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中医药大学250355)
作者简介:贾国燕(1977-),女,山东聊城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摘要】当前,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具体问题,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为了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探索改进路径,从组织、制度、实施、考评、保障等多个层面构建指导—监督—服务型长效机制,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
【关键词】高校思政; 实践教学; 实效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2-02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部分高校得以开展。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对此,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为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2012年3月,笔者调查了思政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抽取山东省18所本专科院校的40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88.9%的高校开展了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高校思政教学以往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然而,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总体满意度尚可,但选择非常满意的只有10.5%,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具体问题:
1.1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无章可循。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繁琐的组织工作、较长的工作时间,特别是其实际效用难以量化,学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很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无章可循,困难重重。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确认本校为基础课实践教学设置了教学基地,只有30%的高校为实践教学支付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压缩开支,师生不得不减少活动数量,微缩活动范围,导致活动内容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1.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指导力不从心。调查显示,75.7%的学生反映本校的基础课实践活动基本没有教师指导或指导笼统。教师指导不力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课专职教师本人往往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对实践活动,并不熟悉,亦无机会参加相关培训,只能给学生提供活动选择和原则性指导,但难以对具体活动提出指导意见,导致整个活动呈散乱状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实践活动当作学生自由活动的过程,不对教师的指导工作予以认可,在管理制度上体现为不将实践教学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导致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责任重大但又劳而无功,缺乏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热情和动力。
1.3学生心态浮躁,对实践教学持应付心态。由于缺乏对实践教学实际价值的认识,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应付心理明显:把实践活动仅作为一项作业去做,不去认真思考、不去精心准备,满足于炮制一篇调查报告或拼凑一篇观后感来应付教师的批阅,获取相应学分,甚至出现了极个别学生直接从网上摘抄报告或文章,或者利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的漏洞,以往年高年级学生的报告或者体会文章应付教师的检查,导致实践教学丧失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1.4教学模式设置不合理,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访谈教师的过程中,笔者确认有16所高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对这16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是否设有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一,认为有的占38.1%,没有的占47.7%,记不清的占14.2%,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印象模糊,同时提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深刻。究其因缘,除了上述学生自身原因之外,实践教学模式单调以及内容针对性不强亦是重要因素。另外,部分高校将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列入实践教学范畴,但学生则将之视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模式,而非实践教学。
二、构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要解决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必须给予思政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从多层面入手,提升相关部门的业务协调和信息沟通水平,构建指导—监督-服务型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1从组织层面,建立独立的思政实践教学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前提。高校应将思政部设立为二级单位,并在教务部门成立专门的思政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思政部成立专(兼)职思政实践教学研究科室,并设置专(兼)职负责人员。教务部门的相关领导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为任课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和交流提供信息,检查和督促思政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以保障所开展活动的针对性。思政部的研究科室负责具体的制度构建,为任课教师提供活动指导意见,督促任课教师拟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协调服务。
2.2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思政实践教学各项制度,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和师资保障。首先,统筹四门思政实践教学的课时,依据四门课程的贯通性,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详实的授课计划以及相应的考核方式,避免当前存在的四门课程实践内容雷同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和有序开展。其次,建立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制度,不定期向专职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增加专任教师的实践活动能力,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再次,制定政策,鼓励部分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解决学生数量庞大,专职师资数量不足问题。
2.3从实施层面,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方案,保证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当前,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基本固化:听报告,写感受;参观基地,写体会;社会调查,写报告;参与公益,写体验等。要增加这些活动的吸引力,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制定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活动方案。比如,根据教材职业道德的内容做社会调查,可以设计中医学专业学生去调查民众对医务人员的印象和期望,护理学的学生去调查民众对护士的印象和期望,药学专业的学生去调查民众对药品营销机构(人员)的印象和期望等。从而实现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不同的选题。同时,再通过区域的划分,实现做同一选题的学生调查不同的区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相关情况,而且可以避免调查报告大同小异的情况,有利于考核公正。在该过程中,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协调和相关部门的事宜,并监督学生的活动。
2.4从考评层面,构建综合立体化考核体系,延伸长效机制的运行路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考核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可以尝试引用三方综合评价体系,即个人、教师、社会综合评价。即学生对自己进行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团队中其他同学的评价、教师或者实践单位对活动效果的评价。但这个体系是个笼统的评价框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社会调查,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所撰写调查报告的质量给予成绩评定;公益活动,则应根据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受益单位或个人的评定,给予综合评定。三方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树立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也利于学生积极谋求提升活动效果的方法。该考核体系不仅要求任课教师监督学生的实践状态,为活动提供咨询服务,而且要求学生群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指导—监督—服务机制的运行路径。
2.5从保障层面,高校分管思政工作的领导应协调教务、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政策、资金和后勤等各方面的保障。当前,制约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乃是经费的缺失。基于此,高校分管思政工作的领导应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多方筹措资金,包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中划拨相应比例,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鼓励并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行筹措部分经费,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提升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教务部门要将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范围,以增强教师组织该类活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教学模式不合理、教师指导不力、学生应付考核等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改进路径,构建指导—监督—服务型长效机制,从高校分管领导、到相关职能部门、到任课教师再到学生,任何一环都在该机制运行过程中积极作为,为学生积极贯彻实施活动方案提供政策、技术、资金、后勤等多方面的保障,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相信通过该机制的良性运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一定能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育人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7
[2]贾国燕: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管理观察,2011.4
[3]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作者简介:贾国燕(1977-),女,山东聊城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摘要】当前,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具体问题,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为了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探索改进路径,从组织、制度、实施、考评、保障等多个层面构建指导—监督—服务型长效机制,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
【关键词】高校思政; 实践教学; 实效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2-02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部分高校得以开展。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对此,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为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2012年3月,笔者调查了思政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抽取山东省18所本专科院校的40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88.9%的高校开展了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高校思政教学以往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然而,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总体满意度尚可,但选择非常满意的只有10.5%,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具体问题:
1.1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无章可循。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繁琐的组织工作、较长的工作时间,特别是其实际效用难以量化,学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很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无章可循,困难重重。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确认本校为基础课实践教学设置了教学基地,只有30%的高校为实践教学支付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压缩开支,师生不得不减少活动数量,微缩活动范围,导致活动内容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1.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指导力不从心。调查显示,75.7%的学生反映本校的基础课实践活动基本没有教师指导或指导笼统。教师指导不力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课专职教师本人往往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对实践活动,并不熟悉,亦无机会参加相关培训,只能给学生提供活动选择和原则性指导,但难以对具体活动提出指导意见,导致整个活动呈散乱状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实践活动当作学生自由活动的过程,不对教师的指导工作予以认可,在管理制度上体现为不将实践教学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导致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责任重大但又劳而无功,缺乏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热情和动力。
1.3学生心态浮躁,对实践教学持应付心态。由于缺乏对实践教学实际价值的认识,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应付心理明显:把实践活动仅作为一项作业去做,不去认真思考、不去精心准备,满足于炮制一篇调查报告或拼凑一篇观后感来应付教师的批阅,获取相应学分,甚至出现了极个别学生直接从网上摘抄报告或文章,或者利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的漏洞,以往年高年级学生的报告或者体会文章应付教师的检查,导致实践教学丧失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1.4教学模式设置不合理,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访谈教师的过程中,笔者确认有16所高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对这16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是否设有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一,认为有的占38.1%,没有的占47.7%,记不清的占14.2%,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印象模糊,同时提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深刻。究其因缘,除了上述学生自身原因之外,实践教学模式单调以及内容针对性不强亦是重要因素。另外,部分高校将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列入实践教学范畴,但学生则将之视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模式,而非实践教学。
二、构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要解决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必须给予思政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从多层面入手,提升相关部门的业务协调和信息沟通水平,构建指导—监督-服务型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1从组织层面,建立独立的思政实践教学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前提。高校应将思政部设立为二级单位,并在教务部门成立专门的思政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思政部成立专(兼)职思政实践教学研究科室,并设置专(兼)职负责人员。教务部门的相关领导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为任课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和交流提供信息,检查和督促思政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以保障所开展活动的针对性。思政部的研究科室负责具体的制度构建,为任课教师提供活动指导意见,督促任课教师拟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协调服务。
2.2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思政实践教学各项制度,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和师资保障。首先,统筹四门思政实践教学的课时,依据四门课程的贯通性,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详实的授课计划以及相应的考核方式,避免当前存在的四门课程实践内容雷同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和有序开展。其次,建立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制度,不定期向专职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增加专任教师的实践活动能力,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再次,制定政策,鼓励部分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解决学生数量庞大,专职师资数量不足问题。
2.3从实施层面,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方案,保证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当前,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基本固化:听报告,写感受;参观基地,写体会;社会调查,写报告;参与公益,写体验等。要增加这些活动的吸引力,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制定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活动方案。比如,根据教材职业道德的内容做社会调查,可以设计中医学专业学生去调查民众对医务人员的印象和期望,护理学的学生去调查民众对护士的印象和期望,药学专业的学生去调查民众对药品营销机构(人员)的印象和期望等。从而实现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不同的选题。同时,再通过区域的划分,实现做同一选题的学生调查不同的区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相关情况,而且可以避免调查报告大同小异的情况,有利于考核公正。在该过程中,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协调和相关部门的事宜,并监督学生的活动。
2.4从考评层面,构建综合立体化考核体系,延伸长效机制的运行路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考核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可以尝试引用三方综合评价体系,即个人、教师、社会综合评价。即学生对自己进行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团队中其他同学的评价、教师或者实践单位对活动效果的评价。但这个体系是个笼统的评价框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社会调查,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所撰写调查报告的质量给予成绩评定;公益活动,则应根据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受益单位或个人的评定,给予综合评定。三方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树立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也利于学生积极谋求提升活动效果的方法。该考核体系不仅要求任课教师监督学生的实践状态,为活动提供咨询服务,而且要求学生群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指导—监督—服务机制的运行路径。
2.5从保障层面,高校分管思政工作的领导应协调教务、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政策、资金和后勤等各方面的保障。当前,制约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乃是经费的缺失。基于此,高校分管思政工作的领导应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多方筹措资金,包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中划拨相应比例,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鼓励并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行筹措部分经费,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提升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教务部门要将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范围,以增强教师组织该类活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教学模式不合理、教师指导不力、学生应付考核等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改进路径,构建指导—监督—服务型长效机制,从高校分管领导、到相关职能部门、到任课教师再到学生,任何一环都在该机制运行过程中积极作为,为学生积极贯彻实施活动方案提供政策、技术、资金、后勤等多方面的保障,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相信通过该机制的良性运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一定能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育人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7
[2]贾国燕: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管理观察,2011.4
[3]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