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分析、探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出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良性互动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互动;组织者;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对象
目前,学界公认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是以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为标志的。实际上,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李克强和团北京市委书记贾春旺参加的北京24所高校千名大学生参与的门头沟煤矿调研活动。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以来,对于促进教育与实践结合,增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者道之动”,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暴露出了不谐和的因素,如组织不力、沟通不畅、走马观花、形式主义、疲于应付、配合不积极等等,影响甚至阻挠了活动效果的良好持续呈现,为“三下乡”这一品牌活动蒙上了阴影。本文从社会互动理论出发,分析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互动链接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三者良性互动的措施和方法,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一、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是社会互动理论研究的鼻祖,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会互动”这一概念。由于研究的方法和纬度不同,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定义也各有千秋。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1】。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個统一的互动理论,各种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但是,不同社会互动理论研究的观点,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社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2】。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符号互动论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所谓符号,就是能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比如召开“三下乡”出征仪式是表示活动即将开始的符号,朋友见面拥抱、握手是表示亲近的符号。声音、语言、动作、姿态、文字、图画、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1】。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布劳等人在1974年提出来的,该理论是借助于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在相互作用、强化的情况下长期发展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3】。这一理论通过关注外在的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就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霍曼斯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够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加以解释,寻求心理层次的解释是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核心。布劳的交换理论注重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考察社会结构中整合性质和潜在的冲突力量。布劳认为,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4】。
(三)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又称民俗方法论、常人方法论,这一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本土方法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遵循着一种固有的、心照不宣的规范规则行动,如果违反了规则,互动就不能够顺利进行。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互动双方有“共同语言”。并遵守“共同语法”,否则就无法沟通【1】。
(四)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1】。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互动中总是以某种群体的价值和规范来约束自我,从而形成与该群体相似的价值追求和以该价值、规范对个人、他人做出适当评价。参照群体是随着人们所处环境和身份的不同而经常发生变化。
二、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的互动,任何一方偏颇或缺失都可能造成活动中断和效果失真。但从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三者之间并未达成默契,甚至存在着“单兵作战”或“局部战争”的局面,使“三下乡”这一品牌活动火热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效果呈现蒙上了冰凌和雾霾。具体表现在:
(一)组织者:组织不科学、不完善,发生机制不健全
笔者对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1625份,收回1344份,有效1344份。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觉得当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什么问题?”时,31.4%的学生和24.6%的教师认为组织管理有待于提高,28.7%的学生和31.6%的教师认为选题太空泛,可操作性不强,33.6%的学生和56.1%的教师认为活动创新性不强,51.4%的学生和66.7%的教师认为活动流于形式。在回答“您认为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困难在于”时,41.6%的学生和63.2%的教师选择了联系实践单位,54.1%的学生和73.7%的教师认为资金投入不足,29.2%的学生和35.1%的教师选择了学校保障不力。
统计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活动组织者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不完备,只设计了大学生“下去”环节,而没安排服务对象“接收”环节,组织培训、教育管理有待加强;项目设置前期缺乏需求调研,随意臆想项目,不切合学生和服务对象需求,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保障不力;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活动内容单一,仅限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电影展播、捐书送报等传统项目,缺少科技内涵和人文关怀;注重媒体宣传报道,忽略活动成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形式主义普遍,“三下乡”常异化为乡村游、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的“三游乡”。
(二)大学生:认识不到位、随大流,奖惩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方互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任何一方互动瑕疵势必会影响到活动的开展与成效。据笔者对信阳四所高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在回答“您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时,22.4%的学生是为了体验一把农村的新鲜生活,8.7%的学生表示没多大收获,只是一种经历,3.9%的学生表示没收获,浪费时间。在回答“您对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有什么看法?”时,8.5%的同学选择没做过农活,尝个新鲜,4.2%的学生认为给农民添乱,2.9%的学生建议取消此项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意义认识不足,不到位,缺乏对“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原则的把握和领悟,导致“摇旗呐喊声大,埋头实干劲小”。二是学生专业和服务对象需求不对口,导致咬合力弱化或丧失。三是缺乏奖惩机制约束,学生凑热闹、随大流、尝新鲜现象普遍,致使活动开展不深入不持久,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三)服务对象:信任危机,不配合,“一头热”现象严重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酬赏和惩罚原则,当服务对象认为不能从大学生身上得到应有的利益或报酬时,他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反对甚至阻挠这种活动的开展。这时,不接洽不配合和“一头热”现象发生,从而直接中断了互动过程,热在上头,空在基层,冷在农户,导致活动夭折和畸形发展,最后使这一原本利民爱民助民的民心工程异化为农民的负担包袱。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三方良性互动关系构建措施
社会行为本质上是社会交往各方的互动,那么和谐关系就不可能通过其中任何一方的单独行为而实现。和谐只能体现于双方或多方互动的动态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和谐是以互动中的和谐为基础的,因此,只有消除了互动中的障碍,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和谐【5】。
(一)顶层设计和基层组织上下呼应,为大学生和服务对象良性互动架起一座桥梁
本土方法论认为,互动不是随意的,它有一定的程序、规范与过程,也即“预制”的“蓝图”【6】。当下,中宣部、团中央等部门已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了顶层设计安排,但这只解决了“下去”的问题,而“接收”机制并未建立。当下,急需设计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下去”和“接收”的对衔。同时,要更加注重符号互动论的引导,顶层设计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标志和会旗,以取代范畴更广的志愿者标志和一般旗帜,增加符号认同感。
对于基层组织者——高校来说,要在学生和服务对象之间寻找契合点和兴奋点,摒弃“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式的随机立项原则,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扎实做好前期调研需求,科学制定项目计划,突显科技力量和人文关怀,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深入培训参与学生,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用创新的思维和实干的精神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促发展。在媒体报道方面,更应该注重质量效益,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活动的组织和成效上来,既要杜绝“人员未动,媒体先行”,又要防止“浅尝辄止,夸大宣传”。
(二)强化认同和奖惩并重前后交替,为组织者和服务对象良性互动提供动力源泉
依据参照群体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理从属的群体,人们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据笔者对信阳四所高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表明,79.6%的学生表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使服务对象和大学生双重受益。这说明大学生们还是愿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该团队存有好感并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但进入团队后,由于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对任务理解偏差加大,逐渐地对团队失去了信心和产生误解。纽科姆认为,个体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观念的改变要经历三个阶段: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的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1】。在愿意加入团队的过程中就表明他们已经对该团队达到了认同。因此,高校组织者在学生加入该团队后,就应对其进行培训,加大团队理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明确组织任务目标,让成员了解团队的动机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与成员之间的互动,使成员深刻明白团队的理念和追求,而不是随大流、尝新鲜,将“三下乡”异化成“三游乡”。
社会交换论中“侵犯—赞同”命题指出: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至大于预期的酬赏,或者未遭到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的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1】。所以,组织者在开展活动前,就应该告知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干的好会得到什么样的酬赏,干不好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不过要本着开始前低酬赏高惩罚和结束考核时多酬赏低惩罚的原则,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干劲,使大家朝着共同目标迈进,真正地把“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原则落实到实处。
(三)主动报需与积极配合相得益彰,为组织者和大学生良性互动搭建实践平台。
根据社会报酬交换原则,大学生愿意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三下乡”有其吸引力的地方。据笔者对信阳四所高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表明,57.5%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关注了解社会现实,55.2%的认为是理论应用实践,46.8%的是要增长见识,42.0%的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47.4%的是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因此,服务对象应充分认识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和吸引力,积极主动地把项目需求通过村、乡镇、社区等组织反馈到高校,谋求与高校的对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要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帮助,在吃住行方面加以协调。互动有序,对接顺畅,服务对象一定能在大学生的奉献中获得经济的富足和精神的升华。
四、结语
社会互动理论较好地诠释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组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离不开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悉心体味,更离不开服务对象主动报需和欣然接洽。只要组织机制健全运转得当,大学生满心参与戮力而为,服务对象积极申报寻求合作,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一品牌活动定能热在上头,乐在基层,暖在农户,焕发出勃勃生机,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储丽玲,周学荣.构建体育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和谐关系的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J].體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19.
[3]胡军.居民对青奥会感知及其支持度的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1,32:193.
[4]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济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学林,苏蔓.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构建油地和谐关系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10.
[6]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社会互动;组织者;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对象
目前,学界公认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是以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为标志的。实际上,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李克强和团北京市委书记贾春旺参加的北京24所高校千名大学生参与的门头沟煤矿调研活动。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以来,对于促进教育与实践结合,增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者道之动”,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暴露出了不谐和的因素,如组织不力、沟通不畅、走马观花、形式主义、疲于应付、配合不积极等等,影响甚至阻挠了活动效果的良好持续呈现,为“三下乡”这一品牌活动蒙上了阴影。本文从社会互动理论出发,分析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互动链接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三者良性互动的措施和方法,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一、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是社会互动理论研究的鼻祖,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会互动”这一概念。由于研究的方法和纬度不同,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定义也各有千秋。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1】。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個统一的互动理论,各种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但是,不同社会互动理论研究的观点,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社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2】。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符号互动论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所谓符号,就是能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比如召开“三下乡”出征仪式是表示活动即将开始的符号,朋友见面拥抱、握手是表示亲近的符号。声音、语言、动作、姿态、文字、图画、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1】。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布劳等人在1974年提出来的,该理论是借助于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在相互作用、强化的情况下长期发展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3】。这一理论通过关注外在的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就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霍曼斯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够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加以解释,寻求心理层次的解释是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核心。布劳的交换理论注重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考察社会结构中整合性质和潜在的冲突力量。布劳认为,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4】。
(三)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又称民俗方法论、常人方法论,这一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本土方法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遵循着一种固有的、心照不宣的规范规则行动,如果违反了规则,互动就不能够顺利进行。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互动双方有“共同语言”。并遵守“共同语法”,否则就无法沟通【1】。
(四)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1】。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互动中总是以某种群体的价值和规范来约束自我,从而形成与该群体相似的价值追求和以该价值、规范对个人、他人做出适当评价。参照群体是随着人们所处环境和身份的不同而经常发生变化。
二、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的互动,任何一方偏颇或缺失都可能造成活动中断和效果失真。但从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三者之间并未达成默契,甚至存在着“单兵作战”或“局部战争”的局面,使“三下乡”这一品牌活动火热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效果呈现蒙上了冰凌和雾霾。具体表现在:
(一)组织者:组织不科学、不完善,发生机制不健全
笔者对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1625份,收回1344份,有效1344份。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觉得当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什么问题?”时,31.4%的学生和24.6%的教师认为组织管理有待于提高,28.7%的学生和31.6%的教师认为选题太空泛,可操作性不强,33.6%的学生和56.1%的教师认为活动创新性不强,51.4%的学生和66.7%的教师认为活动流于形式。在回答“您认为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困难在于”时,41.6%的学生和63.2%的教师选择了联系实践单位,54.1%的学生和73.7%的教师认为资金投入不足,29.2%的学生和35.1%的教师选择了学校保障不力。
统计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活动组织者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不完备,只设计了大学生“下去”环节,而没安排服务对象“接收”环节,组织培训、教育管理有待加强;项目设置前期缺乏需求调研,随意臆想项目,不切合学生和服务对象需求,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保障不力;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活动内容单一,仅限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电影展播、捐书送报等传统项目,缺少科技内涵和人文关怀;注重媒体宣传报道,忽略活动成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形式主义普遍,“三下乡”常异化为乡村游、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的“三游乡”。
(二)大学生:认识不到位、随大流,奖惩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方互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任何一方互动瑕疵势必会影响到活动的开展与成效。据笔者对信阳四所高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在回答“您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时,22.4%的学生是为了体验一把农村的新鲜生活,8.7%的学生表示没多大收获,只是一种经历,3.9%的学生表示没收获,浪费时间。在回答“您对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有什么看法?”时,8.5%的同学选择没做过农活,尝个新鲜,4.2%的学生认为给农民添乱,2.9%的学生建议取消此项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意义认识不足,不到位,缺乏对“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原则的把握和领悟,导致“摇旗呐喊声大,埋头实干劲小”。二是学生专业和服务对象需求不对口,导致咬合力弱化或丧失。三是缺乏奖惩机制约束,学生凑热闹、随大流、尝新鲜现象普遍,致使活动开展不深入不持久,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三)服务对象:信任危机,不配合,“一头热”现象严重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酬赏和惩罚原则,当服务对象认为不能从大学生身上得到应有的利益或报酬时,他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反对甚至阻挠这种活动的开展。这时,不接洽不配合和“一头热”现象发生,从而直接中断了互动过程,热在上头,空在基层,冷在农户,导致活动夭折和畸形发展,最后使这一原本利民爱民助民的民心工程异化为农民的负担包袱。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三方良性互动关系构建措施
社会行为本质上是社会交往各方的互动,那么和谐关系就不可能通过其中任何一方的单独行为而实现。和谐只能体现于双方或多方互动的动态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和谐是以互动中的和谐为基础的,因此,只有消除了互动中的障碍,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和谐【5】。
(一)顶层设计和基层组织上下呼应,为大学生和服务对象良性互动架起一座桥梁
本土方法论认为,互动不是随意的,它有一定的程序、规范与过程,也即“预制”的“蓝图”【6】。当下,中宣部、团中央等部门已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了顶层设计安排,但这只解决了“下去”的问题,而“接收”机制并未建立。当下,急需设计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下去”和“接收”的对衔。同时,要更加注重符号互动论的引导,顶层设计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标志和会旗,以取代范畴更广的志愿者标志和一般旗帜,增加符号认同感。
对于基层组织者——高校来说,要在学生和服务对象之间寻找契合点和兴奋点,摒弃“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式的随机立项原则,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扎实做好前期调研需求,科学制定项目计划,突显科技力量和人文关怀,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深入培训参与学生,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用创新的思维和实干的精神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促发展。在媒体报道方面,更应该注重质量效益,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活动的组织和成效上来,既要杜绝“人员未动,媒体先行”,又要防止“浅尝辄止,夸大宣传”。
(二)强化认同和奖惩并重前后交替,为组织者和服务对象良性互动提供动力源泉
依据参照群体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理从属的群体,人们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据笔者对信阳四所高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表明,79.6%的学生表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使服务对象和大学生双重受益。这说明大学生们还是愿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该团队存有好感并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但进入团队后,由于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对任务理解偏差加大,逐渐地对团队失去了信心和产生误解。纽科姆认为,个体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观念的改变要经历三个阶段: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的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1】。在愿意加入团队的过程中就表明他们已经对该团队达到了认同。因此,高校组织者在学生加入该团队后,就应对其进行培训,加大团队理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明确组织任务目标,让成员了解团队的动机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与成员之间的互动,使成员深刻明白团队的理念和追求,而不是随大流、尝新鲜,将“三下乡”异化成“三游乡”。
社会交换论中“侵犯—赞同”命题指出: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至大于预期的酬赏,或者未遭到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的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1】。所以,组织者在开展活动前,就应该告知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干的好会得到什么样的酬赏,干不好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不过要本着开始前低酬赏高惩罚和结束考核时多酬赏低惩罚的原则,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干劲,使大家朝着共同目标迈进,真正地把“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原则落实到实处。
(三)主动报需与积极配合相得益彰,为组织者和大学生良性互动搭建实践平台。
根据社会报酬交换原则,大学生愿意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三下乡”有其吸引力的地方。据笔者对信阳四所高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表明,57.5%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关注了解社会现实,55.2%的认为是理论应用实践,46.8%的是要增长见识,42.0%的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47.4%的是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因此,服务对象应充分认识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和吸引力,积极主动地把项目需求通过村、乡镇、社区等组织反馈到高校,谋求与高校的对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要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帮助,在吃住行方面加以协调。互动有序,对接顺畅,服务对象一定能在大学生的奉献中获得经济的富足和精神的升华。
四、结语
社会互动理论较好地诠释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大学生和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组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离不开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悉心体味,更离不开服务对象主动报需和欣然接洽。只要组织机制健全运转得当,大学生满心参与戮力而为,服务对象积极申报寻求合作,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一品牌活动定能热在上头,乐在基层,暖在农户,焕发出勃勃生机,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储丽玲,周学荣.构建体育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和谐关系的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J].體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19.
[3]胡军.居民对青奥会感知及其支持度的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1,32:193.
[4]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济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学林,苏蔓.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构建油地和谐关系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10.
[6]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