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必须有效,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这应该是老师永远不变的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离不开真切的情境,深切的情感和涌动的情思。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贴切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学有期待,学有个性,学有体验,学有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地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情境效应,就如给课堂这盘大餐中加入了最具风味的佐料,使之“色香味”俱全一样,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最有力的保障。
一、在情境中学有期待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时,创设好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效果。精彩的导入能诱发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满怀期待进入情境中。
如教授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的《识字6》一课,12個词语概括了祖国东南西北部地区自然景观的特色。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词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上课时就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带领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模拟旅游,去欣赏各地美丽的风光。学生们很开心,因为去过塞北、高原、海南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很多学生都没见过这些地区的风景,所以多媒体上播出的祖国各地风光图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为了欣赏更多的风景,为了看到更多的图片,他们很用心的朗读词串。看着风景秀丽的图画,把相对应的词串也都牢牢记住了。一堂课很顺利的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升。
再比如在教授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有缘才会有情,情缘相投,人生就有故事。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两个可爱的生灵相遇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动人的故事呢?寥寥数语,如投水击石,从感情上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孩子们迫切地希望去阅读文本,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可爱的生灵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在这样期待心情的指引下,还愁课堂不精彩吗?
二、在情境中学有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能提出不同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看不起大松树之后,有个孩子提问:“小松树这么得意这么骄傲,对大松树说了很不礼貌的话,那么大松树听了之后为什么没有回答呢?大松树为什么不辩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也逐一提出。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觉得小松树很没有礼貌,不想理它,所以就没有回答。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觉得小松树还小,什么都不懂,不值得理它,所以没有回答。还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心胸宽广,对小松树的话不介意,也就没有回答。最后大家通过对课文的再三研读一致认为大松树不回答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很大度地宽容了小松树。明显看出,这样的问题是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认真提出的,并且也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所以才会引发这样激烈的讨论。勿庸置疑,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们对课文的内涵感受更深,对语文学习更加热爱。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和新异感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情境中学有体验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有了真实的体验,就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在内心形成表象,很快地进行理解了。
比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把它改编成课本剧,把故事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为了准确的表现角色,必然用心揣摩角色心理历程,用心把狐狸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样子和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的样子表现出来。整个过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再比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木兰从军》这篇课文,针对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父母而上前线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自由地说说自认为合理有效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境演示中,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四、在情境中学有发展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如此。不少课文总是为学生留下一个极大的思维想象空间,这正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大好舞台。
比如学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我问孩子:“又一届飞行比赛开始了,当蜗牛看着天空中参加比赛的选手们,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尽情发挥,畅所欲言,构思属于自己的一份想象画卷。续编课文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觉,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正可谓一举数得。
再比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狼和小羊》一文,教授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童话情境,设想如果自己就是小羊,面对狼,你会怎么做?有孩子就说:如果小羊一开始就有防范意识,面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无论狼说什么,都不需要和它讲道理,而是思索逃跑的方法,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回答,不仅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和狼这样的坏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同时也让孩子从小就有了一种安危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情境进行教学,定能让孩子感受到心灵与心灵碰撞所绽放的亮丽,倾听生命与生命交融所产生的共鸣。有了情境这份最佳佐料,我们就向有效课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陆善红.情境教学,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5(29):41.
[2]周丹菊.善用情境教学 创设有效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5(26):28.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贴切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学有期待,学有个性,学有体验,学有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地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情境效应,就如给课堂这盘大餐中加入了最具风味的佐料,使之“色香味”俱全一样,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最有力的保障。
一、在情境中学有期待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时,创设好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效果。精彩的导入能诱发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满怀期待进入情境中。
如教授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的《识字6》一课,12個词语概括了祖国东南西北部地区自然景观的特色。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词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上课时就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带领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模拟旅游,去欣赏各地美丽的风光。学生们很开心,因为去过塞北、高原、海南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很多学生都没见过这些地区的风景,所以多媒体上播出的祖国各地风光图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为了欣赏更多的风景,为了看到更多的图片,他们很用心的朗读词串。看着风景秀丽的图画,把相对应的词串也都牢牢记住了。一堂课很顺利的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升。
再比如在教授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有缘才会有情,情缘相投,人生就有故事。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两个可爱的生灵相遇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动人的故事呢?寥寥数语,如投水击石,从感情上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孩子们迫切地希望去阅读文本,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可爱的生灵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在这样期待心情的指引下,还愁课堂不精彩吗?
二、在情境中学有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能提出不同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看不起大松树之后,有个孩子提问:“小松树这么得意这么骄傲,对大松树说了很不礼貌的话,那么大松树听了之后为什么没有回答呢?大松树为什么不辩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也逐一提出。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觉得小松树很没有礼貌,不想理它,所以就没有回答。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觉得小松树还小,什么都不懂,不值得理它,所以没有回答。还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心胸宽广,对小松树的话不介意,也就没有回答。最后大家通过对课文的再三研读一致认为大松树不回答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很大度地宽容了小松树。明显看出,这样的问题是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认真提出的,并且也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所以才会引发这样激烈的讨论。勿庸置疑,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们对课文的内涵感受更深,对语文学习更加热爱。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和新异感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情境中学有体验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有了真实的体验,就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在内心形成表象,很快地进行理解了。
比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把它改编成课本剧,把故事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为了准确的表现角色,必然用心揣摩角色心理历程,用心把狐狸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样子和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的样子表现出来。整个过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再比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木兰从军》这篇课文,针对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父母而上前线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自由地说说自认为合理有效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境演示中,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四、在情境中学有发展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如此。不少课文总是为学生留下一个极大的思维想象空间,这正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大好舞台。
比如学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我问孩子:“又一届飞行比赛开始了,当蜗牛看着天空中参加比赛的选手们,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尽情发挥,畅所欲言,构思属于自己的一份想象画卷。续编课文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觉,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正可谓一举数得。
再比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狼和小羊》一文,教授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童话情境,设想如果自己就是小羊,面对狼,你会怎么做?有孩子就说:如果小羊一开始就有防范意识,面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无论狼说什么,都不需要和它讲道理,而是思索逃跑的方法,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回答,不仅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和狼这样的坏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同时也让孩子从小就有了一种安危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情境进行教学,定能让孩子感受到心灵与心灵碰撞所绽放的亮丽,倾听生命与生命交融所产生的共鸣。有了情境这份最佳佐料,我们就向有效课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陆善红.情境教学,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5(29):41.
[2]周丹菊.善用情境教学 创设有效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