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类文本的特质及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日渐回归儿童本位的时代背景下,探寻童话类文本的特质及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童话类文本的过程,要让学生享受阅读童话的快乐。
  一、童话类文本的特质
  童话类文本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通过拟人、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创编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类文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价值、审美价值。童话类文本与儿童的天性、兴趣、表达高度契合,一般具有以下特质:
  1.故事性特质
  童话是传统口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选入教材中的童话文本往往故事性都很强。虽然童话的篇幅短小,但情节却跌宕起伏、生动连贯。如《小木偶的故事》这篇童话,情节就非常曲折,也非常引人入胜。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在他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被小红狐抢走了红背包,由于笑嘻嘻的表情,被熊警察扔得老远。小木偶脑袋疼,由于笑嘻嘻的表情,小兔子和老婆婆都不信。蓝鼻子小女巫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送给了小木偶。一波三折的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
  2.幻想性特质
  幻想性是童话类文本的根本特性,也是童话借以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段。幻想,是一种指向美好理想、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还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现实,而按照自己内心想法编织新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比如《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学生在阅读中,仿佛神游在梦幻世界之中。“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读着、读着,学生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就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种神奇仙境。而这,正是童话给读者建构、营造的一个梦幻世界。
  3.人格化特质
  拟人、夸张等是童话常见的表现手法。童话常将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让它们也会说、会想、会做、有感情,这就是童话创作的人格化特质。人格化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并体验真、善、美。比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儿对树许下承诺,明年春天回来会继续唱歌给树听。“鸟”分别询问“树根”“门”“火柴”寻找“树”的踪迹,践行承诺;“鸟”对着“灯火”歌唱,实现承诺。在童话文本中,如果沒有拟人、夸张等的修饰,童话就会黯然失色,就会缺乏感染力。因此,在童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文本的特质,善于抓住文体特质进行教学。
  二、童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对于童话类文本教学,我们需遵守童话类文本的特点,需坚守“儿童立场”,用审美眼光,充分发掘童话文本的语言审美、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诸方面的功能、价值,让学生品味语言美、体验情感美、享受情趣美、感悟人性美。
  1.培养直觉,感受意蕴
  在童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让学生在“悦读”中获得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过去,有教师在童话类文本教学中,往往人为肢解教学内容,比如将童话类文本从题材、人物、主题、情节、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剖析,结果消解了童话类文本的美学意蕴。因此,在童话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童话整体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如《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而成的。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先让学生从童话文本中找出描写春天、冬天景色的词,然后让学生将这些词列举出来。诸如“阳光明媚/北风呼啸 ”“鲜花盛开/鲜花凋谢”“草翠花开/树叶飘落”“开出鲜花/雪花飞舞”等等。借助我的板书,学生发现,春天的景色描写很温暖,冬天的景色描写感觉很寒冷。接着,我根据童话故事情节,让学生说一说巨人的花园是怎么变化的——“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
其他文献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识字写字,这是学生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感到非常困惑,识字教学远不及阅读教学那般情感饱满、诗情画意,也不像习作教学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异彩纷呈,甚至也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妙趣横生,所以识字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当下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严重低下。其实,识字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如何才能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典范化的语言特征,开掘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挥教材作为范例的资源价值。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语言和句式都极为规范严谨,需要学生在深入推敲、细细揣摩、悉心品味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为此,我们不能放过文本语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要让学生在对比、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韻,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智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教学目标】  1.感受雪的意象,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在诗歌学习中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背诵有关梅花和雪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领  (观看梅花的图片)寒冬来临,梅花傲雪。谁来背诵和梅相关的诗句?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梅花,赞颂梅花,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脱俗,还因为她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除了梅,还有不少自然景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定
一、探访心灵的家园  “我”在一日之内就访遍山中好友,跟他们倾诉衷肠,交流情感。“我”去登山,并不是要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不是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理念得以体现,而是在于,“我”与山中的景物是一体的,“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登山,就是要去寻访好友,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大自然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山之于“我”,不在于攀登,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寻访,在于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一切听说读写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是怎样写的”,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为什么这样写”。当下,在很多课堂中,存在着抑制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教学中学
从核心素养视角来关注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侧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朗读指导的巧妙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人文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课标指出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涵盖“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教师要重视课文朗读,从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言,体会课文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文的要求,设计的课堂语言训练统称为随堂小练笔。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和提升语文能力。不过,目前很多随堂小练笔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主要表现在不讲课堂效率,不顾学情,为随堂小练笔而安排随堂小练笔,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加重了。那该如何提高高年级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适宜组织仿写,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肤浅化、功利化的阅读较为盛行,这也说明了教师在这一阅读中的“缺位”,或者说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阅读无法形成默契。筆者根据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情况,按照阅读过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三个时间段,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助学单进行有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高效。  一、开启阅读之门,激发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整本书前,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文,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可以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选取了三个经典恰当的事例,极具说服力。通过本文的學习,应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  说理文在小学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小。这类课文往往借助几个小故事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小学高年级说理文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呢?下面笔者结合特级教师刘寿
“文道统一”,“文”是语言形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为语文知识的习得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道”是思想内容,具体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文道统一”简言之,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探索如何将“文”与“道”渗透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延伸中。  一、探寻文路——备课体现“文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