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感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畅达感。形象感指在阅读时脑海里要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意蕴感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领悟蕴藏文字之中而放逸于文字之外的风骨神韵;情趣感就是要披情入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人生况味,与作者同喜同乐,产生情感共鸣;畅达感就是要把文字的思路和语言组织规则印入脑际,以致形成熟悉的套路。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同是一篇文章,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动人心弦,有的同学读起来结结巴巴,听了乏味;有的同学能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有的同学却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意思。写作时,有的同学下笔如神挥洒自如,有的同学绞尽脑汁无话可说,以上存在的问题与语感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
一、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诵读,如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自我陶醉;《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学者风范的自我介绍的阅读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现氛围。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让学生反复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体会意境,逐渐进入艺术境界之中。
诵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除了老师范读,多媒体教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此外,还应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读什么,有所计划,从而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经过诵读训练,促进学生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培养了语感能力,提高了阅读水平。另外,吟咏诵读还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
由此看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世界,培养形象感。
二、朗读与揣摩结合,体味语感
朱光潜先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清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玩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表现力较强的词语传情达意,交流思想,以期唤起他人的关注。揣摩研究词语,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那些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词语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这道出了朗读、揣摩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蕴感、情趣感。
三、读写结合,引用语感
古人云“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易于作文。”读和写是密切相关的,借助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进行感受、体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然后从每篇课文中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帮助学生把从课文中汲取的东西学以致用,培养畅达感。
描绘自然山水的诗文,如《观潮》向我们展现了钱塘湖的雄伟壮观,在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湖的雄伟壮观后,我和学生边读边品析了文章的写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由远及近,引用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写出了潮的形、色、声、势,把潮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同时正侧面描写结合,更加突出了潮的雄奇壮美。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欣赏了潮来时的几幅图片,还有鲁彦的《听潮》录音,丰富了学生对潮的立体感受。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把眼中的景物描绘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尝到了“鱼”的味道,而且还学会了“渔”的技巧。
欣赏精美文段,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加工,让书本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这样,语感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思考,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指导学生阅读并积累语言材料,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说、写,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全过程进行,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严格的训练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觉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词,自己的习作词汇。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感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畅达感。形象感指在阅读时脑海里要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意蕴感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领悟蕴藏文字之中而放逸于文字之外的风骨神韵;情趣感就是要披情入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人生况味,与作者同喜同乐,产生情感共鸣;畅达感就是要把文字的思路和语言组织规则印入脑际,以致形成熟悉的套路。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同是一篇文章,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动人心弦,有的同学读起来结结巴巴,听了乏味;有的同学能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有的同学却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意思。写作时,有的同学下笔如神挥洒自如,有的同学绞尽脑汁无话可说,以上存在的问题与语感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
一、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诵读,如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自我陶醉;《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学者风范的自我介绍的阅读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现氛围。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让学生反复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体会意境,逐渐进入艺术境界之中。
诵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除了老师范读,多媒体教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此外,还应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读什么,有所计划,从而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经过诵读训练,促进学生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培养了语感能力,提高了阅读水平。另外,吟咏诵读还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
由此看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世界,培养形象感。
二、朗读与揣摩结合,体味语感
朱光潜先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清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玩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表现力较强的词语传情达意,交流思想,以期唤起他人的关注。揣摩研究词语,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那些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词语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这道出了朗读、揣摩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蕴感、情趣感。
三、读写结合,引用语感
古人云“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易于作文。”读和写是密切相关的,借助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进行感受、体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然后从每篇课文中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帮助学生把从课文中汲取的东西学以致用,培养畅达感。
描绘自然山水的诗文,如《观潮》向我们展现了钱塘湖的雄伟壮观,在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湖的雄伟壮观后,我和学生边读边品析了文章的写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由远及近,引用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写出了潮的形、色、声、势,把潮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同时正侧面描写结合,更加突出了潮的雄奇壮美。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欣赏了潮来时的几幅图片,还有鲁彦的《听潮》录音,丰富了学生对潮的立体感受。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把眼中的景物描绘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尝到了“鱼”的味道,而且还学会了“渔”的技巧。
欣赏精美文段,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加工,让书本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这样,语感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思考,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指导学生阅读并积累语言材料,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说、写,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全过程进行,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严格的训练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觉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词,自己的习作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