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为例,探讨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题梯度式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梯度 实操 即时
一、 课题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12课《夜晚的实验》
二、文本解读(略)
三、教学目标(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四次实验的解读,掌握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会用问题串联全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理清课文内容——看清实验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夜晚的实验是怎样的实验吗?
请浏览第2-6自然段,完成补充习题41页第四大题第1小题。
师:可以再四句话的基础上,再概括,完成表格吗?
师:422个字,概括成四句话,又提取关键词进行整合,做到了简洁明了的概括。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有了概括的基础,但是难做到简洁明了,所以这里用了段句词这样一个梯度式的方法,教会了概括的两个方法,提取和整合,具有实操性。)
第二板块:找出写作方法——看清思维
师:如果我再表格前再加一行,你认为改加什么,去读课文,思考。
生:问题。
师:出示四个问题,并再次提问,问题在四次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因为有了问题,所以才有了实验。有了实验才有了新的问题。
师:对,问题是产生实验的开始,也促进了实验的推进,问题串起了实验。那由此,你也能看到作者去写实验的思路了。
生:由问题到实验到结果到问题,然后新的实验,直到最终的结论。
师:那我们来看四次实验是否都是这样的思路?
生:不是,第一次实验是先写实验,然后结果,再去解释原因说问题的。
师:其他幾次呢?
生:其他几次都是先写问题再写实验。
师:所以第一次实验用了倒叙,第二三四次实验用了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感觉不啰唆。
师:是不是让文章有层次有条理了。斯帕拉捷的心理状态也跟着实验此起彼伏,你发现了吗?
生交流:惊讶,奇怪,兴奋。
师:让我们关注好这些问句,带着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再去感受整个实验的过程
指名读,齐读。
师: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科普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正好在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四中,也正是让我们去写一次实验。那么这次的阅读教学正好也契合了习作要求。作为阅读,本课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实验的过程也很清晰,但是将枯燥的实验写清楚,且不凡语文味,是需要去解读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的。所以这个环节,我通过一个清晰的表格去缕清思路,又引出了问句串联。)
第三板块:感受人物品格——看清斯帕拉捷
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实验成功呢?
生:因为他坚持不懈。
师:如果斯帕拉捷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他就不会有所发现。先后四次甚至是更多次实验,需要动多少脑筋,需要做多少准备工作啊。请写到黑板上。
师:斯帕拉捷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呢?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因为他的好奇心使得他总能发现问题。
师:说得好。西方哲人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还说,好奇心可以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可以说,正是强烈的好奇心造就了斯帕拉捷这位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师:请翻开补充习题看看另外一个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居里夫人很有英雄气概,她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类做贡献。
生:从这两位科学家身上,我觉得科学家,真是了不起,他们都能忍受艰苦的环境,忍受孤独,却不为自己谋利。
师:科学就是这样一座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这样一类甘于奉献坚持不懈的英雄。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带着敬仰,去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评价欣赏,是一种高阶思维,是在对全文整体有了清晰的学习之后的一种概念化的提升。通过四次实验的清楚分析,更能感受到斯帕拉捷这个人的人物品质,从而去衍生开来,去感受一批人的品质,就是科学家。让学生从小就敬仰科学,就尊重科学。从小就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六、教学反思
1.找准定位,指向明确。第一部分教学环节,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设计了几个环节步步深入。第二个环节就要提升学生的迁移学习的能力,所以从文章的布局开始研读。
2.一步一升,实操即时。第一个环节学习概括时,实现了从文到段到句再到字词的一步步跨越,背后是从简单提取到整合的高阶思维的引领。
3.以读带写,养清思路。文本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学生能读懂这一文体,还要会从整体上驾驭这一文体,这个框架感是最重要的。事实上,通过对四次实验的梳理,孩子们慢慢了解到了此种文体的结构感和连续感。在内心奠定了从问题到实验到结论的写作思路,从而达到了运用迁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丽锋.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J]. 新课程(小学), 2010(4):69.
[2] 程帆. 夜晚的实验[J]. 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小学生阅读), 2016(10):9-10.
作者简介:赵琴(1984.12-),女,汉族,山西高平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关键词】梯度 实操 即时
一、 课题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12课《夜晚的实验》
二、文本解读(略)
三、教学目标(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四次实验的解读,掌握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会用问题串联全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理清课文内容——看清实验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夜晚的实验是怎样的实验吗?
请浏览第2-6自然段,完成补充习题41页第四大题第1小题。
师:可以再四句话的基础上,再概括,完成表格吗?
师:422个字,概括成四句话,又提取关键词进行整合,做到了简洁明了的概括。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有了概括的基础,但是难做到简洁明了,所以这里用了段句词这样一个梯度式的方法,教会了概括的两个方法,提取和整合,具有实操性。)
第二板块:找出写作方法——看清思维
师:如果我再表格前再加一行,你认为改加什么,去读课文,思考。
生:问题。
师:出示四个问题,并再次提问,问题在四次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因为有了问题,所以才有了实验。有了实验才有了新的问题。
师:对,问题是产生实验的开始,也促进了实验的推进,问题串起了实验。那由此,你也能看到作者去写实验的思路了。
生:由问题到实验到结果到问题,然后新的实验,直到最终的结论。
师:那我们来看四次实验是否都是这样的思路?
生:不是,第一次实验是先写实验,然后结果,再去解释原因说问题的。
师:其他幾次呢?
生:其他几次都是先写问题再写实验。
师:所以第一次实验用了倒叙,第二三四次实验用了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感觉不啰唆。
师:是不是让文章有层次有条理了。斯帕拉捷的心理状态也跟着实验此起彼伏,你发现了吗?
生交流:惊讶,奇怪,兴奋。
师:让我们关注好这些问句,带着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再去感受整个实验的过程
指名读,齐读。
师: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科普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正好在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四中,也正是让我们去写一次实验。那么这次的阅读教学正好也契合了习作要求。作为阅读,本课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实验的过程也很清晰,但是将枯燥的实验写清楚,且不凡语文味,是需要去解读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的。所以这个环节,我通过一个清晰的表格去缕清思路,又引出了问句串联。)
第三板块:感受人物品格——看清斯帕拉捷
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实验成功呢?
生:因为他坚持不懈。
师:如果斯帕拉捷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他就不会有所发现。先后四次甚至是更多次实验,需要动多少脑筋,需要做多少准备工作啊。请写到黑板上。
师:斯帕拉捷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呢?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因为他的好奇心使得他总能发现问题。
师:说得好。西方哲人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还说,好奇心可以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可以说,正是强烈的好奇心造就了斯帕拉捷这位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师:请翻开补充习题看看另外一个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居里夫人很有英雄气概,她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类做贡献。
生:从这两位科学家身上,我觉得科学家,真是了不起,他们都能忍受艰苦的环境,忍受孤独,却不为自己谋利。
师:科学就是这样一座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这样一类甘于奉献坚持不懈的英雄。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带着敬仰,去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评价欣赏,是一种高阶思维,是在对全文整体有了清晰的学习之后的一种概念化的提升。通过四次实验的清楚分析,更能感受到斯帕拉捷这个人的人物品质,从而去衍生开来,去感受一批人的品质,就是科学家。让学生从小就敬仰科学,就尊重科学。从小就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六、教学反思
1.找准定位,指向明确。第一部分教学环节,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设计了几个环节步步深入。第二个环节就要提升学生的迁移学习的能力,所以从文章的布局开始研读。
2.一步一升,实操即时。第一个环节学习概括时,实现了从文到段到句再到字词的一步步跨越,背后是从简单提取到整合的高阶思维的引领。
3.以读带写,养清思路。文本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学生能读懂这一文体,还要会从整体上驾驭这一文体,这个框架感是最重要的。事实上,通过对四次实验的梳理,孩子们慢慢了解到了此种文体的结构感和连续感。在内心奠定了从问题到实验到结论的写作思路,从而达到了运用迁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丽锋.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J]. 新课程(小学), 2010(4):69.
[2] 程帆. 夜晚的实验[J]. 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小学生阅读), 2016(10):9-10.
作者简介:赵琴(1984.12-),女,汉族,山西高平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