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现状,并对其的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流行趋势,及防控的现状,提出适宜的控制策略。结果:目前,我国慢性病致残和致死率逐步的升高,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论: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教育和综合干预,能更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态势,也是减少经济负担,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的保障。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控制策略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热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潜伏周期长,并且病情延续难以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1],该类病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等疾病为主。该文从进行以我国目前慢性病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近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尤其中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正面临着逐年上升的严峻态势[2]。根据卫生部和WHO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和《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和流行态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2亿人,其中老年人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的致死率占首位,十年间死亡率分别从0.041%、0.037%、0.046%上升到0.149%、0.147%、0.115%,且这三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疾病,因此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要高,慢性病高额的治疗费用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我国每年因慢性病造成了数百亿的经济损失。并且患病者多为40岁左右的人群,一旦患病高额的治疗费用和降低的劳动能力,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虽加大防治队伍,但慢性病普查,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策略
2.1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综合控制策略。
对慢性病的干预可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相关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的扩展各人群预防控制慢性病的知识面,提升人群的健康理念,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患病率。针对高危人群首先应建立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档案,以35岁以上的居民为重点,动态掌握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其次,做好动态监测和定期随访,对有慢性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特征的要对其进行做体重、腰围、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等水平的监测,吸烟者每2月一次询问吸烟情况,每次随访都要提供膳食和身体活动等行为的指导。最后要有计划的开展危险因素得控制、干预及效果评价,按照高危人群标准,以血压和体重为核心指标,结合血糖、血脂等综合指标,采取膳食指导、身体活动指导等措施,定期的进行效果评价。
2.2加强三级预防的策略
慢性病要强调以社区,家庭,病人为主的三级预防。一级防范即健康促进,在疾病尚未发生时,政府可以通过电视、电台做健康促进的教育,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发放小册子、宣传单,定期更新宣传栏,开健康讲座,医院开展免费义诊,组织宣传、咨询活动日等活动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促进的教育宣传,鼓励人们选择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二级防范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普查,筛查,定期地给予身体检查,对高危人群做好跟进的血糖,血脂等的监测;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的准确率,和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及早发现疾病初期患者,并给与及时合理的治疗。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并发症的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其预防重点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医生要阐明药物的作用,使患者了解药物何时产生疗效,治疗需要的时间,疗程有多长等信息;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不要过于复杂;医生能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对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要有必要的选择可替代药品。通过这些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功能恢复。
2.3强调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致残和死亡率高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参与医生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首先要与患者积极的沟通,积极传递正能量,不要将话题多放在患者身上,多谈一些有趣幽默的话题,护理人员要用热情、亲切的目光,给患者以鼓励和爱护。其次,社区和家庭要积极的改变患者的生活环境,经常开展一些手绘,象棋,书法,羽毛球等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鼓励其多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来缓解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等不良情绪。医院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类的讲座等活动进行危机干预,提高慢性病人的精神卫生水平。
2.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强调政府的行为,建立健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相关政策,积极的引入竞争的机制,通过各项政策刺激促进社会的各阶级参与慢性病控制,多模式发展完善国家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机制。比如,①制定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监督的相应规定,加强慢性疾病防控体系、卫生监督体系、采血服务能力体系等的建设,保证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的建立;②建立健全慢性病检测协调管理的机制,保证对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的改良和危险因素、慢性病检测体系的完善提供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进而提高慢性病的综合预防和治疗的水平;③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制定具体的法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经费支撑
3.总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发病潜伏期长,治疗周期久,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等特点。分析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人群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特别是包括饮酒、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和精神活动等危险因素,都极大的促使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因此,强调各项政策的制定,加强健康的教育力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家庭各级的卫生服务,切实有效的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玲.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1):937-938.
[2]陈贤义.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6(4):145.
[3]冯潭溪.综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策略与措施探索[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3):318.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控制策略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热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潜伏周期长,并且病情延续难以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1],该类病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等疾病为主。该文从进行以我国目前慢性病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近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尤其中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正面临着逐年上升的严峻态势[2]。根据卫生部和WHO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和《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和流行态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2亿人,其中老年人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的致死率占首位,十年间死亡率分别从0.041%、0.037%、0.046%上升到0.149%、0.147%、0.115%,且这三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疾病,因此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要高,慢性病高额的治疗费用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我国每年因慢性病造成了数百亿的经济损失。并且患病者多为40岁左右的人群,一旦患病高额的治疗费用和降低的劳动能力,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虽加大防治队伍,但慢性病普查,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策略
2.1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综合控制策略。
对慢性病的干预可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相关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的扩展各人群预防控制慢性病的知识面,提升人群的健康理念,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患病率。针对高危人群首先应建立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档案,以35岁以上的居民为重点,动态掌握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其次,做好动态监测和定期随访,对有慢性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特征的要对其进行做体重、腰围、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等水平的监测,吸烟者每2月一次询问吸烟情况,每次随访都要提供膳食和身体活动等行为的指导。最后要有计划的开展危险因素得控制、干预及效果评价,按照高危人群标准,以血压和体重为核心指标,结合血糖、血脂等综合指标,采取膳食指导、身体活动指导等措施,定期的进行效果评价。
2.2加强三级预防的策略
慢性病要强调以社区,家庭,病人为主的三级预防。一级防范即健康促进,在疾病尚未发生时,政府可以通过电视、电台做健康促进的教育,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发放小册子、宣传单,定期更新宣传栏,开健康讲座,医院开展免费义诊,组织宣传、咨询活动日等活动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促进的教育宣传,鼓励人们选择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二级防范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普查,筛查,定期地给予身体检查,对高危人群做好跟进的血糖,血脂等的监测;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的准确率,和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及早发现疾病初期患者,并给与及时合理的治疗。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并发症的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其预防重点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医生要阐明药物的作用,使患者了解药物何时产生疗效,治疗需要的时间,疗程有多长等信息;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不要过于复杂;医生能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对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要有必要的选择可替代药品。通过这些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功能恢复。
2.3强调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致残和死亡率高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参与医生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首先要与患者积极的沟通,积极传递正能量,不要将话题多放在患者身上,多谈一些有趣幽默的话题,护理人员要用热情、亲切的目光,给患者以鼓励和爱护。其次,社区和家庭要积极的改变患者的生活环境,经常开展一些手绘,象棋,书法,羽毛球等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鼓励其多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来缓解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等不良情绪。医院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类的讲座等活动进行危机干预,提高慢性病人的精神卫生水平。
2.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强调政府的行为,建立健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相关政策,积极的引入竞争的机制,通过各项政策刺激促进社会的各阶级参与慢性病控制,多模式发展完善国家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机制。比如,①制定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监督的相应规定,加强慢性疾病防控体系、卫生监督体系、采血服务能力体系等的建设,保证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的建立;②建立健全慢性病检测协调管理的机制,保证对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的改良和危险因素、慢性病检测体系的完善提供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进而提高慢性病的综合预防和治疗的水平;③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制定具体的法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经费支撑
3.总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发病潜伏期长,治疗周期久,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等特点。分析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人群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特别是包括饮酒、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和精神活动等危险因素,都极大的促使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因此,强调各项政策的制定,加强健康的教育力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家庭各级的卫生服务,切实有效的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玲.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1):937-938.
[2]陈贤义.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6(4):145.
[3]冯潭溪.综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策略与措施探索[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