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从一个角度道出了教师的使命不是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使学生生成知识,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索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索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而这也正符合了《思想品德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老师在唱“独角戏”,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记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于是,“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方式孤单单——无趣,学生精神昏沉沉——没劲”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真实写照。
而今,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新契机,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动中求知,力求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围绕“动”和“活”我们该怎么去做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乐学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可先在导入上下工夫,精心构思导入情境,做到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一课时,先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歌声马上吸引了大家,有的同学甚至在下面跟着唱,唱完后,我微笑着让大家告诉我这首歌曲的名字,这首歌的写作背景。大家马上热烈地响应,由此引出对台湾问题的思考。这样,枯燥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给学生。歌曲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性的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教育过程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的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价值,实际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启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在讲《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时,设置了几个问题情境:家长让子女弃学经商,要女孩子早点出嫁,认为读书不如赚钱……这样和学生贴近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引导他们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提出假设,积极探索得到答案,依次训练他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及时对他们的正确观点予以肯定,让他们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讨知识的喜悦和乐趣。
这种方法重视了学生知识的生发过程,能使教学的作用力转化为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提出来,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能使学生问出问题,摆出疑问点、矛盾点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在探讨中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明辨是非。这种方法还能让教学内容在活动中不断生长,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它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将时代信息引入课堂教学的园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俱进”,更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因此,我们应该开阔眼界,大胆创新,设计思考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或者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有结合之点,与学生现有的思想、观点是否有撞击之处,通过寻找理论应用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
比如讲《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几个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教师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这样既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观念。
四、创设实践活动,感悟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到自身实际行动中。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调查提纲,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收集有关资料,再回到课堂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交流。
这种实践活动把学习形式由课堂延伸到社会,既以教材为依托,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提供较大的空间。
如在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后,我带领学生对我们家乡的祖山做了一次实地的考察,让学生亲身领略了祖山的秀美风光,同时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资源被破坏的遗憾,触及了学生的灵魂,他们不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纷纷为当地如何治理资源和环境献计献策。
这样的实践活动延伸了课堂,具有自主的开发性,时空的开放性,交流的多样性,探究的深入性等特点,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出许多的道理,知行趋向统一。
总之,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意识的青少年,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关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我们只有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他们真正地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去发挥,去创造,去拓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
众所周知,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老师在唱“独角戏”,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记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于是,“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方式孤单单——无趣,学生精神昏沉沉——没劲”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真实写照。
而今,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新契机,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动中求知,力求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围绕“动”和“活”我们该怎么去做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乐学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可先在导入上下工夫,精心构思导入情境,做到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一课时,先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歌声马上吸引了大家,有的同学甚至在下面跟着唱,唱完后,我微笑着让大家告诉我这首歌曲的名字,这首歌的写作背景。大家马上热烈地响应,由此引出对台湾问题的思考。这样,枯燥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给学生。歌曲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性的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教育过程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的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价值,实际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启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在讲《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时,设置了几个问题情境:家长让子女弃学经商,要女孩子早点出嫁,认为读书不如赚钱……这样和学生贴近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引导他们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提出假设,积极探索得到答案,依次训练他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及时对他们的正确观点予以肯定,让他们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讨知识的喜悦和乐趣。
这种方法重视了学生知识的生发过程,能使教学的作用力转化为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提出来,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能使学生问出问题,摆出疑问点、矛盾点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在探讨中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明辨是非。这种方法还能让教学内容在活动中不断生长,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它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将时代信息引入课堂教学的园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俱进”,更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因此,我们应该开阔眼界,大胆创新,设计思考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或者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有结合之点,与学生现有的思想、观点是否有撞击之处,通过寻找理论应用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
比如讲《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几个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教师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这样既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观念。
四、创设实践活动,感悟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到自身实际行动中。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调查提纲,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收集有关资料,再回到课堂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交流。
这种实践活动把学习形式由课堂延伸到社会,既以教材为依托,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提供较大的空间。
如在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后,我带领学生对我们家乡的祖山做了一次实地的考察,让学生亲身领略了祖山的秀美风光,同时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资源被破坏的遗憾,触及了学生的灵魂,他们不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纷纷为当地如何治理资源和环境献计献策。
这样的实践活动延伸了课堂,具有自主的开发性,时空的开放性,交流的多样性,探究的深入性等特点,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出许多的道理,知行趋向统一。
总之,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意识的青少年,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关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我们只有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他们真正地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去发挥,去创造,去拓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