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不能这么荡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歌曲钢琴伴奏的“范例”从和声配置、织体涉及、教师演奏的驾驭方面给予分析,指出该“范例”的诸多错误。
  【关键词】教材;歌曲;伴奏配置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从2010年连载了陈一新的数十篇根据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歌曲即兴配弹作品。作者在文中说要“根本解决这个难题(也就是即兴配弹)”,且还声称要“使教师的歌曲配弹能力‘普遍提高’”。这样的目标真好!要是真能实现的话,我们高师音乐教育系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就都别开了,因为办了这么多年高师都没解决,发这数十首作品就能解决还开这些课程干什么呢?这发表的“范例”真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笔者其中一篇《荡秋千》谈一些看法。《荡秋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歌曲,该歌是一首曲调结构方整,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明快的仡佬族童谣。笔者为便于分析,选取陈一新配的伴奏片段如下:
  笔者认为,别看这曲子不大,但作者配置的伴奏问题却不小。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这是一首仡佬族儿歌,配置伴奏的作者的创意也只能主要体现在和声设计和伴奏织体设计上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和声设计的问题。
  (1)在歌曲的第三小节,作者为了满足西方传统功能和声配置的需要,不顾旋律主要骨干音是“3、5”,强行运用导向属功能的下属七和弦,这样配置的效果,音响肯定混杂,儿童的声音天然纯正,这样的配置也许运用在成人歌曲上还可以理解,但运用在一首儿歌上,不见得像作者声称的那样“效果好”。此外,作者说自己多年在日本,搬运西方和声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强烈的西方色彩的和声配置跟他在其他场合所说“为了适应我国国情创造了钢琴伴奏新体系”似乎很矛盾。
  (2)再看第四小节,半终止的地方运用属七和弦,按照西方传统和声这样处理应该是不允许的,且这样的处理还不止一处。显然在运用西方传统和声方面还不规范。
  (3)作者在整个歌曲配置中大量运用七和弦来配置,不合儿童声音纯正的本性不说,跟这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也不合。仡佬族在我国贵州地界,我们从贵州侗族大歌就可以想象到,仡佬族的音乐风格也应该是很干净的。侗族大歌之所以多用一些纯音程就是这个道理。大量运用七和弦来配置,其音响能干净吗?
  (4)这首歌曲是纯粹的五声调式,作者声称“为了适应我国国情创造了钢琴伴奏新体系”,但这样一首地道的民族歌曲作者却完全用西方传统和声来配置是不合适的。关于和声的民族化问题,我国作曲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探索,如黎英海为民歌配置的伴奏,张肖虎的和声书籍等等。网上介绍作者是作曲家,这样一个有违当前民族和声常识的做法,由于作者声称这是教材歌曲的配置“范例”,其不良后果肯定很大。
  二、再看织体
  右手只是旋律,跟作者无关。我们只看作者配置的左手。织体就一种,从头到尾是切分节奏没有变化不说,我想请问有谁荡秋千的感觉是切分节奏的样子呢?用这节奏还能“荡”吗?我在网上随意的搜索了几首同样是荡秋千的乐曲,请大家先看看。
  上例是汤普森成人钢琴教材第一册中的曲子。这样的作品还可以找,基本上是三拍子的,说明荡秋千给人的感觉是流畅的感觉。用切分节奏我认为不合适,至少不是作者声称的“范例”配置方式。这些儿歌都是为了小学生学唱用的,这首歌曲的难度本身就不小,在节奏方面如十六音符、附点节奏的掌握,歌曲本身的难点都很难解决,再来个切分节奏,这是来“捣乱”还是来帮忙的呢?再看音程方面,有大音程跳跃进行,这也很难训练的,用切分节奏真能有助于孩子歌唱吗?网上称作者是音乐教育家,懂教育的应该知道不能这样配置。
  三、从演奏角度看
  作为一首儿童学习的儿歌,浓重的左手伴奏音响是否会掩盖主旋律不说,这样的设计也加大了小学音乐教师的弹奏技术难度。作者这样配置是想发挥弹奏者钢琴弹奏驾驭能力呢还是真像作者所说的是“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服务”的呢?网上称作者还是演奏家,这样的配置对作者来说可以理解,但要说这是来“帮助音乐教师”的,这样的配置咱们就不要去追问是否真得能“普遍提高了教师的即兴能力”,试问中小学音乐教师有几个会了弹奏即兴弹奏的呢?估计对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要想会弹至少要不间断的练习上一个星期左右。
  作者简介:张升浩,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吴跃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导。
其他文献
【摘要】笛子曲中不乏由民歌改编或创编的例子,民歌的曲调与地域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蓝花花》歌词中的语音、语气、语调、语意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分析笛子在发音、旋律进行、情感表达等的演奏特点,使笛子演奏者们能更好地演奏出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改编曲。  【关键词】民歌;竹笛改编曲;演奏启示  早在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其中“肉”指“人声”,“竹”是指“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作曲家在作品创作时越来越注重“民族化”。我国对其虽有重视,但在中提琴方面,作品与研究均较少。本文以《草原之歌》为例,意欲对先人关于我国中提琴作品的民族化之成果做一梳理归纳,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开拓此方面的创作与研究。  【关键词】中提琴;草原之歌;民族化  所谓民族化,是指作曲家们运用本民族艺术的独特形式和手法,创作具有本民族音乐审美特质的作品。纵观整个音乐发展史,许多优秀独
期刊
【摘要】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国家、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缘文化和传统。对于美声唱法来说,中国和美国都是这种唱法的被传播国。本文将中美两国特有的民族唱法和音乐剧唱法以及对于两国来说同样属于外来唱法的美声唱法,三种唱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及其这些差异对中美美声唱法教学的影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美美声教学,吸取美国美声教学中的精华,提高并完善中国的美声教学体系。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美美声教学
期刊
【摘要】合唱与独唱是演唱形式中最常见的两种,两者都以人声为主体,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之处,为了声乐学习者能更好的了解两者的不同,并在日后的演唱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从而能更好的把握独唱与合唱,将合唱中的长处运用到独唱当中,以及将独唱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合唱当中去,本文将从一首具体的作品《天路》出发,详细阐述,使声乐学习者能科学的辨别两者的异同并能展示它们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合唱;独唱;天路;相互影响 
期刊
【摘要】长笛作为木管乐器的一种,在交响乐团的管乐高音区演奏中有重要的位置。而在独奏或协奏演出中长笛以其悦耳饱满明亮灵动的声音特性吸引大量听众。本文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16年6月的一次长笛钢琴协奏音乐会的举办为例,分析了本场音乐会中关于演出场地选择上的优缺点,并进一步针对不同技术特点的长笛艺术家进行音乐会场地选择的分析。  【关键词】长笛;演奏技术;音乐会场地  一、长笛技术要求以及演奏员个人特点
期刊
【摘要】儿童合唱歌曲《苗岭银河》(李幼容词,蔡海波曲)是为“空谷天籁童声演唱组合”量身打造的歌曲,是首例以童声合唱的表演形式来描写苗岭夜景的歌曲,在保留苗族歌曲旋律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作曲家自己的风格,为受众展现了千户苗寨夜晚的美丽画卷,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歌曲背景、曲式、写作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究作曲家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苗岭银河》;曲式;背景;旋律;特点  一、歌曲创作背景 
期刊
【摘要】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歌剧作为一门艺术,美学价值在于其为观众所带来的美感体验,引发的思考以及产生的共鸣。本文以歌剧《秦始皇》为例,从舞台效果、音乐、表演等方面所蕴含的冲突与交融来探讨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歌剧《秦始皇》;冲突与交融;美学价值  谭盾,作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
期刊
【摘要】“高雅艺术进校园”是这几年来兴盛的一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为了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需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社会公益参与度;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结合本地文化,形成文化特色;广泛发挥团组织作用,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关键词】高雅艺术;校园;审美;修养  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高雅
期刊
【摘要】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她用修长的身型和优美的音色征服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重点通过阐述古筝演奏者应具备“力、意、气”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以便更好地展现古筝这个乐器的情感表达艺术魅力。  【关键】古筝教学;古筝演奏;“力”“意”“气”  一、“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想要学习和演奏一门乐器,基本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
期刊
【摘要】儿童本性爱玩好动,如何在音乐课中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学生在正规的教育过程中既受到系统的教育,又得到陶冶性情?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必须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欢跃,才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中,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学不再是抽象、条文的灌输,而成为一种主体对象——教学内容成了学生所热爱的伴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