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过程,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过程。无论是那种互动,都是学生个性心理得以发展的背景与条件。教学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力争将学生的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即可实现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关键词 化学 课堂互动 学习方式 转变 双赢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过程,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过程。互动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堂互动又分为两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引导与激励,生生互动即竞争与合作。那么,如何实现课堂互动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的转变学习方式,力争将学生的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即可实现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怎么进行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增强课堂教学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前提。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缺少了主角,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就缺少了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积极性,课堂也因此有了活力,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充盈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和对学生真挚的爱,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教学的各种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再如,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此时,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真正实现了课堂互动。
二、因“材”施教、因“生”施教
如何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核心就是教育者要能够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这说的“材”是教材,“生”是学生。即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的个性风格,从教材中寻找课堂互动的突破点;能够摸清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训练点,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让每一层的学生都能进步。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个性,给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
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课外读书(12.3%)。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有不少学校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其核心就是因“生”施教,更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学习。
三、和学生平视
实施课堂互动,首先是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的距离。教师要从情感投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教师由单纯的权威的教育者到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从“师道尊严”向“学道尊严”转变。教师只能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兴趣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创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讲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的和每一个学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勵;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从同学们的课堂积极参与上,课后的总结,可以看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我想,心理上的放松是这堂课成功互动的关键。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个和谐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教师要能够“退一步”或“降一级”,营造师生平等交往的氛围。交往就是互动。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总之,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积极的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互动,才能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关键词 化学 课堂互动 学习方式 转变 双赢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过程,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过程。互动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堂互动又分为两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引导与激励,生生互动即竞争与合作。那么,如何实现课堂互动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的转变学习方式,力争将学生的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即可实现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怎么进行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增强课堂教学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前提。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缺少了主角,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就缺少了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积极性,课堂也因此有了活力,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充盈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和对学生真挚的爱,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教学的各种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再如,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此时,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真正实现了课堂互动。
二、因“材”施教、因“生”施教
如何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核心就是教育者要能够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这说的“材”是教材,“生”是学生。即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的个性风格,从教材中寻找课堂互动的突破点;能够摸清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训练点,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让每一层的学生都能进步。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个性,给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
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课外读书(12.3%)。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有不少学校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其核心就是因“生”施教,更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学习。
三、和学生平视
实施课堂互动,首先是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的距离。教师要从情感投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教师由单纯的权威的教育者到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从“师道尊严”向“学道尊严”转变。教师只能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兴趣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创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讲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的和每一个学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勵;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从同学们的课堂积极参与上,课后的总结,可以看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我想,心理上的放松是这堂课成功互动的关键。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个和谐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教师要能够“退一步”或“降一级”,营造师生平等交往的氛围。交往就是互动。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总之,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积极的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互动,才能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