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即是欣赏领会事物之美。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审美需要经验积累,又要结合周遭感受,所以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群又会有共同的对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形式上的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这便构成了大众审美。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为第一需求。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状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审美成了强有力的内因,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大众文化,又塑造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影响传媒。市民文化的发达程度、大众审美的高下,决定传媒的基本特质和文化品位。
1、地域文化决定大众传媒的质量、性情
传媒是思想意识的喉舌,大众的审美情趣便渗透到传媒的每一个毛孔,影响并引导着传媒的特色、风格、甚至品位。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凸显在地域文化上。以国内传媒为例,南北大众传媒在风格特色、味道余韵上有巨大不同。北派传媒,以北京为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先进文化最先引荐和争鸣的地方,首都的出租车司机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风云,所以北京的传媒,无论是中央级还是市级的,都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强,又常领风气之先,北方文化的豪爽大气、天子脚下的豪迈与责任感,也使其谋篇布局大方质朴、富有冲击力。东北传媒则风趣幽默、活色生香,甚至出现过赵(本山)家班在东三省的卫视娱乐中一统天下的局面。相形之下,南方传媒则信息性、商业性很强,注重舆论监督,追逐时尚、 内敛,岭南的传媒在编排上更花哨生动抢眼、更前卫,由于地缘和历史,与港台传媒更一脉相承。
南北传媒风格的不同因其植根于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大众审美中浸润成长,更因为其文化基因的先天差异。
2、市民文化、大众审美决定大众传媒的脉络走向
大众文化是相较于同一时代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又区别于农耕文明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的市民文化,具有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基本特质。大众文化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大众的好恶决定媒体走向。以纸媒为例,中国品牌网发布的2013年中国杂志十大品牌排行榜显示:《读者》稳居发行量榜首,《瑞丽》、《时尚期刊》两家时尚杂志分列二、三位,接下来是《知音》、《青年文摘》、《半月谈》、《中国国家地理》《新华文摘》《庭》和《意林》。“十大”里,居然没有一本文学期刊,在大众文化的凯歌高奏中,曾经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的《芒种》、《收获》、《鸭绿江》只能在记忆中泛黄。
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之下,许多报刊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质与量的变化,由每期4版增加到8版甚至数十版、100版,而这些新增版面往往是跟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娱乐和时尚生活内容,同时,周末版和星期日刊因为通俗浅显、无需过脑而日渐兴旺,以家长里短、婆媳争执等所谓“贴地皮、接地气”为主打的晚报和都市报异军突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肃文学的节节败退:安徽的《江淮文艺》改名为《通俗文学》、天津的《新港》改名为《文娱世界》、北京的《评论选刊》改名为《热点文学》。刊物结构、内容的变化正说明大众文化的巨大浸染力、解构力和吞噬力,它无所不有,无处不在。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审美所启动的强势的大众市场构成了对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其在文化重构中以妥协退让为代价来获取廉价的生存空间。在一个媚俗的商业时代里,大众或许是媚俗的最大牺牲品。
二、传媒反作用于大众文化,改变普通人的审美认知,甚至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塑造者和引导者,大众传媒在给现代社会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成为再现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在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渗透着大众的审美的理念,并同时建构了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时尚前卫的,是值得仿效的。
1、消费时代的爱情
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2010年1月在江苏卫视上线播出。80后90后是在社会飞速进步、文化急速转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婚恋观既区别于60后的沉默,又相异于70后的羞羞答答,而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坦诚、率真、张扬。在《非诚勿扰》中,既有物质女的物欲宣泄,又有情感女的情感渴求,还有对花样美男的直接表达……三个女人一台戏,二十四个女人和四五个男性就成为大众审美的直接缩影。节目一出,便红遍大江南北,为东家赚个盆盈钵满。
大众文化在适应大众消费的同时,大众传媒更呈现出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的特性不可避免的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也使得大众审美更呈现世俗性的一面。《非诚勿扰》中嘉宾大胆直接、语言犀利、个性突出,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笑”、“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要20万”等等,更是成为议论的焦点。《非诚勿扰》用模仿原生态的样貌,放大了某些片段,赤裸裸的拜金,对农家女的排斥等等,貌似真实,又充满了角色扮演的戏份,各色人等,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吸引了眼球,赢得了广告……人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同事朋友、左邻右舍,这种表达方式契合了大众的收视期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
几千年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国人完全不能想象,未出阁的姑娘可以在大众传媒上口无遮拦地讲自己心目中男人的样子、胆敢宣称自己只爱钱;大家也不能理解,曾經的私房话怎么就上了电视,曾几何时我们还暗暗谴责的偷窥心里,今天竟然可以在周末的夜晚堂而皇之地成为全民狂欢!是大众传媒使得小概率事件(女嘉宾们的奇异观点)在某一时刻成为话题中心、舆论焦点,甚至是特定范畴的所谓时代风尚,内因是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世俗内核。
2、一夜成名的梦想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为第一需求。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状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审美成了强有力的内因,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大众文化,又塑造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影响传媒。市民文化的发达程度、大众审美的高下,决定传媒的基本特质和文化品位。
1、地域文化决定大众传媒的质量、性情
传媒是思想意识的喉舌,大众的审美情趣便渗透到传媒的每一个毛孔,影响并引导着传媒的特色、风格、甚至品位。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凸显在地域文化上。以国内传媒为例,南北大众传媒在风格特色、味道余韵上有巨大不同。北派传媒,以北京为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先进文化最先引荐和争鸣的地方,首都的出租车司机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风云,所以北京的传媒,无论是中央级还是市级的,都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强,又常领风气之先,北方文化的豪爽大气、天子脚下的豪迈与责任感,也使其谋篇布局大方质朴、富有冲击力。东北传媒则风趣幽默、活色生香,甚至出现过赵(本山)家班在东三省的卫视娱乐中一统天下的局面。相形之下,南方传媒则信息性、商业性很强,注重舆论监督,追逐时尚、 内敛,岭南的传媒在编排上更花哨生动抢眼、更前卫,由于地缘和历史,与港台传媒更一脉相承。
南北传媒风格的不同因其植根于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大众审美中浸润成长,更因为其文化基因的先天差异。
2、市民文化、大众审美决定大众传媒的脉络走向
大众文化是相较于同一时代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又区别于农耕文明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的市民文化,具有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基本特质。大众文化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大众的好恶决定媒体走向。以纸媒为例,中国品牌网发布的2013年中国杂志十大品牌排行榜显示:《读者》稳居发行量榜首,《瑞丽》、《时尚期刊》两家时尚杂志分列二、三位,接下来是《知音》、《青年文摘》、《半月谈》、《中国国家地理》《新华文摘》《庭》和《意林》。“十大”里,居然没有一本文学期刊,在大众文化的凯歌高奏中,曾经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的《芒种》、《收获》、《鸭绿江》只能在记忆中泛黄。
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之下,许多报刊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质与量的变化,由每期4版增加到8版甚至数十版、100版,而这些新增版面往往是跟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娱乐和时尚生活内容,同时,周末版和星期日刊因为通俗浅显、无需过脑而日渐兴旺,以家长里短、婆媳争执等所谓“贴地皮、接地气”为主打的晚报和都市报异军突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肃文学的节节败退:安徽的《江淮文艺》改名为《通俗文学》、天津的《新港》改名为《文娱世界》、北京的《评论选刊》改名为《热点文学》。刊物结构、内容的变化正说明大众文化的巨大浸染力、解构力和吞噬力,它无所不有,无处不在。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审美所启动的强势的大众市场构成了对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其在文化重构中以妥协退让为代价来获取廉价的生存空间。在一个媚俗的商业时代里,大众或许是媚俗的最大牺牲品。
二、传媒反作用于大众文化,改变普通人的审美认知,甚至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塑造者和引导者,大众传媒在给现代社会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成为再现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在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渗透着大众的审美的理念,并同时建构了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时尚前卫的,是值得仿效的。
1、消费时代的爱情
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2010年1月在江苏卫视上线播出。80后90后是在社会飞速进步、文化急速转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婚恋观既区别于60后的沉默,又相异于70后的羞羞答答,而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坦诚、率真、张扬。在《非诚勿扰》中,既有物质女的物欲宣泄,又有情感女的情感渴求,还有对花样美男的直接表达……三个女人一台戏,二十四个女人和四五个男性就成为大众审美的直接缩影。节目一出,便红遍大江南北,为东家赚个盆盈钵满。
大众文化在适应大众消费的同时,大众传媒更呈现出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的特性不可避免的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也使得大众审美更呈现世俗性的一面。《非诚勿扰》中嘉宾大胆直接、语言犀利、个性突出,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笑”、“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要20万”等等,更是成为议论的焦点。《非诚勿扰》用模仿原生态的样貌,放大了某些片段,赤裸裸的拜金,对农家女的排斥等等,貌似真实,又充满了角色扮演的戏份,各色人等,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吸引了眼球,赢得了广告……人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同事朋友、左邻右舍,这种表达方式契合了大众的收视期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
几千年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国人完全不能想象,未出阁的姑娘可以在大众传媒上口无遮拦地讲自己心目中男人的样子、胆敢宣称自己只爱钱;大家也不能理解,曾經的私房话怎么就上了电视,曾几何时我们还暗暗谴责的偷窥心里,今天竟然可以在周末的夜晚堂而皇之地成为全民狂欢!是大众传媒使得小概率事件(女嘉宾们的奇异观点)在某一时刻成为话题中心、舆论焦点,甚至是特定范畴的所谓时代风尚,内因是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世俗内核。
2、一夜成名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