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53119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由于受重过程、轻结果这一理念的影响,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还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淡化概念,注重实质”,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意会,不必强求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应该“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但又必须引入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对其作淡化(或者说浅化)的处理,但一些重要概念还是应以比较严格的结论形式出现。其实,更多时候过程与结果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和盾,过程是为了水到渠成地流淌出结果,结果是为了记载过程的合理存在,它们互相依存并非互相对立。造成传统概念教学弊端的根源是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我们怎样去设计,怎样去运用。
  自《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以来,在大约半年的教学实践中会碰到一系列概念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倍的认识、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等。一路的实践与反思为我成功地教学概念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感悟,我渐渐地发现虽概念本身千差万别,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但总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无声地延续。下面,我就以平均分为例,反思自己的概念教学。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出一个概念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培育概念产生的土壤,再现情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每学期期末我们都会进行趣味数学竞赛,在一次趣味数学竞赛中,二(1)班小朋友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老师为获奖的小朋友准备了6本漂亮的练习本作为奖品。想一想,怎样分合理呢’
  生:一等奖的奖3本练习本,二等奖的奖2本练习本,三等奖的奖1本练习本。
  师:你认为呢?(连续叫3人都这样认为)
  
  师小结:是呀!一般情况下,取得的名次越好,得到的奖品也越丰厚。
  师:除了一、二、三等奖之外,学校还设了三个鼓励奖。老师要把6块卡通橡皮奖给他们,现在怎样分合理呢?
  生:每人分到2块卡通橡皮。
  师:同意的举手。
  师:你们为什么都同意“每人分到2块卡通橡皮”才是合理的呢?
  生:这些都是鼓励奖。
  师(小结):对!都得到了同样的奖项——鼓励奖,分同样多的奖品比较合适。
  师:咦!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了两次奖品,分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次是把6本本子分成了3本、2本、1本。另一次是把6块橡皮分成了2块、2块、2块。
  师(小结):观察得真仔细!练习本每人分得——不一样多,橡皮每人分得——同样多。这是两种常见的分物品的方法,人们把右边这种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读一读!
  平均分是平时分东西时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因此,在平均分概念的教学中,我抓住平均分源于生活的这一特点,创设了我班学生每学期都会碰到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两次分奖品的实践与比较中引出“平均分”这一概念。
  
  二、丰富概念的表象
  
  在数学学习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哪怕是1、2、3……这些数字,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概念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如果把严谨的概念知识非常简单、公式化地教给学生:抛出一个概念,反复让学生记忆、背诵和练习,那是非常不妥当的。如何把枯燥的、甚至需要咬文嚼字去理解的概念通过你的教学,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大多数学生充分感知,对所学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与学生思维水平和原有经验相吻合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触等多种感官对概念的个别属性及联系进行多方面的感知。
  
  片段二
  师:小兔前几天也学习了平均分,下面是它分的一些水果。根据你对平均分的理解,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师:想好的可以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生:苹果、西瓜、梨是平均分,橘子不是平均分。
  师:都认为苹果、西瓜、梨是平均分。谁来说说理由:苹果为什么是平均分?
  生:苹果每一份都是同样多的。
  师:每份都是几个?
  生:每份都是3个。
  师:西瓜为什么也是平均分?(每份都是2)
  师:梨呢?(每份都是5]
  师:橘子不是平均分,这又是为什么呢?(每份的数量不一样)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讨论,大家都认为苹果、西瓜、梨是平均分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平均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先说给同桌小朋友听。(同桌互说)
  师:谁来说给全班小朋友听?
  师:你们说得都对!像这里每份都是3,这里每份都是2,这里每份都是5,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看着黑板说一说。
  在初步揭示“平均分”这一概念后,教师出示了小兔分水果的4个场景,让学生在意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辨认,在辨认中丰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表象,完成对概念的再认识。
  
  三、突出概念的本质
  
  弄清概念的内涵,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形成和理解概念的关键。因此,在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要及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手段来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其本质特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片段三
  师: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你能帮小兔把橘子重新分一分,也变成平均分吗?
  生:每份都放3个。
  师:大家认为怎么样?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把6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这样每份是几个呢?(生答)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你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把6个橘子平均分,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忽视“变式”与“比较”的正确运用。为了突出“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一本质,我设计了小兔分水果的情景,让学生在对例子的描述中、在错例的修正中,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以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丰富概念的表象,突出概念的本质。
  
  四、精确概念的表述
  
  概念的表述是概念教学中非常重 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精确表述”,并不是要求学生用书本或者是教参上的语言一字不漏地把概念背出来,而是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用语言规范地表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在本课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准确表述什么是平均分,还应对平均分的现象用语言进行概括性描述。平均分的概念表述相对比较简短、简单,但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现象学生就觉得冗长、繁难。我也常常听到由于教师设计不当而使学生无法准确、完整地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课例。
  我在对平均分现象进行描述的教学中,把平均分概念的感知、表述和对平均分现象进行描述有机地融合起来,首先,通过“你为什么认为苹果、西瓜、梨是平均分”这一问题对平均分结果进行描述:“每份几个。”实践证明,这并不是一次倒置的、割裂的教学行为,而是真正考虑到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思维顺序和学生描述现象会遇到的困难。先解决每份几个,不仅为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作了具体形象的演示,也为平均分现象的描述作了很好的孕伏。接着,在学生充分认识平均分和表述平均分的基础上,我巧妙地设计了“把不是平均分的想办法平均分”,使学生在对6个橘子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巩固平均分的含义,精确平均分的表述。把6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通过在一定情境中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自己悟到后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设计使蕴涵在本课概念中的两个表述要求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五、灵活概念的运用
  
  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片段四
  师:我们一起看P.16的第2题。
  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生1:第2、3种分法是对的。
  生2:第2种是对的。
  师:你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生2:我认为只有第2种是对的,因为他要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而第3种只能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师:现在,你们又怎么认为呢?(受到生2的启发,学生们都明白了)
  我先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之,使学生透彻、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同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关系,在思想上重视它,使我们在教学时目的明确,方法对头,这样既不会造成为概念而教学的现象,也不会在数学教学时顾此失彼。
其他文献
数学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数学文化传播与学习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少年来,数学教育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蕴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数学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的课堂里一直处于难学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一线体育教学教研40余年的实践经验,对当今主流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升华,从实践中总结出“课标、课程、课堂的理念认知与理解贯通的一体化”“教材、教案、教法择撰一体化”“气质、气动、气场磁力一体化”“准备、基本、结束三段式教学一体化”等实操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理念,为广大一线同仁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以一个老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创新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教学理念]   这是一堂典型的情感感悟课。课文是一篇情节叙事看似比较简单的课,但非常感人,且很紧张。每一个情节,仔细品味,都蕴涵丰富的情感因素,几乎处处精妙,值得慢慢咀嚼。在教学中,不仅应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而且要发掘隐性情感因素。让学生体味到文本蕴涵的深义,感受到贯穿全文的母爱。因此,必须有一条线将这些富含情感因素的点串起来。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所有自然、社会、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看到在教学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排斥甚至厌恶数学学习,原因在于这类学生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易发生困难和错误,这种困难积少成多,导致思维受到了限制,造成数学学习水平下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知识表面化的根源往往是数学语言学习中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前6组21篇课文,有10篇是精读课文,11篇是略读课文,在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中,首次出现略读课文多于精读课文的现象,这说明略读课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然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据笔者调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功能被精读课文所取代,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二是由于略读课文既没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也没有词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该课时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时先安排了生活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由此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材呈现了三组纸条6、7、8;4、
关键词: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优势;品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4-0004-03  为了贯彻落实大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4年3月初,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深入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延庆、密云等各区县,围绕学校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
潮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课改以来,各类赛课、表演课、观摩课层出不穷,做课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加到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稔,对教材的处理更加新颖独特……面对这纷繁芜杂的语文课堂以及教师极佳的演讲口才,笔者曾一度佩服得五体投地,继而效之仿之,却总感觉貌合而神离,这让笔者开始探索怎样规范语文课堂的教学用语……  [点评:开篇引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乱花渐欲迷人
校本研修是我们一线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主要渠道,教学研讨更是有效提高教师课堂引领能力最直接的一种研修方式。上课教师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在研教材、备预案、说思路、展示课堂成效、教学反思中不断得以锤炼和成长。那么,作为台下的参与者、听课者又该如何通过研修活动有效提升自己?如何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突显“研修”价值,实现研修活动真正提质于日常教学?这需要参与者有心而来,有备参与。下面,笔者撷取自己前不久参加“
有这样一个故事挑水工有两个水桶,一个完好无损,另一个有一道裂缝。每天早上,挑水工都拎着两个水桶去打水。有裂缝的水桶每次漏得只剩半桶水,但挑水工似乎对此并不介意。相反,他还在每天路过的地边撤些花籽。时间长了,这些花籽发芽、生长,开出的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漏水桶给他带来的“附加值”就是不仅可以一边挑水一边赏花,还能用鲜花装饰自己的家园,愉悦心情。这位挑水工无疑是聪明的,他很好地利用了水桶的“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