话的基础上,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还有各抒己见的对话,教学气氛必然是生动,充满情趣的。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的“金钥匙”。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说出求周长的方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6+4)×2。这时,教师充分肯定这几种算法都是对的,都能够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进而提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启发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并归纳出长方形的公式。稍后,教师又问:你们能想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办法吗?为什么?从疑到不疑的过程不断反复,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地状态之中。特别重要的是在释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空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最长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这样就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五、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漲的情绪,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更需要这种良好的情绪。因为数学本身不像语文那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就得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又能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例如:在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时,可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面有各省市的土地面积,可以根据地图上面积的数字来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而且通过地图,学生可了解到中国有这么多个省市,又能直观地对比省市的面积大或小等。
六、体验成功、稳定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诸如房子、汽车、小船、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艺术去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房,去点燃兴趣之花,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乐中学,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质量,也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一切都是从兴趣入门,打开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门,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顾彩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之我见[J].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作者简介:
马彦宗,中师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