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具有相近的社会化过程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的身上有许多相似的特点。本文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特点分析 教育方法
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期的年龄段还处于少年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决定了初中时的他们处在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和信赖性交织在一起,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对于这样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的高职教育该如何开展,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工作,以及职业教育的先辈们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职业教育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一切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转移,围绕学生的活动而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不是灌输者。
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具备哪些特点。
1.心态不稳定
职校生大多是因为中考失利,而不得不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轻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更使我们职校生存在自卑和消极的心理。
我们在校的学生,年龄不满20岁,正处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动力因素都不稳定,波动性极大,学习成绩也易随之波动,尤其以一些男学生更为突出。
2.交往广泛
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的逐渐成熟,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上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影响。与普中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拓展了与社会各界的交往;而且课余时间更充裕,丰富的课余生活,以及课外兴趣,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也更为密切。因此职校生的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程度也日益加深。
3.集体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强
职校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合理和正常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追求所谓的自由,不愿受集体和规范的制约,其行为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为集体尽义务等,更为严重的则是视校纪校规不顾。
当然职校生的行为有许多相对稳定而独有的特征和规律,但是由于专业的差异,各自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际交往方式与范围的不一致,加上各自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客观差异,职校生群体内部的行为表现也各有不同,他们入学前的学习经历、生活方式以及入学后的专业方向、学习形式、人际交往、课余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性使其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
二、以能力为本位
以能力为本位是指教育不以普通大纲为依据,而是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不是只强调理论知识,而是引领学生会使用一定的知识获取技能。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只是考试的分数,而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要做到以能力为本,老一套的教学体制必须要打破,针对职校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
1.启发激励式
针对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心态消极的学生,我们总是在开学初就给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向他们介绍全国职校生中的成功经验、高年级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以及市场对高级技工的迫切需求,用成功者或尚未成功的奋斗者们的事例启发和激励新生,给他们信心、希望和动力,最主要的目的是消除他们的沮丧和迷惘,帮助他们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指明奋斗的方向。
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在这种鼓励下都能走出情绪低谷,以积极的或较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这一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心理发展比较好,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发挥,成绩显著上升,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体育方面成为佼佼者。这个期间,如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他们会积极地争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会更好地成长,甚至成为优秀的高级技能人才。
2.扬长避短,尊重个性
针对交友过于广泛,以致影响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组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的形式,发挥他们的特长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对于个性突出,集体意识淡漠的学生,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整个集体的认同感,使他们更好地溶入到集体中。而在与这类自我评价高、追求个性的学生接触中,要注意到他们更在乎老师及同学的评价,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以尊重为前提,才可以在沟通的基础上,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3.以“实用”为标准
高职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组织办学,培养人才;企业依据学生的素质决定是否录用,依托学校教育来实现人力需求,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维系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在于人才的“供”与“需”是否达到一致,因此,唯有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走“实用型”路线,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
像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排课方式就不能太死,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总的学时作恰当安排,如5周,在这5周时间中由授课教师全权负责和支配,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和课题需要确定课堂讲授的时间,以及学生操作的时间。传统的课堂讲授时间尽量压缩,把教材内容的讲解做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动手。这样教师就可以从机械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解放出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快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通过对实际案例或课题的操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掌握一些新技术、新应用,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積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上是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在以后的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2002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组.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 2005,( 5).
[2]杨雪芳.论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教育改革[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3).
[3]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电子技工学校)
【关键词】高职学生 特点分析 教育方法
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期的年龄段还处于少年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决定了初中时的他们处在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和信赖性交织在一起,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对于这样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的高职教育该如何开展,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工作,以及职业教育的先辈们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职业教育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一切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转移,围绕学生的活动而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不是灌输者。
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具备哪些特点。
1.心态不稳定
职校生大多是因为中考失利,而不得不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轻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更使我们职校生存在自卑和消极的心理。
我们在校的学生,年龄不满20岁,正处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动力因素都不稳定,波动性极大,学习成绩也易随之波动,尤其以一些男学生更为突出。
2.交往广泛
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的逐渐成熟,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上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影响。与普中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拓展了与社会各界的交往;而且课余时间更充裕,丰富的课余生活,以及课外兴趣,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也更为密切。因此职校生的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程度也日益加深。
3.集体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强
职校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合理和正常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追求所谓的自由,不愿受集体和规范的制约,其行为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为集体尽义务等,更为严重的则是视校纪校规不顾。
当然职校生的行为有许多相对稳定而独有的特征和规律,但是由于专业的差异,各自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际交往方式与范围的不一致,加上各自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客观差异,职校生群体内部的行为表现也各有不同,他们入学前的学习经历、生活方式以及入学后的专业方向、学习形式、人际交往、课余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性使其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
二、以能力为本位
以能力为本位是指教育不以普通大纲为依据,而是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不是只强调理论知识,而是引领学生会使用一定的知识获取技能。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只是考试的分数,而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要做到以能力为本,老一套的教学体制必须要打破,针对职校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
1.启发激励式
针对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心态消极的学生,我们总是在开学初就给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向他们介绍全国职校生中的成功经验、高年级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以及市场对高级技工的迫切需求,用成功者或尚未成功的奋斗者们的事例启发和激励新生,给他们信心、希望和动力,最主要的目的是消除他们的沮丧和迷惘,帮助他们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指明奋斗的方向。
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在这种鼓励下都能走出情绪低谷,以积极的或较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这一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心理发展比较好,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发挥,成绩显著上升,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体育方面成为佼佼者。这个期间,如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他们会积极地争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会更好地成长,甚至成为优秀的高级技能人才。
2.扬长避短,尊重个性
针对交友过于广泛,以致影响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组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的形式,发挥他们的特长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对于个性突出,集体意识淡漠的学生,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整个集体的认同感,使他们更好地溶入到集体中。而在与这类自我评价高、追求个性的学生接触中,要注意到他们更在乎老师及同学的评价,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以尊重为前提,才可以在沟通的基础上,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3.以“实用”为标准
高职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组织办学,培养人才;企业依据学生的素质决定是否录用,依托学校教育来实现人力需求,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维系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在于人才的“供”与“需”是否达到一致,因此,唯有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走“实用型”路线,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
像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排课方式就不能太死,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总的学时作恰当安排,如5周,在这5周时间中由授课教师全权负责和支配,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和课题需要确定课堂讲授的时间,以及学生操作的时间。传统的课堂讲授时间尽量压缩,把教材内容的讲解做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动手。这样教师就可以从机械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解放出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快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通过对实际案例或课题的操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掌握一些新技术、新应用,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積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上是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在以后的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2002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组.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 2005,( 5).
[2]杨雪芳.论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教育改革[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3).
[3]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电子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