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 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呢?
一、精心准备学习器材
课堂上,要让学生真切地经历实验操作探究活动,充足的材料准备显然是活动的保障。没有了材料,一切实验活动都是空谈。只有保障充足的材料才能开展实验活动,也只有充足而有用的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实际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选择、有比较的取舍活动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材料。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事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合格灯座、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等,而且要能配套。同时,教师要对小灯泡的质量、电池的电量等进行测试。准备充分了,实验时才不会慌乱,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指导学生组装电路,才能让学生在规范活动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免造成学生实验失败却不明所以,对科学知识产生怀疑或对所学知识产生理解错误、偏差,从而影响了科学实验的目的。
二、提高小组合作,决定实验成功
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分组时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的原则让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优化组合,一般4人一组,确定组长、材料员、记录员等,在实验室的位置相对固定。根据不同实验的要求,也可以分成两人一组,方便教师管理和了解学生。
1.组建合适的实验小组
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要做到严格控制人数,一般采用4人一小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要让他们感受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初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在组建小组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的组合,体现民主,一般情况他们会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无疑给小组顺利合作埋下伏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的策略。合作学习的习惯非一天两天养成,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耐心,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磨合。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教师应让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相应学生的相应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实行“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推行岗位轮换制,在多次活动中,每个同学不能不断重复同一个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依此来体验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辛劳,能做到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避免同组成员推卸责任、互相指责。
三、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第一,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二,教师规范演示。
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 师可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领,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形成一个感 性认识。在学生熟悉操作流程之后,再进行亲身的体验,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 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如,在“如何使用酒精灯“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学生一开 始就被教师的一举一动所吸引, 并随着教师的操作进程产生种种疑问:为什么用 火柴, 而不用打火机点灯芯呢?为什么用塑料灯罩灭火,而不像吹蜡烛那样吹灭 酒精灯?为什么塑料做的灯罩不会被烧坏?为什么灭完了火还要将罩掀开一次 呢?等等。随着老师的讲解,这些疑问一一得以解决,学生在接下来的亲自操作 中就能够按部就班,通过实践掌握这些操作技能。
第三,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那他们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第四,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精心准备学习器材
课堂上,要让学生真切地经历实验操作探究活动,充足的材料准备显然是活动的保障。没有了材料,一切实验活动都是空谈。只有保障充足的材料才能开展实验活动,也只有充足而有用的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实际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选择、有比较的取舍活动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材料。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事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合格灯座、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等,而且要能配套。同时,教师要对小灯泡的质量、电池的电量等进行测试。准备充分了,实验时才不会慌乱,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指导学生组装电路,才能让学生在规范活动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免造成学生实验失败却不明所以,对科学知识产生怀疑或对所学知识产生理解错误、偏差,从而影响了科学实验的目的。
二、提高小组合作,决定实验成功
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分组时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的原则让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优化组合,一般4人一组,确定组长、材料员、记录员等,在实验室的位置相对固定。根据不同实验的要求,也可以分成两人一组,方便教师管理和了解学生。
1.组建合适的实验小组
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要做到严格控制人数,一般采用4人一小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要让他们感受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初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在组建小组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的组合,体现民主,一般情况他们会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无疑给小组顺利合作埋下伏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的策略。合作学习的习惯非一天两天养成,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耐心,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磨合。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教师应让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相应学生的相应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实行“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推行岗位轮换制,在多次活动中,每个同学不能不断重复同一个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依此来体验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辛劳,能做到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避免同组成员推卸责任、互相指责。
三、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第一,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二,教师规范演示。
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 师可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领,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形成一个感 性认识。在学生熟悉操作流程之后,再进行亲身的体验,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 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如,在“如何使用酒精灯“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学生一开 始就被教师的一举一动所吸引, 并随着教师的操作进程产生种种疑问:为什么用 火柴, 而不用打火机点灯芯呢?为什么用塑料灯罩灭火,而不像吹蜡烛那样吹灭 酒精灯?为什么塑料做的灯罩不会被烧坏?为什么灭完了火还要将罩掀开一次 呢?等等。随着老师的讲解,这些疑问一一得以解决,学生在接下来的亲自操作 中就能够按部就班,通过实践掌握这些操作技能。
第三,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那他们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第四,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