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236例病理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只有明确诊断才能正确治疗。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是超声波、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术是目前最普遍的诊断手段,刮宫术后的病理诊断是判断异常子宫出血原因的金指标,本文将对我科1年来236例诊刮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我科收到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诊刮236例,20~35岁82例,36~49岁98例,50~57岁34例,58~70岁22例,以上患者均做诊刮并送病理检查,常规石腊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
  
  结果
  
  根据这236例的病理结果,将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大致分为6类:①与内分泌原因有关的疾病88例,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绝经后的子宫出血和不孕症等;②与妊娠有关的疾病78例,包括流产、葡萄胎和宫外孕等;③与炎症有关的疾病40例,包括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结核等;④肿瘤引起的出血22例,良性肿瘤有平滑肌瘤(以黏膜下平滑肌瘤最多见)、腺肌症和子宫内膜息肉等,恶性肿瘤以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多发;⑤宫内节育器可致子宫异常出血6例;⑥另外2例病理切片,镜下见大网膜组织,后经剖腹探查证实是子宫穿孔。
  
  讨论
  
  阴道出血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症状,其中以子宫出血最多见,阴道出血量多固然可危及生命,但系良性疾病所致者预后良好,而出血量少的也可能是恶性疾病的最早症状,如果忽视并延误治疗。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诊断性刮宫并送病理检查,可将漏诊率降至3%,敏感度达到97%,特异性提高到90%~100%。
  总之,诊刮是一项简单易行而安全,并且诊断价值很高的手术操作,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由于其诊断准确,对子宫内膜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综合评价都很高,多年来一直被临床上广泛应用。①宫血问题:患者大多数不规则阴道出血。时间长短不一,无正常月经周期可循,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有的分泌期内膜落后正常内膜,呈现分泌不良;有的月经后半期或月经期前仍呈增生期表现,可考虑黄体功能不足或无排卵型功血诊断,在月经期明显延长患者中,诊刮见增生期和分泌期并存的,考虑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所以临床应根据不同原因导致功血给予不同的治疗。卵巢功能在40岁后逐步衰退,通常会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处于雌激素刺激状态,导致内膜增生过长,如单纯性增生、复杂增生,严重者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对于不孕症患者,诊刮非常重要。在月经临来前或来潮12小时内进行,以便判定卵巢功能,子宫内膜活检可以了解不孕妇女卵巢有无排卵及子宫内膜有无肿瘤、炎症、结核等病理变化。②与妊娠有关的阴道出血: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见有胎盘组织,即诊断为宫内妊娠;若内膜表现为腺体A-S反应,腺上皮毛玻璃核,间质广泛脱模样变,多见于异位妊娠早期及子宫出血较短的患者;若子宫内膜表现分泌反应不同步及内膜呈不规则脱卸,则多见于异位妊娠且子宫不规则出血时间较长者。③良性肿瘤引起的出血:以黏膜下肌瘤所占的比率最高,几乎是100%,浆膜下肌瘤引起的出血所占的比率最低,因为黏膜下肌瘤易引起感染、糜烂,甚至坏死;通过诊刮可以确诊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但不能提示癌累及的范围和侵入子宫肌层的深度,所以对确定范围及是否需要放疗等不一定提供满意的信息。④节育环长期机械性压迫子宫内膜,使其局部坏死或引起溃疡,易造成不规则出血,诊刮后病理检查大多是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或正常子宫内膜。⑤我们通过临床病理相比较,临床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误诊。比如52例按功血诊刮的病例中,有10例为不全流产出血,2例为子宫穿孔;88例平滑肌瘤术前诊刮中5例为妊娠,2例为子宫内膜癌;34例不全流产诊刮中有2例为子宫内膜增殖症,这些均经诊刮后病理检查得到了纠正。
其他文献
进修的侧重点    观察能力:X线诊断就是一种以观察分析为基础的影像诊断,是靠显像技术所得的影像来推论疾病大体解剖改变的手段,所以观察是X线诊断的基础和依据。观察能力并不是“有目”就可“共睹”的,不经过训练和培养也常常会“视而不见”。首先,进修医师要训练自己有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方法,不论是透视或阅片都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即要看到主要病变的X线征象,也要看到次要病变的影像和伴随
期刊
自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加味逍遥散治疗节育术后低热6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66例患者均为2005年以来本站门诊病人,年龄21~42岁,平均30.8岁;病程6天~12个月,平均16天;其中放置皮下埋植剂6例;宫内节育器(IUN)16例;取出宫内节育器8例;女扎术后6例;人流术后30例。  诊断标准:本组均为各项节(绝)育术后出现低热患者,体温在37.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0月检查新生儿435例,检出先心病者98例,检出率22.5%。探查切面: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四腔心(胸骨旁、心尖。必要时胸骨上窝探查主动脉弓)。复杂畸形者按心脏三级顺序分段法检查并作出诊断。结果:本组病例常见类型的顺位是左向右分流畸形占77.6%,右向左分流型占11.2%:肺动脉出口梗阻占4.
期刊
摘要:目的:为提高社区医院对心房颤动临床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及有效实施。方法:依据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久暂分为阵发性扣慢型持续性房颤,依据心房波粗细分为粗波型房颤和细波型房颤,依据心室率快慢分为较慢型房颤、快速型房颤及极速型房颠。结果:①阵发性房颤76例(21.2%),其中风心病42例。冠心病28例,其他6例。慢性持续性房颤292例(81.5%),其中153例,冠心病84例,肺心病50例,其他5例。②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9l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用自拟胃癌疏中药加EFP方案化疗;对照组45例单纯用西药EFP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8.7%和5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缓解期、中位存活期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Kamofsky评分提高者31例(67.4%),稳定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998年1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162例,经CT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排除脑栓塞。男87例,女75例;年龄57.5±14岁;病程3小时~6个月。其中有高血压史97例,糖尿病史38例,脂代谢异常89例。  临床特征:头痛、头晕(78例),语言障碍(45例),偏瘫(67例),患肢痛温觉障碍(34例),单瘫(12例),共济失调(9例),不自主运动(2例),无肢体运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B型超声在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型超声诊断仪探查1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并追踪其临床治疗经过、转归。结果:急性期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B超显像特征为散在和融合的低回声病灶,并延伸至甲状腺表层与前颈部肌群粘连,治疗后病灶缩小,自觉症状消失,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B超声像图恢复正常,2例在自觉症状消失后,即自行停止治疗,出现反复发作现象。其余8例在超声图像恢复正常后
期刊
本文肾结核24例病例中,8例为作者在陇西第二人民医院收集,其余16例为本院病例。其中手术后病理证实2例尿中找到抗酸杆菌6例;膀胱镜检阳性10例,镜下活检证实1例。全部病例均有典型之临床和x线表现。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10例,女14例。男女之比1:1.4。年龄19~62岁,其中19~50岁22例,占总数92%。首次发病到首次造影时间:半年内14例(58%),其中1个月内5例(20%);7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78例肝硬化患者胃镜表现。方法:观察78例肝硬化患者胃镜下消化道黏膜损害的特征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黏膜红色征、青蓝色、苍白色及蛇皮样变多见于食管、胃底,糜烂性病灶、颗粒样增生、陈旧性出血点及白苔多见于胃窦,霜斑样变及瘢痕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并发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多见;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改变的范围与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正常组10例,均为门诊随机抽查的健康人群,年龄20~50岁,平均35岁。异常组63例,其中甲亢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7~52岁。甲状腺癌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0~58岁。甲状腺腺瘤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6~45岁。甲状腺炎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3 40岁。  方法:彩用仪器为飞利浦HD11彩超仪,探头频率12.3MHz,选择小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