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可以这样教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物理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这内容很简单,这样讲就可以了,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就抱怨学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并不是学生笨不笨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是否教得聪明的问题.是我们对教[JP3]学对象了解不够,把学生估计得过高,把新内容估计得过易.所以,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每次教到“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这块,老师稍不留意就会犯错误,会误认为这内容比较简单,只需求出合力,然后结合匀变速运动的知识求加速度即可,而这两部分前期知识学生已经学得较扎实,无非是多一些练习罢了,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连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都记不下来,更不知道用哪个力去套公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此现象又尤为突出.之前我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及解决之道,最近又刚好上到这一块,特别调整了思路和方法,发现效果不错,故介绍我的教学过程和心得,与大家共享.
  (2)没有特意的从一个力到两个力的清晰过渡过程.我们总是直接拿书本或教辅资料中题目来讲,步骤就是怎样找合力,怎样求合力,怎样求加速度.不管学生懂不懂,是否理解,先照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把活生生的物理课变得枯燥无味.“怎样求加速度?” 是这一章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不化解难点由一个力慢慢到二个力先易后难的过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
  (3)缺乏一些真实的实验演示,欠缺生活实例.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体的实际演示和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学生就无法去体验,去感悟,总感觉是雾里看花,糊糊涂涂,虚无缥缈,似懂非懂,.如果老师的行为或语言没有感情,仅把牛顿第二定律当作死板知识,而不是看成是牛顿这个人的思想,往往也是“事倍功半”.
  2 我的做法
  基于上面的的分析,在这一届新高一教授中,相对以前传统的教法,我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我感觉方法是对头的,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明显提高,提问题明显有深度,学习的困难度明显降低,平时测试的成绩明显上升.我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题的最大困难就是求摩擦力 ,不怕暴露问题,可多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叫两三个一般或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演示,让其他学生来找他们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如能扎实按顺序解决这九个例题,学生在求加速度上就不会有多大困难,后面“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也較易接受,不信,有机会你试一试?
其他文献
为了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往往会在备课中作种种预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并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线展开,总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观点,学生的回答并不是预期的设想等等,物理课堂也不例外.物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
在国外,问题化教学很早就被提出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结果显示有很明显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近几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认可.问题化教学又被称之为“探究式教学”,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不断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教师通过这种方法来启发和
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场生动化的盛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应该被视为课堂演绎的重点.然而传统高中物理课堂中,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于僵化、单一,教师惯性扮演主导者形象而忽视学生思维培养的行为等,也导致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毫无生气.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互动参与度低的方式,主要是努力增加课堂的精彩度,然而由于对学生思维和学习需求的了解不足,也导致其
当前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定数量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分析了英语弱科生的心理障碍和如何提高英语弱科生的学习成绩,科学指导英语弱科生学好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指的是一堂课由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日益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成果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应用以及目前初中物理课程的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1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设计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对于新
1在独立演绎中形成知识的雏形依这节课课本提供的内容,将课文的叙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可得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演绎,从中得出预先设想的结果——知识的雏形.这一步的关键
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支架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教学支架进行打磨,这也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支架的设计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搭建切合教学主题的教学支架,从而推动学生的知识构建.实际工作中,教学支架搭建方式花样繁多,从初[JP2]中物理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学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用谈“物理”色变来形容他们对学习物理的感受一点也不为过.学生普遍反映:物理课一听就懂,但物理题一做就错,他们感到很困惑.针对学生反映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那么形成思维定势的原因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思维定势就是惯性思维,学生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善于找出规律、公式之间的横纵联系,只会就题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非常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也摸索出了很多好的方法.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教学不能很好的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