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项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要落脚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兴趣,激发活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有老师讲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可变性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枪杆(此时枪杆,手臂和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伸缩的推拉门要做成四边形呢?短短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创新欲望。二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有动感声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常采用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比一比谁先做出来,谁的方法多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依据情况,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将教材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高山流水似地倾注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这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如同一条神奇的纽带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充满其中的爱。创设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开讲到总结的各个教学环节,只要有心都可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好的开讲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弛有致、情趣盎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交叉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会和体验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并进行辨析和创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形成生动活泼的气势,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堂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和班次的要求,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列。”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心动”又“行动”,成为信息的主动探索者、摄取者和加工者。而义务教育阶段,低年级课堂中应注重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新鲜感强、好奇心重,常常爱问“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内容讲解上,根据教材内容的深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言,通俗、诙谐,自然活潑,教师完全可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通过想象中的画面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文中自己的内心要求,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胆子大起来了,嘴巴也会说了,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人人动了起来,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兴趣,激发活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有老师讲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可变性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枪杆(此时枪杆,手臂和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伸缩的推拉门要做成四边形呢?短短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创新欲望。二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有动感声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常采用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比一比谁先做出来,谁的方法多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依据情况,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将教材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高山流水似地倾注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这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如同一条神奇的纽带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充满其中的爱。创设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开讲到总结的各个教学环节,只要有心都可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好的开讲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弛有致、情趣盎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交叉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会和体验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并进行辨析和创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形成生动活泼的气势,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堂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和班次的要求,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列。”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心动”又“行动”,成为信息的主动探索者、摄取者和加工者。而义务教育阶段,低年级课堂中应注重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新鲜感强、好奇心重,常常爱问“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内容讲解上,根据教材内容的深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言,通俗、诙谐,自然活潑,教师完全可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通过想象中的画面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文中自己的内心要求,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胆子大起来了,嘴巴也会说了,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人人动了起来,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