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大文明古国,仅剩中国流传至今。特点鲜明的中国方块字,独具东方韵味的书法与国画,享誉世界的丝绸与瓷器,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等,向世人展现了五千年中华璀璨的文明。只不过,正当我们为自己的华夏文明而感到骄傲的同时,谁都未能注意到这些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上的精华,而这个被人忽视的精华,却正是使得中国能够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模件化以及由模件化产生的规模化生产,最先被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发现并提出。这一理论起初引发了很多激烈的讨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观点逐渐被世界认可,并将这一理论推广至各行各业,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可以说,雷德侯的研究,解开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乃至中国社会生产之所以博大且有序的神秘面纱。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早已被中国人熟练运用至各个领域,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
【关键词】模件化;规模化生产;汉字;青铜器;中式建筑
一谈到中国艺术,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便是那流经千年的经典——书法与绘画。这两类艺术曾经占据了中国艺术领域的半壁江山,在东方美术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相比之下,盛极一时的中式木制建筑,流通海外的华丽瓷器,举世震惊的工艺技术,却被国内艺术学者弃至艺术门外,认为它们的实用性高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不能算作艺术。然而,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德国汉学家雷德侯的《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一书,既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又站在西方的和现代的艺术定义的高度,对中国艺术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他按照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顺序,以及古人富有创造力的逻辑思维方式为主线,从中国汉字的模件化构成入手,对青铜器、漆器、瓷器、建筑等八大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面的分析了中国的艺术思想和社会生产模式,并将其高度概括为两个字——模件,从而揭示了中国艺术独有的一面。
一、模件化在中国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尽管作者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但他对于中国艺术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已被更多的学者认可、传播和运用,并将之延伸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模件化理念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已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本文从中国的文字、建筑、青铜器以及传统文化——关中社火马勺四个方面为代表,在阐述中国艺术的模件化理念的同时,向人们展示由模件化思想所形成的规模化生产对中国艺术、中国工业生产、乃至全球工业化生产的影响。
1.文字。文字乃一切文明的基础。无论从甲骨文到方块字,还是从象形文字到简化文字,文字向世人展现的的不仅仅是漫长的历史演变,见证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发展,它在向世人无声地诉说那千百年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为世人展现了古人高度的聪明才智。“汉字可以说是在人类前现代发明的最复杂的形式系统,而且也是模件体系的完善典范。” i在《万物》对中国汉字的研究中,作者将汉字作为切入点,把汉字构成剖析为五个层面:元素、模件、单元、序列、总集。这种分析方法,极为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文字创造的过程。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简单的笔划,却是构成独具一格的中国汉字最重要的元素;而将这十几种笔划元素以模件的方式通过打散、替换、重组,反复的进行使用,便形成了当今五万个汉字的庞大的文字系统。如果没有模件化的生产,这个任务复杂的几乎不可能完成。而这种创造模式,是古人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者常用的一种设计原则——解构与重构。
2.建筑。一个国家的建筑结构与建筑风格,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影射出一个国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寄托。就像西方建筑以石材为建筑元素一样,中式建筑对木材的青睐与喜爱,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教堂,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宽敞明亮的礼堂,高高的天花板,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纯净,放心的心灵归宿;而洁白的墙面,厚重的石块筑垒,以及尖尖的塔顶,又给人以无形的威慑力和压迫感。相比于西方建筑的威严与厚重,中式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了委婉与深沉。在那雕梁画栋之间,弥漫的是中庸与平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这是中式建筑的一大特点。而中式建筑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楼宇之间的斗拱结构、屋檐转角。中式建筑的庄严和气派,不单单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与体积,对于建筑自身繁杂且细致的结构设计也极为考究。我们以斗拱结构为例,每一个斗拱部件,均包含了四种基本结构:斗、栱、平枋与斜枋。这四种构件中的每一种又都有许多少量变异的形式,这就使得每一处斗拱结构和而不同,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结构样式。细节决定成败,复杂的斗拱结构,繁琐的榫卯设计,在方便了建筑搭建,零部件快速生产的同时,也缓解了楼阁中因为直角设计带来的视觉刺击,巧妙地美化了建筑。而这一切工作,更是不需要借助一颗钉子,便确保了建筑风雨百年而不倒。这是模件化的功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单独去制造每一个斗拱结构,无论是建造工期还是成本,其消耗都是十分庞大的,如果有任何一个木材的质量或比例不达标,那么这座建筑就不可能傲然伫立至今。模件化,在解决了中国庞大繁杂的制作问题的同时,也在悄然间形成了中国的艺术风格。
3.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在夏代,青铜器作为一般农用工具和兵器进行着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青铜器逐渐变为权利的象征,青铜器体积也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也逐渐丰富多样化。铸造术的不断发展,虽然为青铜器生产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然而随着大量青铜器具的生产,早期的小规模铸造方法已然无法满足庞大的供给需求。古人便巧妙的将青铜器分割开来,器身为一类模件,纹样为一类模件,再根据生产的需要,将器身与纹样的反复拼合重铸,循环如此,形成了今日造型各异,数量庞大的青铜器。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钦佩。
4.社火脸谱。如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一般,古时的中国人对神话传说深信不疑,并且由于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共同影响,中国人对五行一说,对长生、辟邪、平安、纳吉等思想极为推崇,从而衍生出许多奇特有趣的地域风俗文化。在关中一带,每年都会举办社火活动。活动期间,家家户户会在自家屋内挂上泥塑脸谱和马勺脸谱,而所谓的马勺脸谱,是人们将神话人物、神兽、传统纹样等造型,(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4页)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不同的色彩构成,以及自己美好的愿望细致地描绘在以石膏为底的舀水的马勺或者木梭子之上,从而祈祷家庭平安幸福,辟邪纳吉,年年风调雨顺。随着文明的进步,如今的泥塑脸谱仅仅作为一种美丽的传统工艺品。然而,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脸谱,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杰出的艺术造诣。
二、独具中国特色的规模化生产
无论是中国文字,还是中国建筑,无论是工具器皿,还是文化艺术,模件化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没有模件化这一神来之笔,或许中国五千多年多彩的文化会失色不少。而伴随着模件化的不断推广,规模化生产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没有规模化生产,也就不会千百年来璀璨的华夏文明。享誉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统一的人物形象,统一的盔甲,统一的动作,都是由相同的零件组装而成,这正是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的最完美体现;瓷器、漆器的批量化、模件化生产,远销全球,推动了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是规模化生产的代表作。
三、模件化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正如道教所信奉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艺术学者们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也在思考其创新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一次创新,千百次的反复,所得的结果便足以大放异彩,而这每一次的变化,却又不仅仅是单一的、古板的,它同样倾注了艺术家的思考与探索。就像自然造物一般,每一个生物都是独特的,但它又存在于一类几乎相似的群体当中,而这就是真正的创造力,以一当百。科技在不断进步,所用工具也越发先进:从古时的结绳记事、甲骨刻字、蔡伦造纸,到当今的互联网门户、新媒体装置、移动终端等等,都是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的杰作。模件化的构成方式,或者打散重构的构成样式,就如同洋葱的皮,每剥掉一层,都会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又一层相似的物质存在。而这样的相似性的类比形式,已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完美的、全面的应用。
结 语
可以说,模件化理念以及由其引发的规模化生产,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这种以零件作为单一元素进行批量生产,交替使用的方式,既造就了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也加快了全球工业化生产前进的脚步。无论是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无论是工农业的生产,还是文化艺术的创造,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以模件化的方式运行着。模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注释:
①摘自《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北京三联书店,2012,导言,第5页
【参考文献】
[1][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美]Maggie Macnab著,樊旺斌译.源于自然的设计——设计中的通用形式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模件化;规模化生产;汉字;青铜器;中式建筑
一谈到中国艺术,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便是那流经千年的经典——书法与绘画。这两类艺术曾经占据了中国艺术领域的半壁江山,在东方美术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相比之下,盛极一时的中式木制建筑,流通海外的华丽瓷器,举世震惊的工艺技术,却被国内艺术学者弃至艺术门外,认为它们的实用性高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不能算作艺术。然而,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德国汉学家雷德侯的《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一书,既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又站在西方的和现代的艺术定义的高度,对中国艺术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他按照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顺序,以及古人富有创造力的逻辑思维方式为主线,从中国汉字的模件化构成入手,对青铜器、漆器、瓷器、建筑等八大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面的分析了中国的艺术思想和社会生产模式,并将其高度概括为两个字——模件,从而揭示了中国艺术独有的一面。
一、模件化在中国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尽管作者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但他对于中国艺术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已被更多的学者认可、传播和运用,并将之延伸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模件化理念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已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本文从中国的文字、建筑、青铜器以及传统文化——关中社火马勺四个方面为代表,在阐述中国艺术的模件化理念的同时,向人们展示由模件化思想所形成的规模化生产对中国艺术、中国工业生产、乃至全球工业化生产的影响。
1.文字。文字乃一切文明的基础。无论从甲骨文到方块字,还是从象形文字到简化文字,文字向世人展现的的不仅仅是漫长的历史演变,见证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发展,它在向世人无声地诉说那千百年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为世人展现了古人高度的聪明才智。“汉字可以说是在人类前现代发明的最复杂的形式系统,而且也是模件体系的完善典范。” i在《万物》对中国汉字的研究中,作者将汉字作为切入点,把汉字构成剖析为五个层面:元素、模件、单元、序列、总集。这种分析方法,极为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文字创造的过程。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简单的笔划,却是构成独具一格的中国汉字最重要的元素;而将这十几种笔划元素以模件的方式通过打散、替换、重组,反复的进行使用,便形成了当今五万个汉字的庞大的文字系统。如果没有模件化的生产,这个任务复杂的几乎不可能完成。而这种创造模式,是古人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者常用的一种设计原则——解构与重构。
2.建筑。一个国家的建筑结构与建筑风格,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影射出一个国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寄托。就像西方建筑以石材为建筑元素一样,中式建筑对木材的青睐与喜爱,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教堂,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宽敞明亮的礼堂,高高的天花板,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纯净,放心的心灵归宿;而洁白的墙面,厚重的石块筑垒,以及尖尖的塔顶,又给人以无形的威慑力和压迫感。相比于西方建筑的威严与厚重,中式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了委婉与深沉。在那雕梁画栋之间,弥漫的是中庸与平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这是中式建筑的一大特点。而中式建筑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楼宇之间的斗拱结构、屋檐转角。中式建筑的庄严和气派,不单单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与体积,对于建筑自身繁杂且细致的结构设计也极为考究。我们以斗拱结构为例,每一个斗拱部件,均包含了四种基本结构:斗、栱、平枋与斜枋。这四种构件中的每一种又都有许多少量变异的形式,这就使得每一处斗拱结构和而不同,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结构样式。细节决定成败,复杂的斗拱结构,繁琐的榫卯设计,在方便了建筑搭建,零部件快速生产的同时,也缓解了楼阁中因为直角设计带来的视觉刺击,巧妙地美化了建筑。而这一切工作,更是不需要借助一颗钉子,便确保了建筑风雨百年而不倒。这是模件化的功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单独去制造每一个斗拱结构,无论是建造工期还是成本,其消耗都是十分庞大的,如果有任何一个木材的质量或比例不达标,那么这座建筑就不可能傲然伫立至今。模件化,在解决了中国庞大繁杂的制作问题的同时,也在悄然间形成了中国的艺术风格。
3.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在夏代,青铜器作为一般农用工具和兵器进行着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青铜器逐渐变为权利的象征,青铜器体积也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也逐渐丰富多样化。铸造术的不断发展,虽然为青铜器生产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然而随着大量青铜器具的生产,早期的小规模铸造方法已然无法满足庞大的供给需求。古人便巧妙的将青铜器分割开来,器身为一类模件,纹样为一类模件,再根据生产的需要,将器身与纹样的反复拼合重铸,循环如此,形成了今日造型各异,数量庞大的青铜器。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钦佩。
4.社火脸谱。如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一般,古时的中国人对神话传说深信不疑,并且由于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共同影响,中国人对五行一说,对长生、辟邪、平安、纳吉等思想极为推崇,从而衍生出许多奇特有趣的地域风俗文化。在关中一带,每年都会举办社火活动。活动期间,家家户户会在自家屋内挂上泥塑脸谱和马勺脸谱,而所谓的马勺脸谱,是人们将神话人物、神兽、传统纹样等造型,(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4页)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不同的色彩构成,以及自己美好的愿望细致地描绘在以石膏为底的舀水的马勺或者木梭子之上,从而祈祷家庭平安幸福,辟邪纳吉,年年风调雨顺。随着文明的进步,如今的泥塑脸谱仅仅作为一种美丽的传统工艺品。然而,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脸谱,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杰出的艺术造诣。
二、独具中国特色的规模化生产
无论是中国文字,还是中国建筑,无论是工具器皿,还是文化艺术,模件化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没有模件化这一神来之笔,或许中国五千多年多彩的文化会失色不少。而伴随着模件化的不断推广,规模化生产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没有规模化生产,也就不会千百年来璀璨的华夏文明。享誉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统一的人物形象,统一的盔甲,统一的动作,都是由相同的零件组装而成,这正是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的最完美体现;瓷器、漆器的批量化、模件化生产,远销全球,推动了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是规模化生产的代表作。
三、模件化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正如道教所信奉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艺术学者们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也在思考其创新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一次创新,千百次的反复,所得的结果便足以大放异彩,而这每一次的变化,却又不仅仅是单一的、古板的,它同样倾注了艺术家的思考与探索。就像自然造物一般,每一个生物都是独特的,但它又存在于一类几乎相似的群体当中,而这就是真正的创造力,以一当百。科技在不断进步,所用工具也越发先进:从古时的结绳记事、甲骨刻字、蔡伦造纸,到当今的互联网门户、新媒体装置、移动终端等等,都是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的杰作。模件化的构成方式,或者打散重构的构成样式,就如同洋葱的皮,每剥掉一层,都会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又一层相似的物质存在。而这样的相似性的类比形式,已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完美的、全面的应用。
结 语
可以说,模件化理念以及由其引发的规模化生产,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这种以零件作为单一元素进行批量生产,交替使用的方式,既造就了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也加快了全球工业化生产前进的脚步。无论是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无论是工农业的生产,还是文化艺术的创造,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以模件化的方式运行着。模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注释:
①摘自《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北京三联书店,2012,导言,第5页
【参考文献】
[1][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美]Maggie Macnab著,樊旺斌译.源于自然的设计——设计中的通用形式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