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78例肝硬化患者胃镜表现。方法:观察78例肝硬化患者胃镜下消化道黏膜损害的特征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黏膜红色征、青蓝色、苍白色及蛇皮样变多见于食管、胃底,糜烂性病灶、颗粒样增生、陈旧性出血点及白苔多见于胃窦,霜斑样变及瘢痕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并发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多见;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改变的范围与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的消化道黏膜损害是复杂的。
关键词:肝硬化 胃镜表现
笔者收集本院2001年4月~2008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8例,将其胃镜下的消化道黏膜损害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肝硬化患者总数78例,男52例,女26例;年龄46~81岁,平均57.2岁;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方法:均行胃镜检查(奥林巴斯V70电子胃镜),依次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注意食管胃黏膜各种病变、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等。食管静脉曲张参照《消化内镜学》诊断及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分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资料进行X2检验。
结果
肝硬化患者胃镜检查形态学变化:肝硬化患者黏膜红色征、青蓝色、苍白色及蛇皮样变多见于食管、胃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糜烂性病灶、颗粒样增生、陈旧性出血点及白苔多见于胃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霜斑样变及瘢痕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改变的情况: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并发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门脉高压性胃病明显增多,说明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与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γs=0.308,P=0.001)。见表2。
讨论
从本文检查结果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最主要表现。红色征、青蓝色征及蛇皮样变是其最常见的内镜表现,多发生在胃底、胃体;糜烂性病灶、颗粒样增生、陈旧性出血点、白苔、霜斑样变及瘢痕是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常见的胃镜表现,多发生在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肝硬化患者之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改变的范围与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说明其发病机制与门脉压升高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肝硬化 胃镜表现
笔者收集本院2001年4月~2008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8例,将其胃镜下的消化道黏膜损害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肝硬化患者总数78例,男52例,女26例;年龄46~81岁,平均57.2岁;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方法:均行胃镜检查(奥林巴斯V70电子胃镜),依次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注意食管胃黏膜各种病变、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等。食管静脉曲张参照《消化内镜学》诊断及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分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资料进行X2检验。
结果
肝硬化患者胃镜检查形态学变化:肝硬化患者黏膜红色征、青蓝色、苍白色及蛇皮样变多见于食管、胃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糜烂性病灶、颗粒样增生、陈旧性出血点及白苔多见于胃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霜斑样变及瘢痕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改变的情况: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并发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门脉高压性胃病明显增多,说明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与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γs=0.308,P=0.001)。见表2。
讨论
从本文检查结果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最主要表现。红色征、青蓝色征及蛇皮样变是其最常见的内镜表现,多发生在胃底、胃体;糜烂性病灶、颗粒样增生、陈旧性出血点、白苔、霜斑样变及瘢痕是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常见的胃镜表现,多发生在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肝硬化患者之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改变的范围与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说明其发病机制与门脉压升高有直接关系。