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问题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今天教育应该不再被认为根本上是或仅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也是一种个性或性格培养过程,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儿童,需要把儿童培养成有创造力的、自我依赖、勇敢坚强、自主自律的人,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关键词:教育;幼儿;主动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性问题,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人的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幼儿园理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以确保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正真的确立,儿童的个性及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通常是老师只顾怎样教,不管幼儿怎样学,在教育过程中无视幼儿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视幼儿为“接收器”,使得教育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教师试图用一种标准化了的“模型”去塑造每一个幼儿,以使得全班幼儿都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幼儿不得不始终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无论他是否需要,也无论他是否有兴趣,这种只注重教育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的做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自我,每个幼儿的独立、自主、主动、能动、探究、创造等主体性特征就必然要表现出来,这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一般来说,幼儿的主体性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幼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发展要求来支配自己行动的权利。每一个幼儿都应该有权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活動,积极参加那些符合他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幼儿的顺应和服从,例如:小班科学活动“认识金鱼”。教师出示一盆金鱼或一幅挂图给孩子看,然后从头到尾按顺序提问,金鱼有头、身体和尾巴,头上有……幼儿如果能说出金鱼的这些外形特征,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幼儿获得与贮存知识的方式完全由教师的陈述方式所决定,学习应该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幼儿有自己的倾向性和选择性,他们应该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作出判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最大限度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二、主动、能动性。
主动、能动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地状态。主动、能动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种认识活动中体现出来,幼儿的认识活动也是如此。
对于幼儿来说,获得大量各种各样的关于人、事、物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并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去接触、感受、操作、参与和支配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成功、挫折、失败和沮丧,这些透过幼儿的生理、心理而现实地发生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幼儿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有选择地进行取舍的,他可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也可能会消极被动的服从,被动的服从,从根本上说是有害无利的,因此,对于教育过程,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开明的多元主义态度,对于任何一种活动都要能够允许孩子支持或反对,任何经验都能导致幼儿发展,教师没有必要强求一律,重视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使得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则更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第三、探究、创造性。
探究和创造性是幼儿主动性的主要表现,它表明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具有探求未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可能的创造潜力,幼儿的创造性是自发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和陋习的自由,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自如的感知、探索和创造。每一个幼儿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权威或预先安排的情况下,都有可能自如的创造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尽管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可能是荒诞可笑的,但它确实是创造的结晶。幼儿是完全裸露在活动中的,他绝无矫饰,没有先验的模式,没有“应该”或“必须”,当他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他是以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如一个孩子在画一只鸟时,他首先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于是他希望自己飞到哪里,小鸟就被画在了哪里,整张画纸也许被他画得很“脏”很“乱”,也许他画的和教师的范画相差很远,因为他的小鸟又“丑”又“不像”,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如果太“出格”了,甚至还可能遭到批评。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也绝无必要把每一个幼儿都培养成罗丹、徐悲鸿式的艺术大师,牛顿、爱因斯旦式的科学巨匠或曹雪芹、莎士比亚式的文学泰斗。对于绝大多数幼儿来说,需要我们给与高度重视的不仅仅是其创造性的陈旧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个性上的品质:大胆、勇敢、自由、求新、探索和自我认可,即使得幼儿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并把这种态度“放射”到整个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去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性活动,真诚的对待幼儿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积极参加到幼儿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去,从幼儿出发而不是教师出发去帮助和评价幼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问题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今天教育应该不再被认为根本上是或仅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也是一种个性或性格培养过程,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儿童,需要把儿童培养成有创造力的、自我依赖、勇敢坚强、自主自律的人,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关键词:教育;幼儿;主动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性问题,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人的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幼儿园理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以确保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正真的确立,儿童的个性及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通常是老师只顾怎样教,不管幼儿怎样学,在教育过程中无视幼儿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视幼儿为“接收器”,使得教育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教师试图用一种标准化了的“模型”去塑造每一个幼儿,以使得全班幼儿都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幼儿不得不始终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无论他是否需要,也无论他是否有兴趣,这种只注重教育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的做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自我,每个幼儿的独立、自主、主动、能动、探究、创造等主体性特征就必然要表现出来,这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一般来说,幼儿的主体性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幼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发展要求来支配自己行动的权利。每一个幼儿都应该有权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活動,积极参加那些符合他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幼儿的顺应和服从,例如:小班科学活动“认识金鱼”。教师出示一盆金鱼或一幅挂图给孩子看,然后从头到尾按顺序提问,金鱼有头、身体和尾巴,头上有……幼儿如果能说出金鱼的这些外形特征,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幼儿获得与贮存知识的方式完全由教师的陈述方式所决定,学习应该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幼儿有自己的倾向性和选择性,他们应该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作出判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最大限度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二、主动、能动性。
主动、能动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地状态。主动、能动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种认识活动中体现出来,幼儿的认识活动也是如此。
对于幼儿来说,获得大量各种各样的关于人、事、物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并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去接触、感受、操作、参与和支配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成功、挫折、失败和沮丧,这些透过幼儿的生理、心理而现实地发生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幼儿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有选择地进行取舍的,他可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也可能会消极被动的服从,被动的服从,从根本上说是有害无利的,因此,对于教育过程,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开明的多元主义态度,对于任何一种活动都要能够允许孩子支持或反对,任何经验都能导致幼儿发展,教师没有必要强求一律,重视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使得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则更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第三、探究、创造性。
探究和创造性是幼儿主动性的主要表现,它表明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具有探求未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可能的创造潜力,幼儿的创造性是自发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和陋习的自由,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自如的感知、探索和创造。每一个幼儿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权威或预先安排的情况下,都有可能自如的创造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尽管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可能是荒诞可笑的,但它确实是创造的结晶。幼儿是完全裸露在活动中的,他绝无矫饰,没有先验的模式,没有“应该”或“必须”,当他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他是以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如一个孩子在画一只鸟时,他首先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于是他希望自己飞到哪里,小鸟就被画在了哪里,整张画纸也许被他画得很“脏”很“乱”,也许他画的和教师的范画相差很远,因为他的小鸟又“丑”又“不像”,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如果太“出格”了,甚至还可能遭到批评。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也绝无必要把每一个幼儿都培养成罗丹、徐悲鸿式的艺术大师,牛顿、爱因斯旦式的科学巨匠或曹雪芹、莎士比亚式的文学泰斗。对于绝大多数幼儿来说,需要我们给与高度重视的不仅仅是其创造性的陈旧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个性上的品质:大胆、勇敢、自由、求新、探索和自我认可,即使得幼儿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并把这种态度“放射”到整个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去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性活动,真诚的对待幼儿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积极参加到幼儿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去,从幼儿出发而不是教师出发去帮助和评价幼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问题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今天教育应该不再被认为根本上是或仅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也是一种个性或性格培养过程,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儿童,需要把儿童培养成有创造力的、自我依赖、勇敢坚强、自主自律的人,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