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新范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生物学作为新世纪的前沿科学,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了笔者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新范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基础性实验科学和21世纪领先科学——生物学,更离不开创新。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不断汲取、收集生物科学信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一、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个要求学生“唯书、唯上、唯师”的教师,一个对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都视为“不务正业”的教师,一个不鼓励、不提倡、不允许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内容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
  
  二、构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该怎样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式接受这堂课的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努力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教师指导方向,由浅入深,通常是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答的不好提问组给予指导。以竞赛形式让学生去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甘示弱,积极思考,去挖掘,生怕落在别人后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动活泼上完一节课,其乐融融。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提倡让学生大胆提出与本节有关的知识内容疑问扩展知识面,让学生去发挥创新,教师给予解答,这样即学会了本节知识,又使知识得到升华,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三、创设创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热情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提出:有利于创造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而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才会感到安全和自由,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不断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创新氛围,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建立平等的、融洽的、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怀疑、敢问。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千万不要挖苦讽刺,而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养成创造型人才的思维品质。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设教育情境时,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既熟悉又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耳的组成和功能”一课,讲到中耳的组成和功能时,教师设疑提出问题:你会科学的擤鼻涕吗?为什么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乘飞机时(起飞降落),为什么口里含糖并不断进行吞吐咽?当有人打你嘴巴时你会防范吗?先让学生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并回答。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擤鼻涕要一侧一侧的擤。那为什么?同擤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同擤耳朵会嗡嗡响。其道理是什么?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并回答,也就是开始了探索创新。这时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马上转移到老师的课题中来。
  (三)讲述发展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想法,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只有当学生表现出创新欲望时,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体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对问题的敏感性及不断探究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前生物科学的最新动态,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介绍克隆羊多利的培养过程,克隆技术在遗传学和医学上的科研价值;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新进展,对人类延长寿命的影响;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人体器官的再生和移植等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还经常让学生了解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问题,诸如环境变化、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都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正处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要迎接新技术、新问题的挑战,必须学好生物学知识,努力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在学生有了创新的思想和热情后,教师应该积极地加以引导,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创新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如在讲了色盲特征后,教师设疑提问:在生活中,色盲会给患者带来哪些生活不便?学生相互讨论,积极发言,许多学生都答出:红绿色盲患者无法看清红绿灯的变化。那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呢?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应制造一种全新概念的红绿灯,将“红绿灯”的红、绿、黄三种颜色分别与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相结合,以解决交通信号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这样的思考,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经常这样的训练,就会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五、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如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演示,学生只是一味地按照要求模仿、接受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教材实验的框框中走出来,用新思路来启发学生。
  在实验课中, 一般以问题为指导,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观察时逐步提出设想,明确探索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如:介绍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出根?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这些现象,不清楚,便争论起来,谁也不服输。我趁热打铁,要学生回去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亲自动手做,并观察做好记录。看谁设置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都想争做最好,肯动脑筋,积极思考。
  实验课上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应尽量减少束缚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最后由教师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在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甲试管没有吹入任何气体,所以没有变化,而乙试管吹入CO2气体,肯定变浑浊。我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并说明在这个实验中,甲试管是用来做对照的,但没有对比性,应当改进。如何改进呢?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可用打气针或注射器向甲试管中反复注入空气。这样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在实验课教学中应设法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实验中互帮互学,学会合作。在进行“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这一节实验教学中,将实验要求中只观察鳍的位置的内容稍加改动,插入探究各种鳍在其游泳时所起的作用。有意将探究实验分成四组去做,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即第一组,剪去胸鳍、腹鳍后观察游泳状况,探究胸、腹鳍的作用;第二组,剪去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情况,探究背、臀鳍的作用;第三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情况,探究尾鳍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情况,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同时要求组内同学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和全班同学交流,共同归纳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发挥集体智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然,生物学科创新教育的渗透途径还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创新教育是一项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付出艰辛的劳动,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做为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
期刊
摘要: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融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有效途径,而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即是对化学自主参与的课堂结构,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方面作的探索。  关键词:化学;自主参与;课堂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积极性、主动性、有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融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艺术修养相结合的素质。怎样才能具备这一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需要,是新世纪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本着艺术创造和科学性精神相结合的观点,扎扎实实的研究教材、教法,勇于探索,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曾经有一位特级教师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课,他在上课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在英国伦敦珍藏着一本著名的
期刊
在生物教学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职教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表现丰富,如对问题的猜想或应急性回答,提出怪问题,产生新奇的想象,对难题的顿悟等。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长期以来,逻辑思维一直被视为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而非逻辑思维仍未被重视。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生物学知识,有时非逻辑思维竟起关键作用。    一、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
期刊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而演示实验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综合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那么,教学中应怎样安排好演示实验才能使教学效果恰到好处呢?下面简要谈谈演示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期刊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亲自进行像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产品。”教师教学生,不是要学生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最有效的教学过程是体验的过程。体验思维创造的过程,体验应用实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体验科学的壮美与神奇…..,而
期刊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如何能够把只是用活,把知识应用于生活,联系上实际,实现在教学的方向,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所以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而通过对前人知识的理解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开拓思维的能力越来越主要。努力寻找
期刊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化学知识,并从化学知识中找出化学理论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四化”比较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四化”即指:科学道理生活化、科学道理人文化、化学理论精细化、化学知识系统化,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这些问题。    一、科学道理生活化    有些化学道理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
期刊
摘要:蝉生活在地下最长者达17年,给我们的从教、治学带来有益的启示;面对前进路上的诱惑与陷阱,做为教师应学会拒绝,要保持这颗清净心不受侵染,要甘于寂寞,挚诚治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焕彩。  关键词:蝉的启示;耐得寂寞;守住清净心;爱岗奉献。     朋友,烈日当空的盛夏,伴着阵阵蝉鸣,您的心是清凉?是躁热?对这年年应候守常的蝉,我们知之几何?他是否给您的为人、从教、治学带来一些有益
期刊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强和引导学生对化学教材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