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总结有关城中村改造问题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城中村的大背景并进一步明晰了其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了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现状,探索了其争论焦点,并提出了对其发展前景的预测,试图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梳理,为开展在乡村振兴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下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多元主体;利益平衡
  一、城中村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有城市空间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村成了城市延伸发展领域、拓宽发展空间的首要对象。因此,大量农村土地被划改为城市用地,大量农村村民也转身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由于考虑到改造农村居住用地比改造农村耕作用地的成本要大得多,一些急功近利的政府便选择绕开村民居住点,只选择获取农村耕作地的办法来进行改造,可这一看似避开矛盾的举措却造成了更多的问题。那些处在城市边缘,还未被归入城市的农村被城市紧紧包围,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各种城中村。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文化氛圍、社会结构、制度体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状况,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导致了两者的不相融,各种社会问题在城中村这一灰色地带聚集,并日益成为了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难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城中村的概念,国内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切入,做出相应的定义,如李培林从外来务工人员角度指出城中村是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摇篮与跳板[1],叶继红从空间位置角度指出城中村是被城市包围且少有农用地的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落[2],李立勋从城乡互动机制与结构角度指出城中村是被城市发展侵蚀、自身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村落[3]。虽然学者们对城中村的具体解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但学术界对城中村的理解大多能形成一个共识。在综合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理解城中村的概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从地理位置看,城中村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且被城市以各种形式所包围。(2)从社会功能看,城中村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失业人员等提供短时的居住场所。(3)从制度结构上看,城中村根源于“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体系与体制背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城中村是“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下形成的,处于城乡边界并被城市所包围的,集聚弱势群体并为其提供更好过渡到城市的居住地的村落。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城中村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改造问题这一块,针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较为知名的有闫小培、卢福营、周大鸣等。不过,各位学者的研究内容因学科背景与切入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其中主要集中在描述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缘由、探索城中村改造解决办法这三个方面。首先,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主要有村民违法乱搭乱建形成各种“牵手楼”、“接吻楼”,城乡土地所有制所依据法律法规不一,村改居后居民的权利待遇没有落实,改造中没有考虑到传统文化风俗的保留,操作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偏低,安置方案不合理,社会治安混乱等等。其次,对于这些问题出现的缘由,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根源在于城乡分裂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和多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具体则可归结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外来人口来源复杂,生活方式变化快人们难以适应,精神文化匮乏等各类包括建筑物的外观形态、人际网络、组织制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及思维惯习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原因。最后,在探索解决办法上,学者们针对各个不同主体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其中以针对政府提出构建多元利益平衡机制与多主体参与机制[4]为主。
  除了以上三块主要研究内容,有许多学者从城中村改造的非正规性角度切入展开研究。如尹晓颖等学者通过分析非正规部门逐步正规化的运作机制,指出非正规部门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政府应当容纳并逐步规范非正规部门的建议[5];赵静等学者通过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非正规住房中的不同角色和功能,提出了要融合多方参与加强非正规住房管治的建议[6];林雄斌等学者通过把握城中村经济活动、住房市场、行政管理三方面的非正规性,揭示非正规性的特征与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7]。还有一些学者从历史视角梳理了城中村演变的过程及机制,提出解决城中村问题还需放在历史框架内探索解决办法。[8]以及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采取相关科学的计算方法,统计整理了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成果数量及聚焦热点领域,为我们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科学的借鉴[9]。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城中村改造问题上,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单一案例研究法,且案例主要集中在武汉、深圳、广州、上海等较发达地区,如敖文文等学者以武汉市为例探究城中村改造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0];周大鸣等学者以广州南景村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城乡结合部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方针[11];赵晔琴以上海城中村拆违为例,探究了城中村作为法外住房市场的生成与治理逻辑[12];赵静等学者以深圳市城中村为例,探究了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演化的内在机理[13]。案例研究虽然能以小见大,从解析特殊性问题出发来带给我们普遍性建议,具有极强的实证研究意义,但是已有的案例研究多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少有以动态变迁的视角进行的论证。另外,关于城中村问题的研究缺少比较研究的方法,单一的案例研究只能反映某一地方城中村的问题与冲突,具有地方局限性,但是若通过对诸如某地城中村改造前后、城中村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对比的方法,便可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从差异中也更能辨别出引发城中村问题真正的社会根源,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在这一点上,何力武与刘骥对城中村的同城差异和异城差异的研究[14]和周大鸣的多案例研究[15]做出了前沿的探索。
  三、城中村改造问题的争论焦点
  当下,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许多领域已经有了统一科学的论述,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例如,大多数学者虽都认为主要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目前复杂混乱的城中村问题,但是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到城中村问题也许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16],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城中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转制”以后村集体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以及村民的出路问题和适应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17]。也就是说,如今一大争论的焦点在于我们追寻问题的起源,不能仅仅将视角停留在硬性的制度层面与上级政府权威层面,而要将关注点放到构建社会秩序的软环境下,更多地去关心下层其他的主体。并且,在针对解决城中村问题的策略上,我们更是要发挥好基层自治与公众参与[18]的作用,对此,已有相关研究提出新发展理念和新型城镇化战略[19],其中卢福营更是提出了要创建城郊村(社区)自主探索的激励制度[20]。另外还有一大焦点是关于我国国内城中村与国外的贫民窟进行的比较,有学者[21]已经对此进行过分析,但大致分为两派观点,一派是认为城中村完全不同于贫民窟,认为城中村有着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因此不能采取对待贫民窟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来改造城中村,另一派认为城中村与贫民窟相似,主要从地理位置、社会风貌和人员组成结构上来进行类比,认为在进行治理城中村问题上,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对待城中村一些违法问题就应该予以强烈打击,对待这两者的看法,各位学者也都有着各自的见解。   四、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发展前景
  在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现象描述、原因追溯和应对措施及模式探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今,问题、原因、对策模式的研究已经渐趋成熟,现在更多学者的研究方向转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融汇多学科的视角,将城中村作为一个大的宏观研究的整体,来全面探究其在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与造成的影响。二是以城中村改造为大背景,从中切入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行应用性研究。本文以为,城中村改造未来可多从动态视角关注到城中村村民的权利待遇问题。在现实中,村改居后,村民们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身份转换并享受到城市应有的福利待遇,却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对于边缘化这一现象,也有相关研究从村民市民化[22]与社区治理[23]方面作出过相应研究。事实上,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保障村民权利待遇与改造后的身份相匹配。但是,城中村村民户籍的非农化与权利转换并没有完全匹配,而是存在着脱轨现象,这一问题将城中村村民与其他市民分割为两个地位与机会、权利与待遇差异显著的社会群体。但是,如今社会大力倡导实现乡村振兴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深入研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权利待遇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这也是未来城中村改造问题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径。
  五、总结
  在城中村改造问题日益成为城市治理重要焦点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进一步明晰了城中村的概念,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描述了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争论焦点,最后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城中村改造因其所涉及利益主体之多,所包含社会因素之复杂,势必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动态、综合的演变过程,要想彻底解决好该社会问题,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同时,在乡村振兴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大背景下,政府需要改变迂回退缩和独断专行的治理模式,转而更多考虑企业、村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多重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观测其发展变化,继续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需不断创新研究思路与视角,提出更符合实际需要与现实变化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从“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J].传承,2012(15):84-85
  [2] 叶继红.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7(2):35-41.
  [3] 李立勋:《广州市城中村形成及改造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4] 周少来.“城中村”改造中的制度纠结与平衡[J].人民论坛,2017(S1):55-57.
  [5] 尹晓颖,薛德升,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J].经济地理,2006(6):969-973.
  [6] 赵静,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供给市场形成原因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3):74-78+87.
  [7] 林雄斌,马学广,李贵才.快速城市化下城中村非正规性的形成机制与治理[J].经济地理,2014(6):162-168.
  [8] 何力武,刘骥.城中村改造:历史起源及行为者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7(03):78-82.
  [9] 李倩,许晓东.城中村改造研究热点及趋势[J].城市问题,2018(8):22-30.
  [10] 敖文文, 徐彬. “城中村”改造中多主体博弈与冲突演进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6):5-9.
  [11] 周大鸣, 高崇. 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 50 年的变迁[J]. 社会学研究, 2001(4):99-108.
  [12] 赵晔琴. 法外住房市场的生成逻辑与治理逻辑——以上海城中村拆违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 124-130.
  [13] 趙静,闫小培.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2 (1):60-65.
  [14] 何力武,刘骥.城中村为何有差异——区分同城差异与异城差异[J].学术月刊,2018,50(7):80-89.
  [15] 周大鸣. 论都市边缘农村社区的都市化——广东都市化研究之一[J]. 社会学研究, 1993(6):13-20.
  [16] 李培林.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17]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3):30-38.
  [18] 陶海燕,周淑丽,卓莉.城中村有序改造的群决策——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地理研究,2014(7):1207-1216.
  [19] 卢福营.城中村改造:一项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工程[J].社会科学,2017(10):84-89.
  [20]卢福营.城郊村(社区)的共享发展与政府治理创新[J].浙江社会科学,2017(4):58-63.
  [21] 魏立华,阎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5(8):48-57.
  [22] 卢福营.边缘化:近郊村民市民化面临的问题[J].东岳论丛,2013(6):77-81.
  [23] 李意.边缘治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村社区治理——以浙江省T村社区为个案[J].社会科学,2011(8):84-91.
  项目来源: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居民权利待遇的变迁、问题与治理创新研究”(编号:2020R427007)
  (杭州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其他文献
摘要:平面广告在传统广告媒介形式中占据半壁江山,也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平面广告以图形加文字的组合方式来呈现,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但缺乏创意及趣味性。而镂空艺术手法不但经过历史的传承,更是由文化的沉淀所促成的。若能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平面广告中,便能够突破旧有平面广告设计的局限性,同时增强了广告的艺术表现效果。本文将镂空艺术手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平面广告作为媒介,对其在平面广告中的
期刊
摘要:在声乐歌曲表演中,其最终主旨目的在于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方式可以与现场观众达成共鸣,形成情感上的交融。这就对其声乐演奏者在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上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美声声乐歌曲的演唱技巧,从而解析美声演唱技巧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最终,全面提出关于提升美声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美声歌曲;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引言:  在声乐系统中,美声演唱是其中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七
期刊
摘要: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类教育电影,影片以其巧妙地安排将大量音乐融入影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该片的音乐在表现形式、表达内涵等方面独具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音乐之声》的简介、音乐的分析以及音乐特色的概括展现了其中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音乐之声》;音乐分析;音乐赏析  一、《音乐之声》简介  电影《音乐之声》由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讲述了活泼开朗的女主角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就业,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除了学校教育外,个体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本文以一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探析  引言:  工作的相关性与未来心理学家在大学学习期间形成的道德能力问题有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基层管理现状进行综述,对行政人员工作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关继续学习深造和长效培训方面的激励机制优化措施,从而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和高职院校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 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显得尤为重要。行政管理人员是学院有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
期刊
摘要:Photoshop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较重要的前期课程,在环艺的彩图表现与展板展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Photoshop软件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展现环境艺术设计中自己的设计作品,并培养不同肌理、不同环境、不同色彩下的设计作品表现能力,通过Photoshop软件为设计作品增加创新性。  关键词:PS教学应用;针对性;多样性;实用性;教学方法  1.PS教学应用的特性  软件课程不同于专业课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 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本课题主要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的选题理由、现状调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原因分析、研究对策及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企业开展工作实践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工作实践 主题教育 制度建设  1.引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我
期刊
父亲是事业单位的司机,和父亲之间最深的记忆,是一张张画的并不好看的简笔画。  儿时,父亲经常出差,一出门就是好几天,留下我和母亲两个人在家。父亲体质并不好,害怕冷,即使夏天出门也常常会带一些长袖秋衣。每当回家,看到父亲把一些秋衣放在客厅的茶桌上,就知道父亲马上要出远门了,鼻子一酸,眼泪就止不住的要往下流,跑到父亲身边抱着父亲。要不是母亲说大小伙子哭什么哭,动不动就掉眼泪,恐怕我得抱着父亲哭到眼泪流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通过对21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职院校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模式主要分成两类三种模式,即综合型、依托专业为主和依托区域为主的特色型,并从各类模式特点、定义和案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引言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态势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新内
期刊
摘要:当前国家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方面的实际需求在不断增加,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各个高校,也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将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落实在实际教育中。因此,当前各个高校中开展的英语教育,需要基于培养更多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通过分析人才缺失的具体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此保证高校能够重视人才培养,不断的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输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