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顿悟研究的综述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柯勒提出顿悟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便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而近年得益于新的研究技术出现,使得研究顿悟的脑机制成为可能。从顿悟的认知机制,从多种顿悟性问题解决任务探讨顿悟过程,从如何促进顿悟等方面来研究顿悟的文献越来越多。而由于顿悟是创造性思维最关键的心理和认知环节之一,凭着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热潮,也吸引着学者去研究顿悟。此外研究顿悟对于智力超常的预测或者是顿悟与智力测量的关系,也是一个有趣的方向。而在東西方背景下研究顿悟,更是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今后的一个新研究点。
  关键词 顿悟 顿悟的脑机制 原型事件激活理论 顿悟研究方向
  一、引言
  自从柯勒1917年提出顿悟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及其“手段——目的”分析使得顿悟研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忽略。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传统的格式塔的理论与主流的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脱节,因而有关顿悟的研究有一段时间相对较沉寂。这一局面直到1984年Stellan Ohlsson发表了两篇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顿悟的重要论文才得以改观。1986-1987年,Janet Metcalfe发表了三篇其后被广泛引用的研究报告,将FOK(feeling-of-knowing)的元记忆实验范式引入顿悟研究[1]。2000年之后,关于顿悟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多了。罗劲等(2003)发表了第一项有关人类顿悟过程的脑成像的研究,并在其后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取得了相互印证的结果。美国西北大学Mark Jung-Beeman的研究小组(2004)也报告了他们关于顿悟的研究脑成像实验,并发表了有关理论综述[2]。
  除研究顿悟的脑机制外,研究顿悟的认知机制,多种顿悟性问题解决任务探讨顿悟过程,如何促进顿悟等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顿悟的研究正迈向多元化。
  二、关于顿悟的一些理论
  顿悟,是一个高级的认知过程。顿悟过程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赖以实现的基础。
  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含有“突发性”、“直指性”和“(行为操作的)持续性”三个特征。“突发性”是指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往往在极短的一瞬间突然实现;“直指性”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顿悟状态中直接呈现在眼前,并非经过反复的尝试错误或复杂的“手段——目的”分析;“持续性”是指顿悟一旦获得,便很少出现行为上的反复,它很像一种“一学即会”的学习过程[3]。
  (一)对顿悟现象的认知心理学解释理论
  1.表征转换理论
  表征转换理论以Simon和Kaplan为代表,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者的初始表征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不必要的限制或者对问题的表征不够丰富。问题可通过消除不必要的限制或分解组块而重新表征。限制消除可被认为是无关知识激活的减弱,组块分解是指事物被进一步分解为有意义的物体。限制消除和组块分解都可引起所激活知识的转变(即问题表征的转变)。该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是如何获得,但没有解释表征是何时、如何才能转变[4]。
  2.进程监控理论
  进程监控理论主要以Ormerod和Chronicle为代表。该理论基于爬山法思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求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差异最小化的过程,当问题解决者发现爬山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困境就会产生,而此时,问题解决者才会考虑另外的方法。它认为顿悟是由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差异以及解决整个问题所剩余的步骤决定的。该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问题为什么困难,但没有说明顿悟问题为何会解决[4]。
  (二)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理论
  该理论是由张庆林等[5]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顿悟的本质是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原型,是指能对目前的问题解决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该认知事件可以是实验中主试提供的,也可以是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是指原型事件中所隐含的对顿悟问题空间的搜索能起到定向作用的关键启发信息出现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视野中,促进顿悟的产生[6]。
  三、关于顿悟的一些研究
  (一)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国内研究以罗劲为代表,他的一个研究(2004),记录了被试在顿悟性地解决谜语时的整个大脑的活动状况。相对于静息状态,人脑在顿悟过程中有广泛的脑区被激活,包括双侧的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扣带前回,双侧的颞上回及颞下回,以及楔前叶和海马等脑区[3]。
  他从参与新异联系形成与问题表征转换的脑机制,参与思维定势打破的脑机制和顿悟与创造性思维三方面来研究,利用脑成像技术以及谜语材料,已获得了一个粗略的有关顿悟的脑过程框架。这个框架假设顿悟过程是由作为早期预警系统的前扣带回(ACC)所发动,并由负责新异有效联系形成的海马、负责思维定势转换和语言加工的左腹侧额叶(LVPFC)以及负责思考的背景或参照框架切换的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协同完成的[3]。
  罗劲与张秀玲(2006)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及其自身的研究,探讨参与顿悟的关键脑区各自的作用[2]。海马的功能可能与“表征联结”或者“模式完成”有关;海马也可能与在空间定向任务中起的作用一样,在思维的重新定向过程中发挥作用。右侧前颞叶则负责在原本不相关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在顿悟过程发生之前,负责认知控制的内侧额叶以及负责语义加工的颞叶有明显的活动。与非顿悟过程对应的准备状态,枕叶活动增强,对应于外部导向的视觉性注意的活动增强。这个结果提示可能存在一般性的准备机制调节问题解决策略[2]。
  以往的大量研究证据显示,ACC参与执行功能。罗劲等预期,在打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很可能需要ACC的参与,而需要解决这种冲突,并在新旧思路之间实现切换,思维定势打破也会有左侧前额皮层(PFC)的参与[2]。据罗劲等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显示,ACC的活跃发生于顿悟启动的早期阶段,而当问题解决者了解了顿悟性问题的结构并发展出一般性的信息加工控制策略时,ACC的活动会降低[2]。Reverberi等的研究发现PFC损伤的个体在顿悟性的问题解决任务中的成绩竟然好于正常控制组。这可能与PFC参与个体获得认知技能获得的学习过程有关[2]。   因此,罗劲等提出一个假设:在加工策略控制范围之外的顿悟,需要ACC与PFC的协同参与。在时间进程上,ACC和内侧额叶的活动可能启动得较早;PFC可能在顿悟发生的后期阶段才参与进来[2]。
  (二)顿悟的认知机制研究
  国内研究以张庆林等为代表,其团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的研究。张庆林(2004)认为,顿悟的产生(即表征的突然转换或重构)与“原型”的激活及其从“原型”所获取的启发信息的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之相应的“原型”激活能力与获取关键启发信息的能力就可以作为衡量个体顿悟能力的重要指标[5]。
  其后,张庆林与邱江(2005)的实证研究,采用先学习源事件、后进行顿悟问题解决的两阶段实验范型,探讨了大学生解决九点四划问题的成功顿悟与源事件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提取之间的内在联系[7]。发现了只有激活学习阶段所获得的源事件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才能成功解决顿悟问题。但不是所有激活了源事件的被试都能解决问题。
  基于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理论,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是自动还是控制这一问题,曹贵康等(2006)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6]。原型事件及其所包含的启发信息的激活是顿悟的重要条件,原型激活是自动加工的结果,原型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的激活是控制加工的结果。
  而吴真真等(2008)则以中国传统的字谜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多个原型字谜学习——多个目标字谜测试”两阶段实验范式,对顿悟过程的原型启发机制进行了探讨[8]。结果支持“原型激活是自动加工的结果,原型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的激活是控制加工的结果”这种说法。
  此外,任国防等(2007)通过两个实验,对顿悟问题解决机制的理论——表征转换理论和进程监控理论,提出新观点和看法[4]。实验表明顿悟问题解决似乎要经历三个阶段:错误的问题空间阶段,元水平问题空间阶段和正确的问题空间阶段。顿悟问题的解决似乎既存在表征转换也存在进程监控过程,而非单独的一个过程。个体解决顿悟问题的能力也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够从所激活的原型中获取关键的启发信息。实验的结果用顿悟的原型激活理论能较好地解释。王婷等[9](2010)的研究则是利用ERP技术来探究原型激活促发顿悟的大脑机制。
  除了西南大学的一系列研究外,还有窦东徽等(2007)的抑制解除理论研究[10],其主要验证:被试不断尝试的失败使先前的抑制(或定势)逐渐解除,从而导致了正确表征的形成。实验结果是该理论具有一定解释力,但被试在特定阶段的操作水平没有出现朝向解决目标的线性增长,而是出现停滞的现象,证明了表征复杂性对顿悟问题解决心理动力机制的作用存在制约作用。
  (三)利用顿悟问题进行的研究
  窦东徽等(2007)发表的另一研究,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解决顿悟问题时,其图式运用水平和表征操作能力对解题的影响[11]。邢强和黄伟东(2008)所做的研究则是从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方面来研究的[12]。认知资源的耗费会影响到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加工效果,进而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效果。
  (四)顿悟与智力超常
  钱文和刘明(2001)认为以Davidson和Sternberg提出的顿悟三过程观为基础,进行有关的测验,在诊断和解释智力超常时会非常有效。他们认为顿悟问题是高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更能合理地解释智力超常[13]。
  四、研究顿悟的方法
  (一)脑成像和ERP
  研究顿悟的脑机制,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空间分辨率的fMRI是现在最流行的脑成像技术之一。ERP则记录脑电波,显示脑内时程动态变化。但是脑成像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通过脑成像研究所确定的是与顿悟过程相关联的脑区,脑成像研究原则上并不能提供心与脑在因果关系上的推论[3]。
  (二)实验法
  传统心理学实验,都为了求得因果关系而进行实证研究。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操纵实验,来获得对假设的证实。例如前面提到的关于顿悟的原型激活的理论的研究,就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
  (三)质性研究
  顿悟的观念在东方传统思想文化中早已存在。虽然中国禅宗的顿悟概念与现代心理科学的顿悟概念之间有许多区别,但其相似之处也不言而喻[2]。
  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研究顿悟问题会更好。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顿悟的脑机制
  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顿悟的脑机制带来突破。利用能引发顿悟的刺激(例如谜语),诱发顿悟,利用fMRI和ERP来记录脑区实时活动,研究参与产生顿悟的相关脑区,及其所起的作用。
  并且新出现的脑成像技术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有可能突破传统的行为实验局限性。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崛起带来良机,不一定总跟在西方范式之后[14]。
  (二)睡眠与顿悟
  德国学者Wagn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睡眠可以促进顿悟的发生,他们比较了晚上睡觉或不睡觉的人顿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发现晚上有充分睡眠的人比没睡的人的顿悟能力要高。虽然该文章仍存在一些问题,其实验程序并不能保证这个推测的有效性,但它至少说明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会帮助人们摆脱思维僵局、获得顿悟[2]。所以,睡眠促进顿悟的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三)在東方与西方背景下的顿悟
  在禅宗里面,早已有顿悟这一说法。顿,即当下,悟,即理解。而柯勒当年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顿悟说”认为,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5]。虽然顿悟在东西方的理解上有区别,但是内在相通的地方却是不言而喻的。未来通过结合禅宗来研究顿悟,也是一个有趣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傅小兰. 探讨顿悟的心理过程与大脑机制——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 心理学报, 2004, 36(2): 234-237.
  [2]罗劲, 张秀玲. 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4): 484-489.
  [3]罗劲. 顿悟的大脑机制. 心理学报, 2004, 36(2): 219-234.
  [4]任国防, 邱江, 曹贵康, 张庆林. 顿悟:是进程监控还是表征转换. 心理科学, 2007, 30(5): 1265-1268.
  [5]张庆林, 邱江, 曹贵康. 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想. 心理科学, 2004, 27(6): 1435-1437.
  [6]曹贵康, 杨东, 张庆林. 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自动还是控制. 心理科学, 2006, 29(5): 1123-1127.
  [7]张庆林, 邱江. 顿悟与源事件中启发信息的激活. 心理科学, 2005, 28(1): 6-9.
  [8]吴真真, 邱江, 张庆林. 顿悟的原型启发效应机制探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4(1): 31-35.
  [9]王婷, 邱江, 涂燊, 余彩云, 吴真真, 张庆林. 原型激活促发顿悟的大脑机制: 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心理科学, 2010, 33(4): 900-903.
  [10]窦东徽, 沃建中. 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抑制解除理论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7, 30(2): 362-364, 372.
  [11]窦东徽, 金萍, 蔡亮. 基于线索的顿悟问题解决:图式和表征操作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4): 9-14.
  [12]邢强, 黄伟东. 认知负荷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8, 31(4): 981-983.
  [13]钱文, 刘明. 顿悟研究及顿悟与智力超常的关系. 心理科学, 2001, 24(1):112, 121.
  [14]羅跃嘉. 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 心理学报, 2004, 36(2): 238-239.
其他文献
Reference:  [1]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01)  [2]吴霞,王蔷.非英語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01)  [3]姚梅林.当前外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趋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5)  [4]Wen Qiufang & R Johnson.L2 learner v
期刊
摘 要 本文首先从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谈起,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不能及时主动的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限制,紧接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初步的阐述:1.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良好的导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联系已有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期刊
摘 要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工作和学习。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客观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待,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把握好就业机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大
期刊
摘 要 课堂互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教学案例,讨论了课堂互动的合理性,认为老师应平均分配注意力,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并注重互动中的更正性反馈。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课堂互动 案例研究  【主题描述】  课堂互动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Allwright(1948)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课堂互动提供了学生参与语言
期刊
摘 要 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针对高中化学的特点来探讨了学习方法和做题方法,并对如何进行预习和复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方法 浅析  一、针对学科特点采用的学习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特点,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关键就是要针对学科特点来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做题方法。下面就高中化学的各个特点,来探讨一些学习方法。  (一) 抽象概念多,难记忆  初中化学是入门知
期刊
摘 要 通过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能够指导高职院校明确方向、内容、方法,发挥比较优势,弥补劣势,促进国际化竞争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则取决于评价策略的科学性。本文从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策略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际化竞争力 评价 策略  经济全球化要求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国际化,WTO教育承诺推动高职教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使用师生交互行为分析方法对某高中语文教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师生互动质量等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用S-T法分析其师生互动行为模式为对话型模式,且学生行为占有率高达56.67%,是一堂以师生互动活动为中心的课;2)用Flanders分析法得出这堂课的师生活动曲线和迁移矩阵,并且通过教师语言比率和学生主动语言比率等反映出本节课虽具有师生互动的交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抓住学生兴趣相通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练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仅凭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时不能达到让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后练习是提高和巩固教学的有效途径,创新性的练习方式能为学生创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学习方
期刊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湘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升华,也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
期刊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感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畅达感。形象感指在阅读时脑海里要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意蕴感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领悟蕴藏文字之中而放逸于文字之外的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