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媒体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变革的时代。相比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自然新媒体的发展也逐步融入大学校园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信息时代的今天,大学校园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新媒体技术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加强大学文化环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现阶段,大学文化主要是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基础上,通过自身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是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符合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的文化形态。目前,作为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完善而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新媒体已强势进入国内各大高校校园,逐渐成为"象牙塔"内师生的宠儿。当下,有必要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依托新媒体,真正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媒体相结合。
一、现代校园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最早的定义源于1967年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lodmark)的一份商品计划书中。如今,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目前广泛认可的一种定义便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成为既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的"第五媒体"媒体形态。现代大学校园新媒体通常是指手机移动媒体、博客、播客等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媒体形式手机,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据笔者定点抽样调查了解到,辽宁省内大学生基本达到98.23%有利用电脑和手机终端进行上网;平均每天在2小时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网络社交和消遣放松,数据结果显示达72.64%。为何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会如此之高?这与新媒体存在的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便捷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弊端,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大学生作为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特殊群体,对于校园内外信息的及时掌握,新媒体正发挥其独特优势。
(二)个性化
大学生作为追求个性与独特的思想的群体,新媒体也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推出个性化服务,如自由的微博、袒露心扉的博客日记、QQ、微信、MSN交流客户端、手机网页、短信、彩信等等,无不践行着个性化路线。
(三)娱乐性
新媒体形式多样,结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为一体,其内容丰富。在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同时,也追求着消遣娱乐的需求。网络(手机)电视、网络(手机)游戏、手机娱乐APP等应运而生,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需求的技术支持。
二、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指在广大师生的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及实践的过程中沉淀形成的,主要展现师生的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广大高校长期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然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是个精心培育、不断发展、完善充实的积淀过程。新媒体技术的突飞发展,数字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正深刻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观点以及行为方式。
(一)新媒体充实与完善高校文化建设内容
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传播方式与内容结构的双重改变,对高校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目前众多高校借鉴新媒体载体,树立自身特色品牌意识,不断提升自身功能。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高校的校园网络系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大高校建设并完善。高校利用校园网进行对外宣传、对内服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仅以鞍山地区两所高校为例,辽宁科技大学于2010年4月成立大学生通讯社,鞍山师范学院于2013年9月成立校传媒中心,其目的均旨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丰富,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与移动终端信息平台的宣传作用。
(二)新媒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形式使得传统的受众也有机会成为信息的编辑者与发布者,这也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自主性与双向互动性的特征。学生不仅仅只是作为受众,这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传播反馈难的弊端。这一弊端的解决,使广大学生成为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保障。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逐步具备正确处理自身与媒介关系的媒介素养。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大学生一旦缺失媒介素养,会导致出现过度娱乐化与依赖性的问题。娱乐化也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确把握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与败。面临新课题,各高校也不断重视与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敏丽.新校园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2]傅俊卫.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03).
[3]杨臣.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7]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26).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加强大学文化环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现阶段,大学文化主要是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基础上,通过自身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是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符合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的文化形态。目前,作为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完善而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新媒体已强势进入国内各大高校校园,逐渐成为"象牙塔"内师生的宠儿。当下,有必要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依托新媒体,真正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媒体相结合。
一、现代校园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最早的定义源于1967年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lodmark)的一份商品计划书中。如今,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目前广泛认可的一种定义便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成为既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的"第五媒体"媒体形态。现代大学校园新媒体通常是指手机移动媒体、博客、播客等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媒体形式手机,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据笔者定点抽样调查了解到,辽宁省内大学生基本达到98.23%有利用电脑和手机终端进行上网;平均每天在2小时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网络社交和消遣放松,数据结果显示达72.64%。为何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会如此之高?这与新媒体存在的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便捷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弊端,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大学生作为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特殊群体,对于校园内外信息的及时掌握,新媒体正发挥其独特优势。
(二)个性化
大学生作为追求个性与独特的思想的群体,新媒体也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推出个性化服务,如自由的微博、袒露心扉的博客日记、QQ、微信、MSN交流客户端、手机网页、短信、彩信等等,无不践行着个性化路线。
(三)娱乐性
新媒体形式多样,结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为一体,其内容丰富。在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同时,也追求着消遣娱乐的需求。网络(手机)电视、网络(手机)游戏、手机娱乐APP等应运而生,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需求的技术支持。
二、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指在广大师生的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及实践的过程中沉淀形成的,主要展现师生的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广大高校长期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然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是个精心培育、不断发展、完善充实的积淀过程。新媒体技术的突飞发展,数字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正深刻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观点以及行为方式。
(一)新媒体充实与完善高校文化建设内容
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传播方式与内容结构的双重改变,对高校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目前众多高校借鉴新媒体载体,树立自身特色品牌意识,不断提升自身功能。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高校的校园网络系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大高校建设并完善。高校利用校园网进行对外宣传、对内服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仅以鞍山地区两所高校为例,辽宁科技大学于2010年4月成立大学生通讯社,鞍山师范学院于2013年9月成立校传媒中心,其目的均旨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丰富,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与移动终端信息平台的宣传作用。
(二)新媒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形式使得传统的受众也有机会成为信息的编辑者与发布者,这也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自主性与双向互动性的特征。学生不仅仅只是作为受众,这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传播反馈难的弊端。这一弊端的解决,使广大学生成为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保障。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逐步具备正确处理自身与媒介关系的媒介素养。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大学生一旦缺失媒介素养,会导致出现过度娱乐化与依赖性的问题。娱乐化也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确把握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与败。面临新课题,各高校也不断重视与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敏丽.新校园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2]傅俊卫.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03).
[3]杨臣.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7]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