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地处边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东部地区的贫困县、老区县.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老区县建设,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投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县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教学质量的提升却十分有限,和周边县(市)比较差距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固然多种多样,有社会环境、有经济因素,但根本的还是在学校,还是在老师的教学.
作为学校层面,学校没有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校长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机械训练多培养能力少,考试课程多技能课程少,平时开会多专业学习少,真正有思路有想法的还是少数,有具体措施办法的更少.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的教学理念严重滞后,虽然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但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没有学生活动的预设,对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研究甚少,更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绝大多数的老师还是一言堂满堂灌,一支粉笔一本书,不愿意组织学生做实验,个别学校甚至出现订了五年的仪器还在学校仪器室没有开箱的现象.近年来由于教师职称评聘分开,不少已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无法聘任相应职称,再加上绩效工资的实行,不同县(市)教师工资差别较大,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学设计从网上下载,教研活动走过场,在学校牢骚怪话连篇走出校门就是麻将扑克度日,教师队伍中弥漫着一股臊动不安的情绪,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教学的人不多,加之农村中学同组教师人数少,碰到问题不知向谁请教.以上种种问题最后都会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没有热情,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部分教师还毫无选择地在辅导材料上留下大量的作业,相信“网下多了总有条鱼”的方法,学生刚刚有了一点对物理的好奇,热情和信心都被这些不负责的教师行为消耗殆尽.课堂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课堂,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必须花大力气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针对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要提高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笔者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结合近年对全县物理课堂的观察,谈谈笔者的看法.
1 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唤醒记忆
物理知识环环紧扣,螺旋上升,新知识既是已有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又是未知知识的基础.学生已有知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的整理收集,并且在教学过程灵活应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降低陌生感,进而降低课堂教学中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难度.
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落后信息闭塞,但同时也有特殊的课程资源,乡村景物、农事劳作、风土人情、鱼虫树林等等,学生耳濡目染,并且经常参加田间劳作和家务劳动,给他们提供了城市学生无法体验的生活经验,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物理知识.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二节科学探究:“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应用实例”,农村学生不熟悉要建“升压站”的自来水系统,但对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饮水工程”中的自来水充满好奇,一根管子把远方山涧的泉水引入自家的水塔,不用任何电力山间泉水就源源不断的来了;又如农村建房时要确定地基的水平、装修时要确定墙砖的水平,建筑工人都是用一根透明塑料管灌上水后在两端水面达到的标杆上做上标记.学生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自己熟悉的现象,表现总是很兴奋、很亲切,兴趣提高了,对知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2 降低台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
物理课开始的时候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很好,但一段时间以后就有许多同学不喜欢上物理课了,畏难情绪在心中慢慢积累,怎样为这部分学生去除“拦路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掌握知识,就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标题就很贴切,很熟悉就是讲不清楚,许多学生就此怕学物理了.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谁?学生云里雾里一团乱麻,教学中采取低起点多层次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降低难度慢慢接近最终答案,如先开始分析就把它分为物体接触受力和非接触受力,有几个物体和它接触,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推拉提压的现象,物体是否发生形变,非接触受力物体是否置于引力场、电场和磁场中等,分成几个步骤就像一个个台阶,学生就会感到路径清晰、信心十足;又如习题“把重为5 N,体积为0.6 dm2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求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把问题分为:(1)投入水中后V排=?(2)此时受到浮力F浮=?(3)比较F浮和G物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4)判断静止后的状态;(5)F浮=?一步步引向深入,后进生看起来都一目了然,难度自然就降低了.
另外,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的方法最终应教给学生自己学会“搭脚手架”,这个方法的习得将在今后高中物理学习乃至各科学习中都将受用无穷.
3 重视实验,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刘炳昇教授对中学物理实验提出如下观点: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刘教授对中学物理实验的精辟论述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的情况是学校不强调实验重要是因经费紧张无法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教师不重视主要是不愿意做实验(怕麻烦),学生在中考时也能得到很好的成绩,甚至有“讲”实验比做实验效果更好的思想,短期效应的功利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中学物理实验的开展.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做的20个实验项目,其中基本操作类实验7项,测定性实验4项、探究性实验9项,作为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这20个必做实验之外,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分组实验.学校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要制订“实验工作制度”,从实验开设、实验开展的检查、学校经费的投入、奖惩规定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内部制度,并将实验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规划和教务部门的日常工作范围;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质量监控手段,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考核,促进实验的正常开展,提高实验成效.我县在近几年开展了“理化生”学生实验和“英语口语”的专项考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县物理实验的普遍开展,但开展情况不平衡,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影响开设率无法达到100%,有些教师对实验也是课程资源认识不足,比如一次检查组到一所中学抽查学生实验,学生正在做“测串联电路的电压”实验,学生组装完电路后,闭合开关两个灯泡都不亮,学生无法排除故障,这时实验教师很快就将损坏的灯泡换下,故障排除,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实验,事后我们和教师座谈,提出教师的亲自动手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反映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课程意识要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平时做实验不够重视的现象. 4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认识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因而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一是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求知欲,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沪科版第十章第一节“杠杆的应用”中举例教室门的开关,在离门转轴的不同距离上装上若干吸盘挂钩作拉手,让几个同学先后三次在不同位置上在同一用力方向上开关教室门,记录力的大小,第二步是在离门最远处先后三次沿不同用力方向上开关教室门,上述两种情形分别列表分析.这些身边的事物,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乐于深入剖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利用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在水缸中放一个不锈钢菜盆,未放水前很容易拿起,放上水后不容易拿起;又如俩块平板玻璃压得再紧也容易分开,若中间加水压紧后很难分开,对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三是通过讲故事提出问题,在学习“常见晶体的熔点”时讲述流传甚广的“真金不怕火炼”的成语,为此有不少农村大妈都在骗子手里买到了一个黄灿灿的铜戒指,自己还深信不疑,因为在火中不熔化,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给出的金和铜的熔点,学生恍然大悟,终生不忘;四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出人意料、有趣的画面,现代多媒体还可以充分展示运动(发展)过程的细节,从中暴露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5 重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中学学生少,教师少,同学科的教师很少(有些学校只有一人),不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广大农村教师要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区域教学研究和网络教研,向报刊杂志学习,利用各种手段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和学生.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承担的责任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积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形成有自身特色,富有吸引力高效的物理课堂.
作为学校层面,学校没有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校长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机械训练多培养能力少,考试课程多技能课程少,平时开会多专业学习少,真正有思路有想法的还是少数,有具体措施办法的更少.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的教学理念严重滞后,虽然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但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没有学生活动的预设,对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研究甚少,更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绝大多数的老师还是一言堂满堂灌,一支粉笔一本书,不愿意组织学生做实验,个别学校甚至出现订了五年的仪器还在学校仪器室没有开箱的现象.近年来由于教师职称评聘分开,不少已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无法聘任相应职称,再加上绩效工资的实行,不同县(市)教师工资差别较大,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学设计从网上下载,教研活动走过场,在学校牢骚怪话连篇走出校门就是麻将扑克度日,教师队伍中弥漫着一股臊动不安的情绪,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教学的人不多,加之农村中学同组教师人数少,碰到问题不知向谁请教.以上种种问题最后都会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没有热情,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部分教师还毫无选择地在辅导材料上留下大量的作业,相信“网下多了总有条鱼”的方法,学生刚刚有了一点对物理的好奇,热情和信心都被这些不负责的教师行为消耗殆尽.课堂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课堂,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必须花大力气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针对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要提高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笔者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结合近年对全县物理课堂的观察,谈谈笔者的看法.
1 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唤醒记忆
物理知识环环紧扣,螺旋上升,新知识既是已有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又是未知知识的基础.学生已有知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的整理收集,并且在教学过程灵活应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降低陌生感,进而降低课堂教学中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难度.
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落后信息闭塞,但同时也有特殊的课程资源,乡村景物、农事劳作、风土人情、鱼虫树林等等,学生耳濡目染,并且经常参加田间劳作和家务劳动,给他们提供了城市学生无法体验的生活经验,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物理知识.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二节科学探究:“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应用实例”,农村学生不熟悉要建“升压站”的自来水系统,但对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饮水工程”中的自来水充满好奇,一根管子把远方山涧的泉水引入自家的水塔,不用任何电力山间泉水就源源不断的来了;又如农村建房时要确定地基的水平、装修时要确定墙砖的水平,建筑工人都是用一根透明塑料管灌上水后在两端水面达到的标杆上做上标记.学生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自己熟悉的现象,表现总是很兴奋、很亲切,兴趣提高了,对知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2 降低台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
物理课开始的时候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很好,但一段时间以后就有许多同学不喜欢上物理课了,畏难情绪在心中慢慢积累,怎样为这部分学生去除“拦路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掌握知识,就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标题就很贴切,很熟悉就是讲不清楚,许多学生就此怕学物理了.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谁?学生云里雾里一团乱麻,教学中采取低起点多层次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降低难度慢慢接近最终答案,如先开始分析就把它分为物体接触受力和非接触受力,有几个物体和它接触,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推拉提压的现象,物体是否发生形变,非接触受力物体是否置于引力场、电场和磁场中等,分成几个步骤就像一个个台阶,学生就会感到路径清晰、信心十足;又如习题“把重为5 N,体积为0.6 dm2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求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把问题分为:(1)投入水中后V排=?(2)此时受到浮力F浮=?(3)比较F浮和G物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4)判断静止后的状态;(5)F浮=?一步步引向深入,后进生看起来都一目了然,难度自然就降低了.
另外,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的方法最终应教给学生自己学会“搭脚手架”,这个方法的习得将在今后高中物理学习乃至各科学习中都将受用无穷.
3 重视实验,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刘炳昇教授对中学物理实验提出如下观点: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刘教授对中学物理实验的精辟论述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的情况是学校不强调实验重要是因经费紧张无法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教师不重视主要是不愿意做实验(怕麻烦),学生在中考时也能得到很好的成绩,甚至有“讲”实验比做实验效果更好的思想,短期效应的功利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中学物理实验的开展.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做的20个实验项目,其中基本操作类实验7项,测定性实验4项、探究性实验9项,作为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这20个必做实验之外,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分组实验.学校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要制订“实验工作制度”,从实验开设、实验开展的检查、学校经费的投入、奖惩规定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内部制度,并将实验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规划和教务部门的日常工作范围;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质量监控手段,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考核,促进实验的正常开展,提高实验成效.我县在近几年开展了“理化生”学生实验和“英语口语”的专项考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县物理实验的普遍开展,但开展情况不平衡,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影响开设率无法达到100%,有些教师对实验也是课程资源认识不足,比如一次检查组到一所中学抽查学生实验,学生正在做“测串联电路的电压”实验,学生组装完电路后,闭合开关两个灯泡都不亮,学生无法排除故障,这时实验教师很快就将损坏的灯泡换下,故障排除,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实验,事后我们和教师座谈,提出教师的亲自动手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反映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课程意识要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平时做实验不够重视的现象. 4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认识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因而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一是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求知欲,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沪科版第十章第一节“杠杆的应用”中举例教室门的开关,在离门转轴的不同距离上装上若干吸盘挂钩作拉手,让几个同学先后三次在不同位置上在同一用力方向上开关教室门,记录力的大小,第二步是在离门最远处先后三次沿不同用力方向上开关教室门,上述两种情形分别列表分析.这些身边的事物,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乐于深入剖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利用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在水缸中放一个不锈钢菜盆,未放水前很容易拿起,放上水后不容易拿起;又如俩块平板玻璃压得再紧也容易分开,若中间加水压紧后很难分开,对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三是通过讲故事提出问题,在学习“常见晶体的熔点”时讲述流传甚广的“真金不怕火炼”的成语,为此有不少农村大妈都在骗子手里买到了一个黄灿灿的铜戒指,自己还深信不疑,因为在火中不熔化,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给出的金和铜的熔点,学生恍然大悟,终生不忘;四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出人意料、有趣的画面,现代多媒体还可以充分展示运动(发展)过程的细节,从中暴露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5 重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中学学生少,教师少,同学科的教师很少(有些学校只有一人),不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广大农村教师要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区域教学研究和网络教研,向报刊杂志学习,利用各种手段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和学生.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承担的责任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积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形成有自身特色,富有吸引力高效的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