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 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含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经常讲的教学强调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使师生互动有效。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互动反应不积极,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回答,未能达到预期的“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目标。
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学生不懂,还是学生害怕?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无效性。
一、教师的引导激励
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引导激励措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气氛要相对宽松自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看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入境始于亲”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将介绍丹顶鹤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了丹顶鹤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时数量众多、歌声嘹亮的感性认识。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困生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如“说得真好”“写得好漂亮””“你一定会成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总之,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发展,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操作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学生动手、动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的参与,我们要解放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选择,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出示课文中太阳和风的插图,让学生猜一猜太阳和风谁的本领大。这个猜谜活动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着。这时,我趁机引导:“想知道结果吗?”学生们兴趣更浓了,由猜转入到初读课文。我又适时让学生去选择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甚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学的内容等。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由于自己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这就充分发挥了自主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师的积极评价
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这种方式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巩固生字,比一比、赛一赛等训练。教师对这些训练情况要及时地收集、归类处理,对个别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共同普遍性的问题则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老师给予点拨、辨析,以此来深化学习方法,巩固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学期,初学写日记,学生们对写什么、怎么写都很困惑,我鼓励学生先写好一句话、两句话……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写话能力时,我又鼓励他们把话写具体,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每次,在细读学生们的日记后,我总是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好日记,动情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渐渐地,学生的日记内容丰富了,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总之,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教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互动反应不积极,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回答,未能达到预期的“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目标。
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学生不懂,还是学生害怕?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无效性。
一、教师的引导激励
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引导激励措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气氛要相对宽松自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看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入境始于亲”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将介绍丹顶鹤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了丹顶鹤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时数量众多、歌声嘹亮的感性认识。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困生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如“说得真好”“写得好漂亮””“你一定会成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总之,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发展,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操作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学生动手、动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的参与,我们要解放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选择,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出示课文中太阳和风的插图,让学生猜一猜太阳和风谁的本领大。这个猜谜活动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着。这时,我趁机引导:“想知道结果吗?”学生们兴趣更浓了,由猜转入到初读课文。我又适时让学生去选择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甚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学的内容等。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由于自己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这就充分发挥了自主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师的积极评价
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这种方式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巩固生字,比一比、赛一赛等训练。教师对这些训练情况要及时地收集、归类处理,对个别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共同普遍性的问题则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老师给予点拨、辨析,以此来深化学习方法,巩固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学期,初学写日记,学生们对写什么、怎么写都很困惑,我鼓励学生先写好一句话、两句话……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写话能力时,我又鼓励他们把话写具体,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每次,在细读学生们的日记后,我总是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好日记,动情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渐渐地,学生的日记内容丰富了,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总之,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教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