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象主题教学:“诗中雪韵”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ll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感受雪的意象,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在诗歌学习中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背诵有关梅花和雪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领
  (观看梅花的图片)寒冬来临,梅花傲雪。谁来背诵和梅相关的诗句?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梅花,赞颂梅花,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脱俗,还因为她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除了梅,还有不少自然景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你能说出几个?
  二、品读欣赏
  无论是在诗句中,还是在图画中,高洁的梅花,总是和雪连在一起。今天这一课,我们一起走进——雪。(指读)
  赏读《江雪》
  (一)熟读诗句(出示《江雪》)
  1.这首诗我们学过,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知道它是柳宗元在特定的生活境遇下写的。即使不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你也能从中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我们一起读好这首诗。
  (二)想象画面
  1.诗题是《江雪》,但四行20个字,却没有直接描写雪。但读着诗句,我们感受到凛冽逼人的寒气,仿佛置身于铺天盖地的大雪中。你看到雪在哪里?
  2.雪在哪里?(教师画简笔画)
  3.我们一起来看这幅雪景图。皑皑的群山,看不見一只飞鸟,白茫茫的大地,看不到一个行人。冰封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小舟陪伴着一位独自垂钓的老人。
  4.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冷清)这顶着风雪独自垂钓的老人,向世人彰显着他怎样的个性?(倔强,不向困难低头。)
  5.如果没了雪,这首诗该怎样改写?小组讨论讨论。汇报你们的创作。这幅画该怎样改动?(简笔画)
  6.没了铺天盖地的雪,这景致就大不一样了。群鸟飞舞,千山欢歌,条条道上有来往的行人。这独自垂钓的老翁,显得那样——悠然自得。
  7.你觉得雪在这首诗中,还仅仅是一种自然景物吗?它象征着什么?
  8.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诵读这首诗,在扑面而来的茫茫大雪中感受千年的苍凉和寂寞。
  赏读《别董大》
  1.描写雪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读一首。
  2.出示《别董大》。
  3.这是唐朝诗人高适写的离别诗。先轻声读一读。
  4.谁来为大家介绍诗人?(读简介)
  5.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注释,再读读诗句,争取把诗的意思读明白。
  6.看注释。董大是唐朝弹七弦琴的高手,却无人赏识。分别时刻,高适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的好友董大。你找到这句话了吗?身为将领,高适这话应该说得慷慨激昂。谁再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放心地去闯天下吧,天下人有谁不认识你呢?)照理说,友人身怀绝技,前程无限,心情应该无比舒畅,可再读诗句,你品出了什么?愁从何而来呢?(为友人的前程担忧,为分别而忧。)这份忧愁,诗人是借助什么营造出来的?(板书:忧伤)花一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背下来。
  赏读现代诗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两首现代诗。看这两首诗中的雪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你猜,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我愿飘落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我愿飘落到广场上/堆个小雪人/望着你笑眯眯/我愿飘落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快乐地融化。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1.来看金波的作品《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先自己轻声地读读。
  2.请四位同学为大家读诗。
  3.(出示肖像)这就是诗人金波,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4.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你读出了怎样的雪?(快乐、轻盈、自由)那就请你读出这份快乐和自由。我们一起读好这首诗。(师生共读)
  5.如果,你也是一片雪花,你愿意飘落到什么地方?请在发下来的纸上写下你的诗作。我们的小诗人,展示一下你们的诗作。
  我愿 , , 。
  6.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徐志摩的诗《雪花的快乐》。在读他的诗之前,我们也来简单地了解下诗人。(教师读简介)
  7.徐志摩笔下的雪,给你怎样
  的感觉?(潇洒,有自己的方向。)
  8.文如其人,徐志摩也像他笔下的雪花,潇洒、执着、有自己的方向。我们一起来读这首优美的诗。
  三、走近诗人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四首诗,在四首诗中雪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通过这四首诗,我们认识了四位诗人。读优秀的作品,就如同与智者交流,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以,请同学们时刻记住多读好作品。
  最后让我们在《我爱你,塞北的雪》的优美歌声中,感受雪的圣洁、无私。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堂学习的四首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学唱《我爱你,塞北的雪》。
  【教学解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了诗歌。诗人通过诗歌把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借助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意象”在《周易》中指“观物取像”“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符号,以阳爻阴爻配合组成,是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符号,属哲学范畴。诗歌借用并对“意象”加以引申,其中的“象”不是卦象,而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时,借用的具体可感的物象。
  帮助学生了解意象,可以更好地还原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出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我就《诗中雪韵》课堂教学的一些设想。
  在诗歌中,冰雪常常是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诗人常常用冰雪的晶莹剔透来表现高洁的心性。柳宗元的《江雪》,用20个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的画面:千山是雪,万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寒江雪”成了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把景与人联系起来,不仅勾勒出一幅凝练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孤傲、高洁的形象。
  雪,在这首诗中,可以是柳宗元表达高洁品格的意象,也可以理解为困难的象征。
  “雪”这一自然现象,在《江雪》中,成了柳宗元借以寄托情感的物象,其他的古诗中,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接下来借助对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金波的《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徐志摩《雪花的快乐》的品读,拓展了“雪”这一物象的象征意义,学生的解读虽然还比较浅显、幼稚,但我期冀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得广阔些,深远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节课,我还希望学生们在初次感受意象、了解意象中获得一种快乐,审美的快乐。我更希望这样的快乐能促使他们在课后去阅读更多的诗词和作品。
  这堂课中学生对四首诗的理解,在备课时就定位为——不求甚解。这堂课,对四首诗歌的品读,基本上停留在蜻蜓点水上,就是想让所有的学生在轻松的朗读、欣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不求甚解”是希望能让学生有时间熟读成诵,滚瓜烂熟,让经典诗词积淀成为学生一辈子可以带着走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编者的话:  都说艺术是感性的,科学是理性的,可谁说艺术和科学又不可以相通呢?爱因斯坦热爱小提琴,达尔文喜欢赏画……如果没有科学与艺术的自如转换,不知道是否还有后来的爱因斯坦和达尔文。本期我们约请浙江省德清县骨干教师设计了一组游戏,试图打通艺术与科学游戏的通道,赋予艺术一些理性,科学一些感性,用全新的视角开启宝贝的另一番游戏天地,让你和宝贝快乐玩转科学、尽情享受艺术!  小班 光影组合 沈洁  影
当前,“先学后教”几乎成了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笔者百度搜索“先学”,竟出现了140万词条,在Google搜索出现了1.38亿词条,从这两个数据可见“先学”的热度。可是“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少有人思考。据调查,70%的教师认为“先学”是“预习课文”,读读生字,解解词语。87.6% 的学生认为“先学”是“读一读课文,记一记生字,画一画句子,想一想课后题” 。这样的“先学”是
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利用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物在环境中表现的性格。人物、情节在文章中相辅相成,构成了民间故事的特色。本文以《九色鹿》一课教学为例,分析其中的故事情节,对比人物形象。  《九色鹿》是一篇感人的民间故事,主要讲的是主人公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对九色鹿发誓自己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调达在金钱面前
以“单元”组织教学的方式已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教学采用的方式。这种组织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以“篇”“课时”为单位的固化、线性教学,形成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对单元教学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整合”是实施单元教学的重要策略,它将语文知识学习、阅读方法掌握、思维能力训练及写作能力提高等进行有机整合,将课时学习目标、任务与单元学习目标有机整合,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的整体效能。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指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重复某一话语,有时是词语,有时是句子,有时是语段。在文章中运用反复的手法来表达,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有韵律美,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强化文本内容,传递情感。在教材中,经常会有一些“反复结构文本”内容的出现,它们具有句式相同、结构相似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反复结构文本”进行分析,并采取恰当的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
在中高年级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旨在从“编制目标系统”“改进单元课文的教法”及“加强与其他活动和学科的联系”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  教材目标网络系统是把教材中的能力目标按单元进行编制,目的是使教材中所有单元的能力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将教材中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及“口语交际”按单
审美是鉴赏、欣赏、评判美丑的一种能力,更具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审美素养的发展,需要从体验中获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学生对美的认识、接收、欣赏中,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从感知文本形象、汲取语言之美中获得美的熏陶。  一、挖掘文本情感,感知美  在阅读中强调“进行美感教育”“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这些都是对审美教育的直接体现。刘勰提出:“夫缀文者情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中国汉字是最美的,也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因为它的美丽,所以它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又因为它的难学,使原来亲近它的儿童,在初遇它之后,便很不情愿地躲避,甚至远离。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仅仅是记录的符号,而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是对社会生活、人情风俗、自然万物等现象的记录,蕴含着丰富的字理,甚至探寻汉字的发生学意义,能形成一门方法论学科——字源学。  二年级开始,随着学生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识字写字,这是学生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感到非常困惑,识字教学远不及阅读教学那般情感饱满、诗情画意,也不像习作教学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异彩纷呈,甚至也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妙趣横生,所以识字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当下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严重低下。其实,识字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如何才能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典范化的语言特征,开掘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挥教材作为范例的资源价值。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语言和句式都极为规范严谨,需要学生在深入推敲、细细揣摩、悉心品味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为此,我们不能放过文本语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要让学生在对比、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韻,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智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